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瘟疫肆虐,漫長悽冷。
九省通衢的武漢,昔日繁華之地,一夜寂落成空城。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隨著戰疫拉開序幕,全國各地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武漢,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ICU老兵:我眼中武漢戰「疫」的那些人,那些事
我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春華是廣東省是第二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成員。他參與過5 12抗震、援藏……可以說是久經沙場的ICU老兵了。
雖年過半百,在祖國需要時,他主動請纓,再次出徵。他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有信仰,有作為,把為人民服務根植心底,無愧為優秀、勇敢的白衣天使。
今天,我們一起透過他的眼睛,看看武漢戰「疫」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記錄人:重症醫學科 楊春華 主任
▲出發先妻子為楊春華別上黨徽
姚麟:院長變身「百變金剛」
姚麟,我院副院長,廣東省第二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的總隊長。
他要統籌協調各種事務,病房實地觀察,人手不夠還經常與我們大家一起當搬運工,時刻擔心147名隊員的安全,事無巨細,辛苦了我們的總領隊。
▲姚麟副院長為隊員們釘掛衣服的釘子
韋民:年近花甲的「梳辮子的小姑娘」
韋民,我院呼吸內科主任,2003年抗擊非典的二等功臣。
老驥伏櫪,年近花甲,自告奮勇馳援武漢,跟著年輕人一起值夜班,從未叫苦。
巾幗不讓鬚眉。
▲年近花甲的梳辮子的小姑娘
陳雷:抗非英雄臨危受命
陳雷,我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做人做事踏實肯幹,團結協作精神好,他以最快時間熟悉漢口醫院各種流程,不僅管理好自己的病人,還經常幫助別人解決臨床問題。
雖過不惑之年,罹患糖尿病,但總是不辭辛苦,幫助大家打飯送餐、搬運物資等。
細聊之下,他還是2003年的抗擊非典的英雄。
▲陳雷與當地的劉玄林醫生學習流程
陳祖輝:「軟弱」其實是一種難得的修為
執子之手,與子同袍。在武漢抗疫前線,邂逅了我援藏的戰友,陳祖輝,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院感染控制辦公室主任。
他是我們當時援藏醫療隊隊長,身材高大魁武,做事認真細膩,是援友心目中的好隊長。
他心地善良淳樸,給我的錯覺又似一隻逆來順受的綿羊,與其高大魁梧的身材極不相稱。
然而,這次來到武漢一線,不僅從事保護醫護人員和患者的院感工作,還躬身做起了清潔工的善後掃尾活兒,毫無怨言。
這又徹底顛覆了我對他的看法,他以前的「軟弱」其實是一種難得的修為,是大度。陳隊的胸懷就像其身材一樣偉岸!
▲戰友陳祖輝正在清潔工作人員通道
司向:博士奶爸舍小家顧大家
司向,中山大學附屬一院ICU醫學博士。臨床技術過硬,這次舍小家顧大家支援武漢,胸懷大局。
他的妻子是我現在科室的年輕醫生,也是3歲孩子的母親。當妻子積極響應馳援武漢的號召時,他堅決支持和鼓勵。
真心佩服,司博士!
▲病房裡患者為司向博士豎起了大拇指
他,她:平凡中見偉大
還有他,她……諸多可敬可愛的人,無名英雄,無怨無悔,自始至終跟瘟疫作戰的漢口醫院的全體醫務工作者。
他們中有不少因勞累過度而感染,那些未感染的醫務工作者並未因我們的到來而休息,原諒我不能一一叫出他們所有人的名字。
太多感人的人和事,不勝枚舉,有了這些人,我相信,武漢必勝,中國必勝!加油!
小神器,幫大忙!
記錄人:內科 高志茵 主管護師
我們所在廣東省援鄂二隊,目前接手武漢市新冠肺炎定點診治醫院漢口醫院呼吸七病區。本病區全部是確診病人和疑似的重症病例,危重病人最多時達4-50人。由於病人們大多都是年紀大的患者,血氧較低,體能虛弱,需要補液治療或者因無法進食需要營養支持治療。而在病區工作時,我們需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工作,護目鏡經常起霧阻礙視線,難以看清輸液是否完成,滴空排氣工作的難度也大為增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起在中山六院工作時經常使用的輸液報警器。但是漢口醫院的同事不僅沒用過,更沒聽說過這個小裝置。
商店買?除了生活物資的一些超市每天開幾個鐘頭外,所有的店家都不開門了,更別說這些醫療器械商店了。上網買?時值春節,網店能發貨的也不多,況且進入武漢的快遞基本上屬於停滯狀態。
這時,我們想到了我們的大後方,中山六院!我們將需求告訴了醫院採購處閔登梅處長,請求後方緊急支援!閔處長和她的小夥伴們千方百計聯繫各種渠道,終於找到這種輸液報警器,也僅有100個庫存,並隨醫院物資一起寄到武漢。
目前,這批報警器已經全部應用到呼吸七病區臨床。患者們也很願意使用這種小玩意兒,他們可以放心休息,不用盯著補液是否滴完。「小神器,大作用!」 「廣東醫療隊真貼心!」患者都紛紛豎起大拇指。
▲患者使用上了輸液報警器
細微處見真情,廣東省第二馳援湖北醫療隊全隊始終秉承「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的宗旨,小小報警器,滿盛醫護人員大大的關愛心。
為那些人、那些事
還有那個小小的「神器」
點讚!
責任編輯:郭松青
初審:李饒堯
審核:簡文楊
審定發布:李漢榮、李冠宏
文章內容來源於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