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津雲新聞記者 吳宏
1月15日,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天津解放72周年,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和海河傳媒中心共同出品的七集紀錄片《奠基歲月——天津1949-1956》(以下簡稱《奠基歲月》),將在天津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21點20分首播。
該片於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立項,作為市委宣傳部統一策劃的反映天津解放初期(1949-1956年)歷史的「一本書、一部紀錄片、一個展覽」系列活動之一,以紅色主線貫穿始終,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客觀真實與創新表達的統一,是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生動教材。同時,該片也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
從新生走向輝煌
紀錄片《奠基歲月》共七集,分別為《決戰29小時》《新生的力量》《滌蕩汙泥濁水》《建造我們的家》《跨過鴨綠江》《放歌》《騰飛》。通過七集的紀錄片,表現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天津在新政權的穩固、新中國的建設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就。
該片堅持「政論情懷、故事表達」,既客觀反映歷史的進程,又注重接地氣的故事表達,既講述奠基歲月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反映了千千萬萬天津人民日常生活的巨大變遷。
從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到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天津所經歷的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也是天津走向新生的必經階段。紀錄片《奠基歲月》正是圍繞這一歷史時期,以發生在天津的歷史事實為主題展開講述,同時立足現實與歷史對話。
紀錄片《奠基歲月》總導演、天津廣播電視臺李家森工作室負責人李家森說:「這也是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展現這段激情燃燒的歷史進程。歷史總在回望中給人以啟迪,紀錄片《奠基歲月》正是希望對新中國成立最初的那七年,剛剛獲得新生的天津展開回望,從而引發今天的思考:走多遠、走多久,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29小時解放天津的英勇戰役,讓工商業經濟全面恢復發展並獲得新生的「四面八方」政策,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提高改善,到天津人在抗美援朝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天津的作家、藝術家紛紛放歌,形成一首多聲部合奏曲,再到天津在各項事業中取得的一個個第一,太多讓人心潮澎湃的高光時刻,將在紀錄片中成為一幕幕輝煌景象,真實再現天津在新中國屹立世界東方之初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津沽大地上處處湧動的澎湃激情。
珍貴的人和物見證歷史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紀錄片《奠基歲月》攝製組成立之際,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時,李家森工作室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採訪到了天津市各相關單位、專家,查找、研讀了大量資料。其中包括大量當事人的回憶文章;當事人的後人、親友的紀念文章;還包括各種地方志;已故專家的研究著作等等。攝製組從上千份的資料檔案、老照片中,層層遴選,深入挖掘,尋找最打動人心的線索,展開故事講述。
攝製組搶救性地採訪了近百位親歷者、見證人、專家、學者,這其中有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老地下黨員,有解放自己家鄉的老戰士,有從事暗戰工作的國安警員,有「登高英雄」楊連第親密的戰友,有見證城市日新月異變化的記錄者,有天津解放後參加工作的新時代女性,有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的設計師……他們都年已耄耋,卻初心永在,滿懷激情與感動。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時,天津戰役打響,戰場上不僅有英勇的指戰員們,還有戰地記者無畏的身影,他們肩扛攝影機,記錄下戰役的全過程,這些珍貴的影像,被攝製組輾轉挖掘到,將首次在這部紀錄片中呈現。
攝製組還拍攝到了一些珍貴的歷史物件,比如音樂教育家、中國民族音樂學奠基者楊蔭瀏為音樂天才瞎子阿炳錄製唱片的鋼絲錄音機、當年錄製的原聲唱片等,都將在節目裡跟觀眾首次見面。
該紀錄片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採取混剪的技巧,巧妙使用3D動畫、情景再現、圖片立體三維處理等形式,精心打造的情景再現和近10分鐘視覺動畫的製作,使全片在宏大敘事和細節呈現之時,讓廣大年輕觀眾對歷史和今天有了更好的理解。在音樂方面,精心選取當年的數十首經典樂曲,比如《歌唱祖國》、《英雄的陣地鋼鐵的山》,深情喚起人們的共同回憶,激起廣泛共鳴,為這部大主題、大體量、大格局的紀錄片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天津廣播電視臺將在衛視、新聞和科教頻道分別播出。
衛視頻道1月15日-21日每天21:20播出一集;
新聞頻道1月16日-22日每天22:30播出一集;
科教頻道1月16日-22日每天23:00播出一集。
原標題:《回望天津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