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5月16日23點06分,CCTV-10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安徽卷·臨泉篇。近40分鐘的時長,講述了臨泉地名、傳承、手工、風俗、美食、當代等六部分。如果你錯過了首播,沒關係~阜小布已為你準備好完整版視頻。
這裡是古沈舊地
這裡是雜技之鄉
這裡是江淮平原的糧倉
安徽臨泉
建議在WiFi條件下觀看
據記載,沈國是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臨泉縣博物館內,收藏著一枚出土於臨泉縣境內的國家一級文物:戰國銅印。印章上面刻有幾個字:蔡侯行邑大夫璽。通過字體和材質分析,這枚印章屬於戰國時期蔡國的一位官員。
「沈人不會於召陵,晉人使蔡伐之。夏,蔡滅沈。」《左傳》記載,沈國最終被蔡國所滅,後來蔡國又被強大的楚國吞併。
1934年9月,析阜陽縣西鄉部分地區設立新縣,因新縣城瀕臨泉河,故命名臨泉縣,縣名沿用至今。
「北國筆鄉」傳承創新
臨泉毛筆製作技藝已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制筆工藝精細,暢銷全國,臨泉素有「北國筆鄉」的美譽。
羊毫筆的品質首先取決於羊毛本身的質量,臨泉當地的淮山羊不僅肉質鮮美,其毛髮也是臨泉譚筆的上好原料。身體健壯的育齡公羊,腋毛的尖端鋒穎,長而勻細,是筆頭原料的精品。
1985年,趙斌的師傅臨泉制筆大師曹如章,在傳統譚筆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和徒弟趙斌一起反覆試驗,一種可以一分為八,一筆多用的毛筆誕生了,它還擁有一個響亮而形象的名字:「八柱擎天」。
毛筆筆頭的製作,被稱為再精密的儀器也無法實現的技藝。
筆頭是毛筆的靈魂,筆桿是毛筆的筋骨,二者結合,一支可以描畫山水抒情懷意的譚筆就誕生了。
葫蘆烙畫 意蘊深遠
1994年版《臨泉縣誌》記載,1962年,臨泉成立了一家城關油漆社,1972年老藝人們開始轉產在木板、家具上製作烙畫。而這家工廠當時最緊俏的商品就是木板烙畫。後來雖然工廠消失了,但是烙畫這門手藝卻一直在臨泉縣民間流傳。
葫蘆烙畫是烙畫的一種延伸,用烙畫工藝在葫蘆上燙出深淺不一的烙痕,豐富的層次和色調,賦予它獨特的藝術風格,集古樸、典雅、自然於一身,頗受人們的喜愛。
上色是葫蘆烙畫最重要的部分。臨泉的葫蘆烙畫頗有國畫中「水墨漸變」的藝術特點。
風物精緻,或潑墨的瀟灑,都在這筆尖溫度、運筆速度的默契配合中。有經驗的手藝人,必要落筆成形,入木三分,將自己的個性思想投射其中,方能成就一個意蘊深遠的葫蘆作品。
雜技馬戲 驚險壯觀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人人有一手」韋小莊村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俗語。相傳在清代,韋小莊一帶的村鎮就有尚武的傳統,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村民們挑上擔子,攜兒帶女四處賣藝,在先人拳腳武術的基礎上,憑藉「吞鐵球」「吞寶劍」的技藝「以命換糧」。練習雜技的風俗也就逐漸流傳下來。
1987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紅姑寨恩仇記》,特邀臨泉縣迎仙馬戲團的26名演員參加演出,團長侯德山的「噴火」燃鞭炮,成為影片中最精彩的特技表演之一。
如今侯德山的迎仙馬戲團也已發展到了第三代,他的孫子候傑在臨泉縣開辦了一家雜技學校,專門培養雜技演員。
2006年臨泉的「民間雜技馬戲」被列入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長官鎮以「牛」聞名
平坦的地形,溫暖溼潤的氣候,讓臨泉成為農作物生長的天堂、畜牧業發展的沃土。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之下,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農牧業大縣重獲生機,成就了令人矚目的「中原牧場」。
長官鎮位於臨泉縣中部,自古以來這裡就有養殖黃牛的傳統。
隨著網購成為人們新的消費選擇,牛羊肉市場需求量增大,臨泉縣政府出臺多項扶持政策,恢復長官鎮的肉牛數量,鼓勵農戶飼養寄養,發展規模化養殖,相關配套的肉食加工廠和冷鏈車間紛紛建成,電商平臺使得長官鎮的肉製品出現在各大賣場。如今,長官鎮已經成為皖西北頗具影響力的牛羊交易區。
2015年,臨泉縣打造了一個縣域的公共品牌:「中原牧場」,用網際網路思維發展傳統農牧業。
在電商平臺,憑藉著「中原牧場」的品牌效應,芥菜絲、黃牛肉、葫蘆烙畫等臨泉特色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網際網路如同催化劑一般,讓臨泉這個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的千年古縣煥發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來源:央視科教頻道
原標題:《央視《中國影像方志》臨泉篇完整版視頻來了,時長40分鐘,收藏回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