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70歲了。
我基本做到了老有所樂,我圓了小時候想學樂器的夢想,女兒給我買了電子琴。我在家做完家務,每天彈1-2小時琴,老歌、新歌、情歌、草原上的牧歌……流行什麼我彈什麼,但七十歲的人了,不老也得服老,我本來就是高度近視,兩眼都是1800度,加上糖尿病的影響,視力越來越差,琴架上的歌譜看不見,只好一手拿近一點看,別一隻手彈,如果能把歌譜背下來就可以雙手彈,而且又有頸椎病,頭低久了不舒服,也不能久彈,每天晚飯後,孩子們離去,我彈上1-2小時,心情很舒暢。
在歌聲、琴聲中去陶冶情操,去領悟歌中的情感,我覺得很快樂。有時,晚飯後也和老伴到公園去走走動動,過得很舒坦。
老還要有所思,如果整天不動腦,這樣白白讓時光流去不可惜嗎?我堅持看報寫日記,2007年給楚天都市報寫了一篇文章還獲得了稿費。時時寫點小詩,自我欣賞,鍛鍊自己的大腦,多動以免提筆忘字,思路不清晰,記憶力減退。
老有所為,我為兒孫們做飯是個很開心的事,接送孫子上、下學我可藉此機會打扮自己,可鍛鍊自己,步行幾千步,買菜做飯,孩子們要回家吃,做得就認真些,菜的品種也多些,如果只兩老吃就很隨意。所以我義務為孩子們服務,一方面是解決孩子們的後顧之憂,下班後不要再忙飯菜了。二是每天可以見到他們,不擔心,不掛念,我們也不寂寞。
有的朋友勸我說:「該放手了,讓孩子們自己過日子,你好好享享清福。」我認為自己能動時就動,何況我不認為自己老了,雖然有病,但我心態好,有些事量體而行,現在幫幫孩子們,將來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們也得靠他們幫助,人老了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朋友邀我去外地旅遊,說我看不開,為什麼總丟不下孩子們。我現在的觀點是在職時,我玩過很多地方,每年至少四次旅遊,那時年青,體力好,現在都七十歲了,不給別人添麻煩就好,自己還到處玩什麼,有名的大城市,有名的山,有名的寺廟,有名的景點都玩過,我要把時間用在別的方面,要把錢用在下一代身上。當孩子們學習要資助時,當他們生活困難時,大力資助,讓他們高興,有父母真好,我想在我離去的時候,留給孩子們的有做人的道理,有精神財富。
最後,我總結出人到老年,生命的年輪不停地旋轉,似水流年的歲月把我帶進了垂暮之年。我安靜地在時光的隧道裡漫遊,思緒的閘門在夕陽的光輝裡打開,感悟到了一些年輕時不曾領悟的道理。頓時,我感到全身輕鬆了許多,心裡也感到一片坦然。
我們的一生有輝煌的時候,但那些輝煌很快就會隨風而去,成為過眼去煙,你不必一直對它沾沾自喜,念念不忘。
我們的一些有苦難的時候,但那些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是人生成長的階梯,是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你不要單純地認為那是人生的不幸。
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對愛情充滿不切合實際的幻想,但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愛情,即使愛情有缺憾,也就該用心地經營和珍惜,不要輕言分離。重要的是,一生能有一個真心愛你的人一路上風雨無阻地陪伴著你,攜手走到人生的盡頭。
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爭強好勝,和人相處要學會理解和寬容。以寬容的態度及和善地對待他人,是沒有什麼恩怨解不開的。
我們年輕的時候,往往只注意事業,不愛惜身體,我們大半輩子為事業,為家庭忙碌,活得很累,到了現在,會突然發現,人生短暫,老天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要抓緊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要高興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我們這代老人大多出身清貧,都有勤勞節儉的好習慣,但人老了,要想開點,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條件就資助孩子們,也可樂於助人,花錢能買健康和快樂也值得。到了老年才會真正體會到淡淡的生活很純,淡淡的友情很真,淡淡的微笑很醇,淡淡的孤獨很美,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到老年,面對兒女,有時要身教,有時要溝通。面對經歷,有時要回眸,有時要釋懷。人生苦短,歲月悠悠。人生一世,無論成功失敗,歡樂痛苦,都如行雲流水,一去不返。自強者樂,淡泊者無愁。作惡都招禍,為善者得福。高尚者常青。
這是我七十年來,身邊的那個人,那些事,那段歲月,我沒有虛度一生。讀書時,勤奮努力。工作時,為教育獻身。退休後,為家庭兒孫們服務。在人們眼中,我是活得即累又快樂,充實,幸福。讓歡笑永駐,讓美好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