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在CCTV-10播出,這是一部記載盧龍歷史、解讀盧龍的前世今生的大型紀錄片。
《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於2018年10月開始拍攝,歷時2年,分地名記、文化記 、抗戰記、發展記、美食記、當代記六個部分。
地名記,記錄了盧龍地理位置、盧龍縣名的來源。對不同時期的盧龍名稱、軍事要塞等做了詳細的說明。盧龍人在千百年的文明碰撞中書寫著北方邊塞的傳奇,也正在新的歷史時期構建盧龍的未來。
文化記,記錄了伯夷、叔齊的傳說,締造的仁義精神,書山院、敬勝書院的由來,共產黨人李大釗的求學經歷、著名詩詞特色小學大劉莊小學。伯夷、叔齊崇高的品德和不屈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盧龍人的血脈之中,成為盧龍人永恆的文化基因。
抗戰記,記錄了20世紀四十年代革命人王純德用鏡頭捕捉的抗戰記憶,冀東抗戰的戰略物資基地「柳河圈」,著名抗日將領李運昌打擊日軍的事例,冀東抗戰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紀念碑,八路軍後代楊志義守護紅色北山的事跡一一呈現。
發展記,記錄了引青灌區標誌性工程,工業渡槽解決全縣人民的水患困擾,盧龍人用拼搏精神鑄造了「一渠百庫」的水利工程,昔日的孤竹翰海已成為北方水鄉。
美食記,記錄了甘薯的傳入、甘薯的種植、甘薯的文化,並且通過開發甘薯的不同做法,製作出許多盧龍傳統美食,如甘薯宴即白薯麵餃子、手端瓢粉、紅薯粉條、拔絲白薯等。無論何時何地,甘薯那甜美,嫩滑的味道,始終是盧龍人揮之不去的味蕾記憶和甘甜的鄉愁 。
當代記,記錄了石門鎮東闞村村民把亂石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事跡,展示了盧龍境內明代長城的地理位置、軍事文物陷馬陶筒、佛兒峪長城敵樓修繕工程。長城之旅、一渠百庫、山水之旅等文旅項目助力脫貧,今天的盧龍正秉承著「夷齊精神」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譜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時代篇章。
《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從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記錄了盧龍的歷史變革、文化底蘊、特色物產及經濟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盧龍留下了一份珍貴、鮮活的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