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海外華僑華人的心,他們雖身在故鄉他鄉,但卻與祖(籍)國休戚與共,為中國抗擊疫情捐資捐物,為華人社區乃至當地主流社會提供寶貴防疫經驗。中國僑網(ID:qiaowangzhongguo)特別推出「全球華人同心戰疫」系列稿件,講述華僑華人的「戰疫」故事,記錄華僑華人助力住在國防疫的各種舉措。
2月29日傍晚,王昊終於能歇一口氣了。一天前,一位護士在脫防護服時暈厥並心跳驟停。作為負責急救的麻醉科醫師,他下夜班後起草了一份急救方案,還和同事們一起在駐地酒店六樓搭建了一個急救站。
2月18日晚上,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二批馳援湖北醫療隊乘高鐵到達武漢,支援武漢市漢口醫院。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二批馳援湖北醫療隊15名隊員在漢口醫院門口集結,進入病區前合影。 受訪者供圖 攝
疫情之前,王昊也曾到過武漢,但從未感到武漢這樣空曠過。「雖然燈都亮著,但是看不到人。」在他看來,這一次為了防止疫情擴散,武漢人民把自己封閉起來,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經過一天的動員與培訓,醫療隊20日就上了臨床一線。對於被選中去武漢,王昊並不意外。事實上,在得知武漢疫情後,他曾多次向領導請戰。
「這次是要抽調一批重症、急診還有呼吸方向的醫生去武漢,而我的方向是重症醫學,現在做心血管麻醉,也有隔離病區工作經驗。」王昊說,「剛接到通知時,我就覺得我應該能被選上。」
凌晨四點,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值班醫生王昊(中)、值班護士李婷、邵新梅在漢口醫院呼6病區查完房後合影。受訪者供圖 攝
作為武漢第一批開放收治相關病人的三家定點醫院之一,漢口醫院原先並不是傳染病院,在基礎條件上相對不足。醫療隊剛到漢口醫院時,醫務人員戰鬥減員嚴重,重病人較多。王昊坦言,自己剛到漢口醫院時壓力很大。
「我們在臨床上遇到了很多難題。所以大家經常開病例討論會,總結救助過程中的經驗,跟兄弟單位學習。」王昊說,「治療了一段日子,我們對病毒的一些『脾氣』,比如危害程度、進展性之類,也有了一定了解。現在新收的病人少了,重病人數量也在減少。」
疫情牽動著每一個普通人的心。前線、後方、身邊的人……在這場戰「疫」中,各方對醫護人員的支援數不勝數。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王昊(中)和廣東省人民醫院醫生馬曉軍、黃俊偉在呼6病區成功搶救一例新冠肺炎合併氣胸的危重症病人後合影。 受訪者供圖 攝
醫護人員的夜班是凌晨一點到七點,值夜班的醫生12點左右就要從居住的酒店出發。每當這時,總有不少計程車司機等在樓下,自願接他們上下班。
「有一次下雨,還有司機在等著,說知道支援的醫生住在這裡。」王昊說,每次下夜班,都有計程車司機來接他們,這讓他十分感動。「別人這樣盡力地幫助我們,但我們只是做了醫生應該做的事情。」
王昊醫生。 受訪者供圖 攝
王昊介紹,在救治病人的過程中,對醫護人員需要的藥,以及無創呼吸機、血氧飽和度監護儀等設備的需求,前線指揮部方面都會儘快滿足,在飲食上也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十分照顧。醫療隊從廣東來,有些隊員怕吃辣,指揮部便努力協調,給大家發了魚罐頭。
「還有江岸區法院,他們對口幫扶我們,每天都會派人過來問我們有什麼需求,現在我們都不太好意思說了。」王昊說。
如今,漢口醫院病人的整體情況在好轉,醫療隊的壓力小了很多。3月5日下午,王昊和4名隊員將轉戰協和醫院西ICU,那裡重症病人還很多。雖然知道會很辛苦,感染風險也較大,但隊員們仍踴躍報名。
漢口醫院呼6病區危重病人知道王昊等5名隊員要轉戰其他醫院,主動與隊員握手告別。 受訪者供圖 攝
「有太陽的時候,我們會去住的酒店樓頂,大家隔得遠一點,在上面走一走。」王昊說,「我們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儘可能提高救治病人的成功率。只要有希望,人就沒有問題,我相信我們已經勝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