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2日23:06,CCTV-10將播出《中國影像方志》湖南卷茶陵篇。帶你走進大美茶陵,帶你領略千年文脈薪火相傳,客家火龍步法靈活,紅色革命精神代代相傳,湘劇傳承創新。
茶陵篇 預告片
有「古南嶽」之稱的雲陽山腳下,立著一尊二十多米高的石像,他袒胸露背,面向東方,目光似穿越古今,在遠古傳說中,他就是華夏人文先祖之一的炎帝,今天,茶陵人習慣稱他為「茶祖」。
傳說中的炎帝是一個部落的首領,他造農具,識五穀,嘗草辨藥,開啟華夏農耕文明,茶陵縣名的由來,也與這位傳說中的先祖有關。
喜好遊歷的古人羅泌,曾考證出炎帝殞身之地,位於今天茶陵縣的一處茶山附近。
民間傳說,漢高祖劉邦登基為帝之後,為了紀念這位功蓋千古的人文始祖,便在此地築城,並命名為「茶陵」。
在今天的茶陵縣洣水河邊,還保留著超過一千米的茶王城古城牆,城牆下,一尊鑄於南宋時期的鐵質犀牛昂首而臥,當地人相信,茶陵一地之所以數百年沒發較大的洪水,皆因此牛護佑,故而,這尊體長2.1米,重約3.5噸的鐵牛,是茶陵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民間神物,也是茶陵人心中的精神圖騰。茶陵也因此多了個雅稱——「犀城」。
千年文脈薪火相傳
五百年前,明朝皇帝冊封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的妻子為誥命夫人後頒發的聖旨,由長近三米,寬約三十釐米的上好蠶絲織就。聖旨上,皇帝用了近半篇幅褒獎了這位「純明脩潔、博洽精勤」的能臣。
《南行稿》編輯於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是年僅二十六歲的李東陽攜家人回鄉祭祖途中所作詩文的彙編,最終被收錄進他的代表作品《懷麓堂集》,在書中,他以詩歌和雜文的形式記錄了沿途所見所聞,還有對家鄉血濃於水的情感。
李東陽的家鄉,高隴鎮龍匣村,地勢似臥龍居於水側,有「龍鎖匣中」之意,這裡的李氏族人李壽元收藏了共計400多塊刻制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印刷雕版,這些經年桃木所制的雕版是李東陽的代表作品《懷麓堂集》。
「阿㜷舊是茶城女,教得娃兒能楚歌。」李東陽的《茶陵竹枝歌》,道出了茶陵千年文脈薪火相傳的秘密:千年文脈孕育下,茶陵書院文化氛圍濃厚,耕讀傳家之風盛行。這才有了「茶陵詩派」的流芳,才有了「四相文章冠兩朝」的美譽。
客家火龍步法靈活
起源於南宋的茶陵客家火龍,是茶陵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茶陵人民祈求風調雨順、美好願望的「火龍」源於一個傳說:在很早以前,有條火龍飛過這裡,它噴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得特別茂盛,五穀豐登;它一路飛過的村莊,家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從南宋時起,客家人就有了舞火龍的風俗。
直到今天,茶陵縣客家人一般在喜慶節日、喬遷或久旱求雨時都會舞起火龍,意在驅除魔邪瘟疫,祈禱年歲吉祥。
客家火龍習俗大多分布在廣東、廣西和江西、湖南一帶,同其他地方的客家火龍相比,茶陵客家火龍較為短小,長度僅約一米,分為頭、中、尾三段。由普通的稻草扎制而成,再加以溶血之墨點睛,曾龍祥老人手中的火龍,便多了幾分靈性。
對曾龍祥來說,步法靈活,身姿矯健、動作流暢、霸氣,只是對舞龍者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還是來自心底的虔誠。
紅色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1927年,來自湖南韶山的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剩下的不足1500人的部隊一路向南,奔赴羅霄山脈中段。他們懷抱著拯救國家的理想和信念,將希望的火種撒向這裡。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有六個縣,茶陵縣是人口最多的一個,茶陵人性格堅韌、勇敢,又長期飽受階級壓迫,紅軍的到來,迅速點燃了他們的革命熱情。
1927年11月28日,遵照毛澤東的指示,茶陵縣成立工農兵政府,辦公所在地即是這座徽派建築。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成立,被視為實現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的初始標誌,是紅色建政的開始。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猶如星星之火開始燎原。無數的茶陵人為國慷慨捐軀,前僕後繼,五萬茶陵子弟的鮮血染就了國旗上那片沉甸甸的紅。
茶陵湘劇傳承創新
1950年,茶陵縣人民政府接手了傳承百年的民間戲班仁和班。1954年,又得到省軍區幾位資深演員的幫助,組建了茶陵湘劇團。自此,民間小戲搬上大舞臺,茶陵的湘劇事業進入了嶄新的時期。
此後,湘劇團在湘贛各地陸續演出了《百花記》《白兔記》《生死牌》等二百多臺傳統劇目,反響熱烈。
湘劇源於江西弋陽腔,入湘後吸收了湘中、湘東的民間音樂並紮下根來,成為早期的高腔,後來又經過融合創新,發展出了高、低、昆、彈四大聲腔,有著它獨特的曲調和風味。
2010年,現代湘劇《洣水魂》在茶陵影劇院的首演即獲得成功,當年,該劇在湖南省縣級專業劇團展演中一舉榮獲金獎,這意味著茶陵湘劇重獲新生。
鄉村旅遊方興未艾
如今,祖安村的「祖庵家菜」成為茶陵縣發展鄉村旅遊的一個示範點,美食成為人們了解當地文化的媒介,也搭起了茶陵人通往致富道路的橋梁。
鄉村旅遊是茶陵縣近年著力打造的一個重點項目,距離祖庵村約60千米的灣裡紅軍村,是湖南省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也是聞名遐邇的革命遺址——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所在地。
這棟被列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百年老宅,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蘇維埃時期的門牌、地圖、宣傳畫、標語等革命遺蹟。早在二十世紀末,國務院和中共中央宣傳部就已經將灣裡村確定為全國第八條紅色旅遊精品線目的地。
這是千年古城的底蘊,也是茶陵人的智慧,一道菜,一段故事,一曲歌謠,一處山水,它豐富了一座城市,也為這座城市留住了來往人心。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