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桂芳)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聯袂打造的大型人文電視紀錄片《趕大營》,今天22:00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第五集《駝鈴聲聲》。記錄天津商人駝隊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中行進的影像資料,將首次披露。人們也將了解到百年前的駝道上,天津商隊如何發揮智慧,在沙漠裡吃到新鮮的豆芽菜和雞蛋。
聲聲駝鈴喚醒絲綢古道
紀錄片《趕大營》總撰稿孫磊在採訪和翻查資料過程中發現,在「趕大營」貿易興盛時期,津商所僱傭的貨駝一年有10萬峰之多,每年大約有3萬噸貨物在駝道上往來運輸,駝鈴晝夜不斷。今晚播出的《趕大營》第五集《駝鈴聲聲》,為觀眾講述天津商人在駝道上艱辛開拓與跋涉的故事。
通過紀錄片我們知道,一般津商攬運客貨,由張家口、呼和浩特,走武川、四子王旗,過百靈廟,再經蒙古草原,從阿爾泰山南麓進入甘肅,從明水進新疆,走天山北麓的巴裡坤、木壘,到達今天的奇臺交卸。全程3到4個月,駝隊一年只能往返一趟。長途萬裡,穿沙漠、過戈壁,積木長天,蕭條萬狀,能帶的食品非常少。一路上,他們都吃些什麼呢?在林競著的《蒙新甘寧考察記》中他告訴大家,津商的駝隊在環境艱苦的沙漠裡,竟能吃到新鮮的豆芽菜和雞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1927年到1935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對我國西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科學考察,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氣象學等多個學術領域。中方團長為古人類學家徐炳昶,瑞方團長為斯文·赫定。考察團的攝影師用影像記錄了路上的見聞。在路上,考察團多次與津商所僱傭的駝隊相遇。他們用鏡頭記錄下了天津商人的珍貴畫面,成為「趕大營」的珍貴史料。今晚的節目中,這些珍貴畫面將首次披露。
歷史與現實的雙重交響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著名紀錄片導演、中國紀錄片學會理事孫曾田認為:紀錄片《趕大營》將本土歷史題材與當代中國現實意義有機融合,是一部有力量的片子。它充分體現了紀錄片永恆的魅力,它彰顯著真實的力量。紀錄片《趕大營》關注大歷史,也關照現實人物故事,通過它獨特的敘事結構,當年的歷史時間與今天的現實碰撞、串聯起來,發生了化學反應,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雙重交響,為人們認識天津、審視百年中國,打開了一個多重多維的空間。同時展現新一代天津人在「一帶一路」上的開拓創新與家國情懷。由此,「趕大營」這樣一個天津題材,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題材、一個國際的題材。這是紀錄片《趕大營》的成功之處。
弘揚展示優秀傳統文化
紀錄片《趕大營》歷史顧問方兆麟說,作為一名研究了三十餘年「趕大營」歷史的史學工作者,這部紀錄片的播出,讓他心情格外激動。他認為,這部片子的價值,在於它讓更廣大的觀眾了解了趕大營的歷史,以及它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趕大營》是一部很有意義的弘揚和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作品,它完全可以與《望長城》《話說長江》等文化紀錄片相媲美。
方兆麟表示,拍攝這部影片,對於攝製組這個年輕的團隊來講,是一次考驗和錘鍊。因為他們不僅要很快熟悉這段宏大複雜的歷史,而且要經受艱苦環境的考驗:「這裡我僅舉一個例子,我們在被聯合國定為『人類生存極限之地』的肅北馬鬃山一帶拍攝時,在那個人均面積達36平方公裡的無人區中,到處是黑戈壁,幾乎是寸草不生,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幾位從未離開過大城市的年輕人幹勁十足,起早貪黑,為了拍好這個片子,大家也是拼了,按計劃完成了拍攝任務。他們這種精神令我十分感動,也讓我十分心疼。其他幾個攝製組也是同樣,大家為拍好這部影片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努力。經過這個鍛鍊,可以說這個製作團隊是一支可以打硬仗的隊伍,我向他們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