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關於天津人的歷史,你知道嗎?百餘年前,一大批天津人長途跋涉、歷經險阻來到新疆,他以不服輸的闖蕩精神在新疆經商、生活、紮根。直至現在,相當一部分津商後代仍然生活在新疆,他們保持著天津人的生活習慣,每每提及自己的祖輩百年前「百藝進疆」的家國情懷,依舊感慨而驕傲。這段天津人的恢弘的歷史就是——
趕 大 營
這段鮮為人知,又恢弘動人的歷史,由咱們天津電視人拍成了紀錄片《趕大營》,將於今晚10點在央視紀錄頻道開播。
大型人文電視紀錄片《趕大營》由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廣播電視臺聯手打造,將通過《萬裡戎機》《西出陽關》《商業傳奇》《百藝進疆》《駝鈴聲聲》5集內容,全景揭秘天津人「趕大營」的歷史,再現具有商賈基因、拓荒精神、奮發有為的天津人。
落魄縴夫為何會挑起貨擔,
走上早已荒廢的絲綢古道?
塵封已久的滿鐵資料,
為何寫滿天津三千貨郎的發家史?
近千「天津魂」,
為何會安息在祖國的西北邊陲?
在今晚播出的《趕大營》第一集《萬裡戎機》中,紀錄片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也將通過真實史料、電視技術等方式追溯時間,尋找這份歷史的答案。
「趕大營」,原本是個承載歷史記憶的名詞。1875年,慈禧太后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西徵阿古柏,收復新疆。
以天津楊柳青船工安文忠為首的數百名楊柳青人積極應募,追隨西徵軍大營進入新疆,為軍隊提供補給,同時還為左宗棠大軍運輸軍糧和彈藥。
「趕大營」一路非常艱辛。紀錄片《趕大營》導演李家森介紹:
在紀錄片我們拍攝到了一份天津人趕大營時期使用過的路單。路單上詳細記載的站點有153個,經靜海、滄縣、德州、臨清、濮陽,越黃河後到河南省的鄭州、開封、洛陽,再經過西安、寶雞到天水、蘭州,出嘉峪關,過玉門關,穿哈密,經奇臺,最後到達烏魯木齊。他們一共走了8171裡。
風霜雪雨,烈日炎炎,多少懷揣發財夢想的天津楊柳青人殞命戈壁沙漠,與死亡共枕難眠,夢斷西行途中。一些人沒能倖免於難,就葬身於這片「死亡之海」。鄉親們用黃沙掩埋了他們的屍骨之後,做上標記。
新疆氣候乾燥,人死入土後屍身不爛,水分蒸發完後即為乾屍,筋骨相連,鬚眉皆存。等待有朝一日,鄉親或者子孫再去趕大營的路上,用「裹屍包」裝上乾屍,運回家鄉楊柳青,歸入祖墳,落葉歸根。
天津人「趕大營」,步履不停,一代又一代地走向新疆。天津商幫逐漸壯大,他們在新疆發銀票、開工廠、收購土畜產品,締造無數商業傳奇,逐漸成為新疆商業的主體。據統計,津商店鋪在新疆全境,前後共有3000多戶,規模不等,行業齊全,從業者有3萬多人。
紀錄片《趕大營》總撰稿孫磊在採訪和翻查資料過程中發現,在「趕大營」貿易興盛時期,津商所僱傭的貨駝一年有10萬峰之多,每年大約有3萬噸貨物在駝道上往來運輸,駝鈴晝夜不斷。
中國社科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歷史學部主任劉慶柱評價:天津人「趕大營」重新喚醒了早已荒廢的絲綢古道,並把絲綢之路的起點延伸到了渤海之濱。
天津商品在萬裡之外找到了廣闊的市場,天津商人也從新疆運回了羊毛、羊腸等等土畜產品。新疆畜產品大量運到天津,天津快速發展成為華北、東北、西北甚至包括蒙古地區在內的產品集散地和貿易口岸。這也促進了天津工業的大發展。
1932年,民族實業家宋棐卿創辦天津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東亞生產的「抵羊」牌毛線蜚聲全國。同時,天津地毯、皮革、藥材等行業也得以長足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傳記組專家楊東梁指出:
《趕大營》的天津民眾在一百多年前不畏艱險,跋涉8000餘裡,配合清軍的軍事活動,為收復新疆提供了可靠的後勤支援,為收復祖國一片大好河山立下了功勳。
天津商幫入疆,促進了新疆經濟的開發和新疆地區早期近代化工商業的起步,豐富了邊疆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內地百貨的湧入也對抵禦英、俄的經濟侵略,發展民族工商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趕大營」既是楊柳青人的謀生出路,更是天津人的報國舞臺。
據統計,「趕大營」使3000多戶至少1.5萬的楊柳青人去新疆謀生,約佔同時期楊柳青人口的五分之一。
現在,新疆仍有大營客的後代近六十萬人。大批津商紮根新疆,譜寫了一段百折不撓、誠實信譽的商業傳奇,充分彰顯了天津人的開拓創新與家國情懷。
這段歷史中有哪些真實故事?
今人尋找先輩蹤跡有何收穫?
聯結在天津和新疆間的情感紐帶如何織就?
請鎖定今晚的螢屏講述——
新報記者 王軼斐
每日新報公眾平臺
我們了解天津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