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鎖定CCTV-10!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聚焦洪湖!

2020-11-20 澎湃新聞

最古之史 實為方志

源遠流長的地方志

是一座城市最豐富的文化財富

今晚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

將播出湖北卷 洪湖篇

感受洪湖深厚的文化底蘊

CCTV-10

2020.6.21 23:06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 洪湖篇

▲洪湖篇 預告片

洪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

洪湖一帶,水網縱橫。得益於水路運輸的發展,新堤「帆檣雲擁,商業繁盛,百貨轉運,遠通湘蜀」,成為長江中下遊舉足輕重的交通樞紐與商貿重鎮。

洪湖水,浪打浪

早在1927年,以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創建了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1931年,當特大洪災來襲時,洪湖蘇區軍民一邊進行「反圍剿」鬥爭,一邊齊心協力開始抗災。洪湖之畔,紅軍和百姓,萬眾一心,搶修堤防、重建家園的場景,讓當時作為國際救災機構成員的紐西蘭人路易·艾黎深受觸動。

心潮澎湃的路易·艾黎,寫下了《同洪水搏鬥的人們》等文章,把 「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戰勝每一個困難」的「一種為普通洪湖人民掌握的精神」譽為「洪湖精神」。

革命勝利以後,更多的人認識到了洪湖精神的寶貴价值。20世紀50年代初,湖北省實驗歌劇團的成員們赴湖北採風,後來,創作出《洪湖水,浪打浪》,成為歌劇《洪湖赤衛隊》的主旋律。

1961年,電影《洪湖赤衛隊》紅遍了大江南北,《洪湖水,浪打浪》唱響了全國,成為永恆的經典。

荊州花鼓戲:節奏明快,唱腔多變

荊州花鼓戲,是一種流傳在江漢平原腹地的戲曲形式,節奏明快,唱腔多變。

1985年,洪湖市花鼓劇團成立以後,劇團的演員們承襲了花鼓戲紮根於泥土的質樸,常年堅持下鄉演出。

荊州花鼓戲結合了江漢平原上的漁鼓、採蓮船等多種文藝形式。

2019年,大型荊州花鼓戲《洪湖赤衛隊》參加第三屆湖北省荊州花鼓戲藝術節,收穫了無數觀眾的讚譽,並成為洪湖市紅色旅遊項目中的經典之作。

御膳藕丸 唇齒留香

「吃魚不見魚,吃藕不見藕」,是洪湖一帶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菜品製作技巧。廚師鄒志平撰寫的《中國蓮藕菜》一書中,收錄了80多種蓮藕菜品的烹飪方法。

洪湖御膳藕丸傳說曾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雖然無需加入任何肉類,口感卻依然綿軟鮮香。上百年來,這種藕丸一直深受洪湖百姓的喜愛。

清湯藕線的製作,是將藕漿沉澱出藕粉,加入魚蓉、鹽、蔥、姜等材料攪拌上勁,裝入裱花袋中,緩緩裱入熱水中,慢慢煨熟。

東岸划龍舟,西岸劃鳳舟

荊楚之地崇尚鳳鳥。據記載,每當端午,內荊河「東岸划龍舟,西岸劃鳳舟」,千帆競渡,尤為壯觀。

1988年,乘風村的村民們按照傳統的尺寸和紋飾,集資打造了一條鳳舟,並專門修建了「棲鳳閣」,保護鳳舟。這條鳳舟船身描繪的鳳羽裝飾,形態優雅,色彩豔麗,船行速度極快。

1991年,乘風村鳳舟參加「洪湖市荷花節」,奪得金杯;2009年春節,這條鳳舟的鳳頭、旗杆和鳳尾,又受邀到澳門參展。鳳舟的照片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項目的圖冊中。

洪湖貝雕光澤豐潤,細膩晶瑩

1973年,由洪湖市貝雕廠設計的《白孔雀》作為禮品被帶到聯合國,掛進了美國紐約的聯合國大廈,被譽為「東方的獨特畫種」。張聯培正是《白孔雀》的設計者。

在貝雕藝人們的手中,洪湖淡水貝雕光澤豐潤,細膩晶瑩,這些作品勾勒出荷、雁、蘆、魚、蛙等溼地自然景物,栩栩如生,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

2013年,洪湖淡水貝雕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湖北嘉魚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洪湖至赤壁長江公路大橋也開始架設鋼梁。

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洪湖赤衛隊》中韓英、劉闖的理想,正在洪湖人建設家鄉的堅定步伐中,一步步變為現實。當代的洪湖,在絕美的生態景觀映襯下,通江達海,氣象萬千。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歷史

