海洋一號D星發射 打造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2020-12-23 環京津新聞網

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鄭逃逃攝

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將大幅提升中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中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鄭逃逃攝

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鄭逃逃攝

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鄭逃逃攝

海洋一號D星是中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海洋業務衛星之一。該星將與2018年成功發射的海洋一號C星進行上、下午組網觀測,填補中國海洋水色衛星下午無觀測數據的空白。鄭逃逃攝

相關焦點

  • 海洋一號D星升空 打造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海洋一號D星升空 打造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胡喆)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1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 海洋一號D星成功發射!將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昨天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它將和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海洋一號D衛星三維渲染圖。本文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 蔣興偉院士:我國海洋衛星的規劃、發展現狀以及衛星在海洋遙感監測...
    去年,從 9月到 10 月,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我國密集發射了三顆海洋衛星,這在我國是前所未有的,在國際上也是不多見的。其中,前兩顆是準備進行組網的海洋系列衛星,9 月份發射了第一顆海洋業務衛星海洋一號 C 衛星,10 月發射的海洋 2 號 B衛星則是動力環境衛星系列的首顆業務衛星。
  • 搭載長徵八號,廈大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海絲一號衛星宣傳片海絲一號檔案體重:約180公斤波段:C波段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快舟一號成功發射行雲二號衛星
    本報北京5月12日電 (餘建斌、朱霄雄)5月12日9時1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行雲二號01/02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你好,海洋!」廈大海絲一號 「上天 」
    搜圖編輯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海絲」星座的首發星海絲一號檔案●體重:約180公斤●波段:C波段●最高解析度:1米●最大成像幅寬:100公裡●是「千裡眼」也是「透視眼」,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昨天中午12時37分,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長徵八號搭載中國首顆商業SAR衛星發射成功,研發方「天儀研究院...
    其中,「海絲一號」是中國首顆面向海洋和海岸帶科學觀測、對標國際先進指標的、基於有源相控陣天線的百公斤級(整星因此,對於天儀研究院這家中國商業衛星賽道的頭部企業來說,本次任務也意味著該公司首次成功發射並部署了其第一顆商業SAR衛星,在SAR衛星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
  • 林明森研究員團隊:中國海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工程、產品與處理
    高分三號衛星最高解析度達到1m,最大成像幅寬650km,具有12種成像模式,是我國目前在軌的最高解析度民用SAR衛星和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SAR衛星。高分三號衛星自2016年8月10日發射以來,運行穩定,狀態良好,累計分發數據超過140萬景,衛星數據已在我國海洋、減災、水利及氣象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有效改變我國高解析度SAR圖像依賴進口的現狀。
  • 福建發射第一顆衛星
    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衛星由廈門大學、省招標採購集團、 三明投資集團、天儀研究院 和中國電科38所等單位聯合策劃研製 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 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
  • 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 正式啟動
    2017年9月12日,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正式啟動會在深圳召開。啟動會上,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優、南山區副區長謝炳文、原中國環保部監測司司長羅毅、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分別進行精彩致辭,對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表示充分肯定。工程總指揮王晉年對「深圳一號」衛星星座總體設計及產業發展進行介紹。
  • 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成功發射
    12月22日12時37分37秒,銅川市發射的第二顆衛星——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13時00分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蔣興偉:推動海洋衛星遙感技術高質量發展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將這一論述牢記在心。作為海洋科技工作者,他深受鼓舞,更感到肩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衛星遙感技術,使其服務於海洋強國建設,這是蔣興偉近年來的重點研究領域。他介紹,我國海洋衛星遙感已進入系列化和業務化發展階段。
  • 海洋衛星應用發展研討會隆重召開!|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辦、航天五院總體部承辦
    海洋二號衛星是我國「十一五」民用航天科研專項計劃的重點項目,是我國第一顆獲取海洋動力環境信息的專用對地遙感衛星,具備全天候、全天時、全球連續探測風、浪、流、潮及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信息的能力,設計在軌壽命三年。
  • 「三明力量」助力「海絲一號」衛星巡天探海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廈門大學、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長沙天儀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聯合研製的「海絲一號」SAR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近地軌道。
  • 實現HY-2衛星順利交付 海洋一號副總設計師林明森
    2012年度海洋人物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林明森中國網3月14日訊(記者 李睿 孫潔)林明森在涉海行業工作20年了,分別在天津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工作林明森主要開展海洋微波遙感技術研究和海洋衛星工程建設工作,分別從事海洋遙感、衛星地面資料處理系統建設技術、水色衛星產品處理算法與軟體、散射計反演海面風場的反演方法、超音速粘性鈍錐繞流的數值計算和水動力學的湍流數值計算等方面的研究。
  • 常見國產衛星參數介紹
    已經成功發射1顆衛星。資源系列衛星(ZY)資源衛星是專門用於探測和研究地球資源的衛星,可分陸地資源衛星和海洋資源衛星,一般都採用太陽同步軌道。我國已陸續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和資源三號衛星。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描述的類似"高分一號"、"資源一號"衛星都不是指具體的單顆衛星,而是指一個星座。
  •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林明森 | 海洋衛星:大國重器經略蔚藍
    在此基礎上,2011年8月,中國第一顆具有全球海洋動力環境信息觀測能力的HY-2A衛星順利發射入軌,一直在持續獲取海洋觀測數據。2018年10月,HY-2B衛星成功發射,實現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由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轉變,並成為全球衛星對地觀測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海洋防災減災領域,海洋衛星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數據源。
  • 忻州號衛星成功發射, 天啟星座進入系統全面應用新階段
    1月15日10時53分,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忻州號(暨雲江號/天啟5號)低軌物聯網衛星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天啟星座組建初期,即將重點放在了頻率及應用市場的打開上。天啟星座業務應用場景將從目前電力物聯網、煤礦水文監測、海洋牧場和貨櫃跟蹤等四大場景拓展到涵蓋生態環境監測、森林防火、綠色礦山、智慧農業等十大領域。
  • 快舟一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失利
    9月1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噩耗,由中國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主力—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任務失敗。火箭在發射升空之空之後飛行姿態出現異常,最後連帶衛星一同墜毀,目前正在排查失利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