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之史 實為方志
源遠流長的地方志
是一座城市最豐富的文化財富
今晚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
將播出湖北卷 洪湖篇
感受洪湖深厚的文化底蘊
CCTV-10
2020.6.21 23:06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 洪湖篇
▲洪湖篇 預告片
洪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
洪湖一帶,水網縱橫。得益於水路運輸的發展,新堤「帆檣雲擁,商業繁盛,百貨轉運,遠通湘蜀」,成為長江中下遊舉足輕重的交通樞紐與商貿重鎮。
洪湖水,浪打浪
早在1927年,以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創建了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1931年,當特大洪災來襲時,洪湖蘇區軍民一邊進行「反圍剿」鬥爭,一邊齊心協力開始抗災。洪湖之畔,紅軍和百姓,萬眾一心,搶修堤防、重建家園的場景,讓當時作為國際救災機構成員的紐西蘭人路易·艾黎深受觸動。
心潮澎湃的路易·艾黎,寫下了《同洪水搏鬥的人們》等文章,把 「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戰勝每一個困難」的「一種為普通洪湖人民掌握的精神」譽為「洪湖精神」。
革命勝利以後,更多的人認識到了洪湖精神的寶貴价值。20世紀50年代初,湖北省實驗歌劇團的成員們赴湖北採風,後來,創作出《洪湖水,浪打浪》,成為歌劇《洪湖赤衛隊》的主旋律。
1961年,電影《洪湖赤衛隊》紅遍了大江南北,《洪湖水,浪打浪》唱響了全國,成為永恆的經典。
荊州花鼓戲:節奏明快,唱腔多變
荊州花鼓戲,是一種流傳在江漢平原腹地的戲曲形式,節奏明快,唱腔多變。
1985年,洪湖市花鼓劇團成立以後,劇團的演員們承襲了花鼓戲紮根於泥土的質樸,常年堅持下鄉演出。
荊州花鼓戲結合了江漢平原上的漁鼓、採蓮船等多種文藝形式。
2019年,大型荊州花鼓戲《洪湖赤衛隊》參加第三屆湖北省荊州花鼓戲藝術節,收穫了無數觀眾的讚譽,並成為洪湖市紅色旅遊項目中的經典之作。
御膳藕丸 唇齒留香
「吃魚不見魚,吃藕不見藕」,是洪湖一帶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菜品製作技巧。廚師鄒志平撰寫的《中國蓮藕菜》一書中,收錄了80多種蓮藕菜品的烹飪方法。
洪湖御膳藕丸傳說曾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雖然無需加入任何肉類,口感卻依然綿軟鮮香。上百年來,這種藕丸一直深受洪湖百姓的喜愛。
清湯藕線的製作,是將藕漿沉澱出藕粉,加入魚蓉、鹽、蔥、姜等材料攪拌上勁,裝入裱花袋中,緩緩裱入熱水中,慢慢煨熟。
東岸划龍舟,西岸劃鳳舟
荊楚之地崇尚鳳鳥。據記載,每當端午,內荊河「東岸划龍舟,西岸劃鳳舟」,千帆競渡,尤為壯觀。
1988年,乘風村的村民們按照傳統的尺寸和紋飾,集資打造了一條鳳舟,並專門修建了「棲鳳閣」,保護鳳舟。這條鳳舟船身描繪的鳳羽裝飾,形態優雅,色彩豔麗,船行速度極快。
1991年,乘風村鳳舟參加「洪湖市荷花節」,奪得金杯;2009年春節,這條鳳舟的鳳頭、旗杆和鳳尾,又受邀到澳門參展。鳳舟的照片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項目的圖冊中。
洪湖貝雕光澤豐潤,細膩晶瑩
1973年,由洪湖市貝雕廠設計的《白孔雀》作為禮品被帶到聯合國,掛進了美國紐約的聯合國大廈,被譽為「東方的獨特畫種」。張聯培正是《白孔雀》的設計者。
在貝雕藝人們的手中,洪湖淡水貝雕光澤豐潤,細膩晶瑩,這些作品勾勒出荷、雁、蘆、魚、蛙等溼地自然景物,栩栩如生,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
2013年,洪湖淡水貝雕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湖北嘉魚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洪湖至赤壁長江公路大橋也開始架設鋼梁。
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洪湖赤衛隊》中韓英、劉闖的理想,正在洪湖人建設家鄉的堅定步伐中,一步步變為現實。當代的洪湖,在絕美的生態景觀映襯下,通江達海,氣象萬千。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歷史
來源:央視科教、今日洪湖
原標題:《今晚鎖定CCTV-10!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聚焦洪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