來源:央視科教、今日洪湖

原標題:《今晚鎖定CCTV-10!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聚焦洪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三原篇在央視10套播出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解花榮 記者 黃豔)2月24,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三原篇在央視10套科教頻道播出。該紀錄片時長40分鐘,分為地名記、文化記、建築記、民俗記、古村記、水利記、美食記八個部分,以影像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三原厚重的歷史底蘊、民俗氣息、文化魅力、家國情懷,彰顯出了三原縣的時代風貌和滄桑巨變,極大提升了三原縣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該記錄片也是鹹陽市第一家播放的縣區。
  • 通城又上央視!明晚請鎖定CCTV-10,《中國影像方志》通城篇
    通城又上央視!2021年1月25日,23點26分請鎖定電視CCTV-10《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通城篇敬請收看!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是以我國行政區劃中的縣和縣級市為拍攝主體,每地1集,計劃攝製2300集以上。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在恩施這裡開拍
    2020-11-06 10:40:30 來源: 會飛的小地鼠 舉報
  • 《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在CCTV-10播出
    11月30日,《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在CCTV-10播出,這是一部記載盧龍歷史、解讀盧龍的前世今生的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於2018年10月開始拍攝,歷時2年,分地名記、文化記 、抗戰記、發展記、美食記、當代記六個部分。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科教頻道今晚播出:中國影像方志 | 鄉城...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CCTV-102020.6.23 23:0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鄉城篇鄉城篇 預告片 鄉城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側,青藏高原的東南緣。 縣城以東這座名為「那拉崗」的地方海拔3810米。
  • 中央電視臺將播出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中國影像方志》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重磅大型紀錄片,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紀錄片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
  • 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渭源篇來啦!
    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渭源篇來啦!》是中央電視臺的重點文化影像工程,是一部傳承方志文化、記錄當代中國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旨在以鏡頭為筆,記錄地方歷史文化和人文風俗,以局部折射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深刻解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講述生動傳奇的地方故事,展示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領略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志》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
  • 走進CCTV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紅色記中的淮陽薛孟莊
    土豪隨意 前天,仔細觀看了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關於淮陽篇的紅色記,頓時激起我強烈的家國情懷,決定要到紅色記中所提到的淮陽薛孟莊去實地走訪一番。  1938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和韓紀文夫婦等人以教書作掩護,在高堂學校辦抗日夜校,建立"農救會"、"婦救會"、"青抗先"、"兒童團"等群眾抗日組織,於當年10月創建豫東地區第一支抗日武裝力量——淮(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CCTV-102020.1.13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鄰水篇鄰水篇 預告片 古時,大洪河名為大鄰水,御臨河名為小鄰水。《輿地紀勝》記載:「鄰水有二,大鄰水出鄰山頂上,西南流經鄰水,入巴縣界。
  • ...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西昌:絲路天燈 照亮...
    CCTV-102020.1.19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西昌篇西昌篇 預告片絲路天燈 照亮禮義之州 禮州作為西昌首鎮,在西南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帶動下,商貿繁榮,文化昌明。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從西昌完美升空,時間分秒不差,首次實現了「零窗口」發射,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史上的一個奇蹟。 此後,中華民族的探月之旅正式啟航。嫦娥二號、三號和四號等我國所有探月太空飛行器都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現了「零窗口」發射,西昌不僅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也贏得了「中國探月港」的美譽。
  • 今晚10點,鎖定CCTV-9《中國故事》,看《公陽鄉的春天》!
    今晚10點,鎖定CCTV-9《中國故事》,看《公陽鄉的春天》!> 《公陽鄉的春天》9月12日晚上10
  • 小城黃龍又要上央視了!明晚CCTV-10《中國影像方志》見...
    CCTV-102020.11.19 23:1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 黃龍篇黃龍篇 預告片古老的黃龍山,年輕的黃龍縣1975年,陝西省黃龍縣境內出土了一枚距今大約三到五萬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拍攝建始絲弦鑼鼓
    恩施晚報訊(全媒體記者張貴鋒 通訊員唐旻)11月1日,CCTV-10《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來到建始縣長梁鎮旋龍村,拍攝建始絲弦鑼鼓。建始絲弦鑼鼓是湖北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亦被稱為「土家交響樂」,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緊急通知:今晚21:00,cctv《航拍中國》第三季飛臨山東,濰坊部分...
    緊急通知:今晚21:00,cctv《航拍中國》第三季飛臨山東,濰坊部分搶先看…… 2020-05-24 20: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昨天的文水無比輝煌,今日的文水方興未艾--央視《中國影像方志...
    在中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史」是人們梳理前人的故事,「志」是人們記錄自己的故事,是留給後人的「歷史」。盛世修志是方志文化的傳統。歷史上,每隔幾十年,各地都會續修地方志,以記錄這些年來當地的發展和變化。而運用現代影像技術傳承方志文化,則是我們的一種探索。
  • 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壽縣篇」拍攝完成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七季之「壽縣篇」在壽縣結束前期拍攝。至此,為期22天的實地調研、現場取景和採訪拍攝工作圓滿完成。《記住鄉愁》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組織實施,由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攝製的大型紀錄片。第一季至第五季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推薦展播紀錄片、動畫片目錄。
  • 《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涇陽篇》引發熱議——涇陽籍作家馮日乾訪談
    近日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 涇陽篇在CCTV-10播出
  • 央視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浦城篇)將於今晚播出
    臺海網5月18日訊 據「央視科教」消息CCTV-10 將於5月18日 23:0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福建卷 浦城篇。東漢建安初,漢陽城所在地始建縣制,為漢興縣。此後幾度易名,至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因臨溪築城,更名為浦城縣,地名沿用至今。
  • 昨天的文水無比輝煌,今日的文水方興未艾--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山西卷·文水篇
    激動上方為視頻版昨天的文水無比輝煌,今日的文水方興未艾--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山西卷·文水篇文水縣政府信息網絡中心 今天在中國,有句話叫「國有國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譜」,國史、方志、家譜,這些典籍資料共同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奮鬥史。而地方志承上啟下,記錄了各地的歷史變革、文化傳承、地理風物、風俗民情等,形成了獨特的方志文化。
  • 央視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卷甘谷篇於4月5日在CCTV-10播出
    CCTV-10 2020.4.5 15:38播出(首播後央視網即可觀看!) 《中國影像方志》甘肅卷 甘谷篇 甘谷靜臥於隴右大地,黃土高原與百裡秦川在這裡交會。古時的甘谷,融合著北方遊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