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國影像方志》臨泉篇完整版視頻來了,時長40分鐘,收藏回看!

2020-11-20 澎湃新聞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5月16日23點06分,CCTV-10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安徽卷·臨泉篇。近40分鐘的時長,講述了臨泉地名、傳承、手工、風俗、美食、當代等六部分。如果你錯過了首播,沒關係~阜小布已為你準備好完整版視頻。

這裡是古沈舊地

這裡是雜技之鄉

這裡是江淮平原的糧倉

安徽臨泉

建議在WiFi條件下觀看

據記載,沈國是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臨泉縣博物館內,收藏著一枚出土於臨泉縣境內的國家一級文物:戰國銅印。印章上面刻有幾個字:蔡侯行邑大夫璽。通過字體和材質分析,這枚印章屬於戰國時期蔡國的一位官員。

「沈人不會於召陵,晉人使蔡伐之。夏,蔡滅沈。」《左傳》記載,沈國最終被蔡國所滅,後來蔡國又被強大的楚國吞併。

1934年9月,析阜陽縣西鄉部分地區設立新縣,因新縣城瀕臨泉河,故命名臨泉縣,縣名沿用至今。

「北國筆鄉」傳承創新

臨泉毛筆製作技藝已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制筆工藝精細,暢銷全國,臨泉素有「北國筆鄉」的美譽。

羊毫筆的品質首先取決於羊毛本身的質量,臨泉當地的淮山羊不僅肉質鮮美,其毛髮也是臨泉譚筆的上好原料。身體健壯的育齡公羊,腋毛的尖端鋒穎,長而勻細,是筆頭原料的精品。

1985年,趙斌的師傅臨泉制筆大師曹如章,在傳統譚筆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和徒弟趙斌一起反覆試驗,一種可以一分為八,一筆多用的毛筆誕生了,它還擁有一個響亮而形象的名字:「八柱擎天」。

毛筆筆頭的製作,被稱為再精密的儀器也無法實現的技藝。

筆頭是毛筆的靈魂,筆桿是毛筆的筋骨,二者結合,一支可以描畫山水抒情懷意的譚筆就誕生了。

葫蘆烙畫 意蘊深遠

1994年版《臨泉縣誌》記載,1962年,臨泉成立了一家城關油漆社,1972年老藝人們開始轉產在木板、家具上製作烙畫。而這家工廠當時最緊俏的商品就是木板烙畫。後來雖然工廠消失了,但是烙畫這門手藝卻一直在臨泉縣民間流傳。

葫蘆烙畫是烙畫的一種延伸,用烙畫工藝在葫蘆上燙出深淺不一的烙痕,豐富的層次和色調,賦予它獨特的藝術風格,集古樸、典雅、自然於一身,頗受人們的喜愛。

上色是葫蘆烙畫最重要的部分。臨泉的葫蘆烙畫頗有國畫中「水墨漸變」的藝術特點。

風物精緻,或潑墨的瀟灑,都在這筆尖溫度、運筆速度的默契配合中。有經驗的手藝人,必要落筆成形,入木三分,將自己的個性思想投射其中,方能成就一個意蘊深遠的葫蘆作品。

雜技馬戲 驚險壯觀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人人有一手」韋小莊村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俗語。相傳在清代,韋小莊一帶的村鎮就有尚武的傳統,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村民們挑上擔子,攜兒帶女四處賣藝,在先人拳腳武術的基礎上,憑藉「吞鐵球」「吞寶劍」的技藝「以命換糧」。練習雜技的風俗也就逐漸流傳下來。

1987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紅姑寨恩仇記》,特邀臨泉縣迎仙馬戲團的26名演員參加演出,團長侯德山的「噴火」燃鞭炮,成為影片中最精彩的特技表演之一。

如今侯德山的迎仙馬戲團也已發展到了第三代,他的孫子候傑在臨泉縣開辦了一家雜技學校,專門培養雜技演員。

2006年臨泉的「民間雜技馬戲」被列入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長官鎮以「牛」聞名

平坦的地形,溫暖溼潤的氣候,讓臨泉成為農作物生長的天堂、畜牧業發展的沃土。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之下,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農牧業大縣重獲生機,成就了令人矚目的「中原牧場」。

長官鎮位於臨泉縣中部,自古以來這裡就有養殖黃牛的傳統。

隨著網購成為人們新的消費選擇,牛羊肉市場需求量增大,臨泉縣政府出臺多項扶持政策,恢復長官鎮的肉牛數量,鼓勵農戶飼養寄養,發展規模化養殖,相關配套的肉食加工廠和冷鏈車間紛紛建成,電商平臺使得長官鎮的肉製品出現在各大賣場。如今,長官鎮已經成為皖西北頗具影響力的牛羊交易區。

2015年,臨泉縣打造了一個縣域的公共品牌:「中原牧場」,用網際網路思維發展傳統農牧業。

在電商平臺,憑藉著「中原牧場」的品牌效應,芥菜絲、黃牛肉、葫蘆烙畫等臨泉特色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網際網路如同催化劑一般,讓臨泉這個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的千年古縣煥發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來源:央視科教頻道

原標題:《央視《中國影像方志》臨泉篇完整版視頻來了,時長40分鐘,收藏回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三原篇在央視10套播出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解花榮 記者 黃豔)2月24,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三原篇在央視10套科教頻道播出。該紀錄片時長40分鐘,分為地名記、文化記、建築記、民俗記、古村記、水利記、美食記八個部分,以影像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三原厚重的歷史底蘊、民俗氣息、文化魅力、家國情懷,彰顯出了三原縣的時代風貌和滄桑巨變,極大提升了三原縣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該記錄片也是鹹陽市第一家播放的縣區。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在恩施這裡開拍
    11月1日,CCTV-10《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來到建始縣長梁鎮旋龍村,拍攝建始絲弦鑼鼓。  據介紹,此次央視《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將對全國2200多個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專題拍攝。    《中國影像方志》簡介:用影像記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用鏡頭見證中國夢的實現。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科教頻道今晚播出:中國影像方志 | 鄉城...
    CCTV-102020.6.23 23:0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鄉城篇鄉城篇 預告片 鄉城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側,青藏高原的東南緣。 縣城以東這座名為「那拉崗」的地方海拔3810米。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中國影像方志《鄉城篇》播出時間:6月23日 23:06來源:央視科教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CCTV-102020.1.13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鄰水篇鄰水篇 預告片 古時,大洪河名為大鄰水,御臨河名為小鄰水。《輿地紀勝》記載:「鄰水有二,大鄰水出鄰山頂上,西南流經鄰水,入巴縣界。
  • ...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西昌:絲路天燈 照亮...
    CCTV-102020.1.19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西昌篇西昌篇 預告片絲路天燈 照亮禮義之州 禮州作為西昌首鎮,在西南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帶動下,商貿繁榮,文化昌明。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中國影像方志《西昌篇》播出時間:1月19日15:38來源:央視科教
  • 快看!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渭源篇來啦!
    快看!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渭源篇來啦!》是中央電視臺的重點文化影像工程,是一部傳承方志文化、記錄當代中國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旨在以鏡頭為筆,記錄地方歷史文化和人文風俗,以局部折射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深刻解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講述生動傳奇的地方故事,展示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領略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志》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
  • 《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涇陽篇》引發熱議——涇陽籍作家馮日乾訪談
    近日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 涇陽篇在CCTV-10播出
  • 通城又上央視!明晚請鎖定CCTV-10,《中國影像方志》通城篇
    通城又上央視!2021年1月25日,23點26分請鎖定電視CCTV-10《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通城篇敬請收看!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是以我國行政區劃中的縣和縣級市為拍攝主體,每地1集,計劃攝製2300集以上。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寧都篇》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CCTV-102020.5.7 23:06首播《中國影像方志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貴州卷金沙篇將於今晚播出!
    CCTV-102020.5.28 23:0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
  •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聚焦洪湖!
    最古之史 實為方志源遠流長的地方志是一座城市最豐富的文化財富今晚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將播出湖北卷 洪湖篇感受洪湖深厚的文化底蘊CCTV-102020.6.21 23:0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 洪湖篇▲洪湖篇 預告片洪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
  • 中央電視臺將播出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中國影像方志    2018年3月18日,《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 昨天的文水無比輝煌,今日的文水方興未艾--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山西卷·文水篇
    激動上方為視頻版昨天的文水無比輝煌,今日的文水方興未艾--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山西卷·文水篇文水縣政府信息網絡中心 今天在中國,有句話叫「國有國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譜」,國史、方志、家譜,這些典籍資料共同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奮鬥史。而地方志承上啟下,記錄了各地的歷史變革、文化傳承、地理風物、風俗民情等,形成了獨特的方志文化。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拍攝建始絲弦鑼鼓
    恩施晚報訊(全媒體記者張貴鋒 通訊員唐旻)11月1日,CCTV-10《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來到建始縣長梁鎮旋龍村,拍攝建始絲弦鑼鼓。建始絲弦鑼鼓是湖北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亦被稱為「土家交響樂」,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影像方志》廣東省羅定篇,央視10套精彩放送丨2019.7.11
    CCTV-10 2019.7.11 21:57 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廣東省 羅定篇 羅定江全長201千米,發源於廣東省信宜市的雞籠頂,流經羅定,最後匯入珠江水系。它在羅定市的河段長81千米。江河賦予了這裡文明,同樣也賦予這裡地名。古人把急流的水稱為「瀧」,羅定江古稱「瀧水」。
  • 昨天的文水無比輝煌,今日的文水方興未艾--央視《中國影像方志...
    在中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史」是人們梳理前人的故事,「志」是人們記錄自己的故事,是留給後人的「歷史」。盛世修志是方志文化的傳統。歷史上,每隔幾十年,各地都會續修地方志,以記錄這些年來當地的發展和變化。而運用現代影像技術傳承方志文化,則是我們的一種探索。
  • 【方志四川•記憶】珍貴!一段10多分鐘外國紀錄片,看1940年老...
    一段10多分鐘外國紀錄片,看1940年老成都生活 2020-05-11 0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視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浦城篇)將於今晚播出
    臺海網5月18日訊 據「央視科教」消息CCTV-10 將於5月18日 23:0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福建卷 浦城篇。東漢建安初,漢陽城所在地始建縣制,為漢興縣。此後幾度易名,至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因臨溪築城,更名為浦城縣,地名沿用至今。
  • 通城霸屏央視40分鐘,大放異彩!
    通城又雙叒叕要火了央視再次向全世界介紹通城1月25日晚CCTV-10首播《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 通城篇整整40分鐘的推介《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 通城篇分為考古、歷史、紅色、風俗、音律、當代等六記來介紹通城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
  • 《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在CCTV-10播出
    11月30日,《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在《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於2018年10月開始拍攝,歷時2年,分地名記、文化記 、抗戰記、發展記、美食記、當代記六個部分。《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從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記錄了盧龍的歷史變革、文化底蘊、特色物產及經濟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盧龍留下了一份珍貴、鮮活的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