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志》廣東省羅定篇,央視10套精彩放送丨2019.7.11

2021-01-10 何金德導演工作室

CCTV-10

2019.7.11 21:57 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廣東省 羅定篇

羅定江全長201千米,發源於廣東省信宜市的雞籠頂,流經羅定,最後匯入珠江水系。它在羅定市的河段長81千米。

江河賦予了這裡文明,同樣也賦予這裡地名。古人把急流的水稱為「瀧」,羅定江古稱「瀧水」。

隋開皇十八年(598),這裡以水為名,改為「瀧水縣」,瀧水作為此地縣名持續了數百餘年的時間。

明萬曆五年(1577)五月丙午,朝廷命升瀧水縣為羅定州,「羅定」二字首載史冊,寓意「羅旁平定」。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羅定撤縣設市,步入全新的時代。

文脈悠悠 商貿繁榮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羅定曾有過數次考古發現,其中在羅定江流域出土了兩件國家一級文物,陳列在羅定市博物館中。

其中一件南朝時期的四獸金手鐲,它與傳統的中式鑄造手法截然不同。手鐲上面的忍冬紋、獸紋圖案,是古粟特國常見的風格。

而另一件高足碗的造型則是受古羅馬拜佔庭藝術風格的影響。

根據專家推論,這兩件金器是來自中亞地區的舶來品,這說明,早在1500多年前,羅定就依靠瀧水的航運與中亞國家、地區已有了密切往來。

在羅定市談禮村,這裡保留著廣東唯一一處唐代石刻。

這處石刻名叫《龍龕道場銘並序》,鐫刻於唐聖歷二年(699)。石刻共1238字,採用楷書陰刻。刻字為方寸大小,帶古樸而富有豪氣的北碑風格,間有逸氣的行體。鐫刻技藝精湛嫻熟。

這處石刻內容為反映唐朝佛教道場建立的情形,被譽為「嶺南第一唐刻」,該石刻以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價值高而著稱於世。它證明早在1300多年前,中原文化就已經傳播至此,與當地文化交融碰撞。

文化的匯聚,文風的振興,讓羅定留下了諸多的文化印記。

「羅定文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61),塔頂的蓮花座鐵柱總重逾7噸,也是迄今廣東省已發現和保留最完好的明代鐵鑄塔柱之一。

「菁莪書院」,為三進合院式布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它是廣東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

歷史上,羅定產生過舉人78人、進士12人。

恢弘激昂的抗戰往事

彰顯一方勇士的凌雲壯志

1892年4月15日,抗日名將蔡廷鍇出生在羅定縣羅鏡鎮。1910年,十八歲的蔡廷鍇決定從軍報國。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悍然進攻上海。在蔣介石不抵抗的政策下,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軍長的蔡廷鍇下令奮起反擊。蔡廷鍇率十九路軍,與日軍血戰33天,迫使日軍四度易帥,無法攻佔上海。蔡廷鍇從此被譽為「抗日民族英雄」。在蔡廷鍇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羅定子弟走向戰場。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羅定子弟在各條戰線上和日軍展開浴血戰鬥。1944年9月,日寇飛機兩次轟炸羅定,當地民眾並不因此而屈服,書寫了羅定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

皺紗魚腐

承載一代代羅定人家鄉的味道

「皺紗魚腐」是羅定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源於元朝大德年間。至今已有700餘年歷史。

羅定山塘眾多,盛產鯪魚。這種魚骨細刺多,食用起來相對繁瑣。

羅定人便將其去骨剔肉進行炸制。因薄如蟬翼,透如輕紗,表皮有一層細細的褶皺,故得「皺紗魚腐」之名。

熱油的高溫,讓魚丸受熱膨脹,表皮形成細細的褶皺紋路,這也是羅定「皺紗魚腐」最獨特的印記。

美味的「皺紗魚腐」,化作舌尖的極致體驗,記憶的源頭,成就了羅定人傳承的味道。

肉桂芬芳 香氣穿越數千年時光

肉桂是桂樹的皮,乾燥後為桶狀,稱「桂通」。它是著名的天然香料和名貴中藥材。羅定肉桂皮厚、色澤光潤、含油率高、味辛香偏辣、具有藥用和香料用等特點。

羅定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以紅壤和赤紅壤為主,呈弱酸性。充足的光照以及多霧高溫的環境,非常適宜肉桂樹生長。

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就有種植肉桂的,而在明清時期,羅定一帶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肉桂了。瀰漫在空氣的肉桂芳香,陪伴這片土地數千年時光。

千百年來,依山傍水的羅定人,更懂得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這裡既有利用自然的歷史傳統,也有改造自然的巧技神思。羅定人珍視自然的饋贈,用綠色循環發展譜寫著當代發展的華彩樂章。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志

《羅定篇》

播出時間:7月11日21:57

來源 | 央視科教

【整理髮布】:何金德導演工作室媒體矩陣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CCTV-102020.1.13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鄰水篇鄰水篇 預告片 古時,大洪河名為大鄰水,御臨河名為小鄰水。《輿地紀勝》記載:「鄰水有二,大鄰水出鄰山頂上,西南流經鄰水,入巴縣界。
  • 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三原篇在央視10套播出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解花榮 記者 黃豔)2月24,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三原篇在央視10套科教頻道播出。該紀錄片時長40分鐘,分為地名記、文化記、建築記、民俗記、古村記、水利記、美食記八個部分,以影像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三原厚重的歷史底蘊、民俗氣息、文化魅力、家國情懷,彰顯出了三原縣的時代風貌和滄桑巨變,極大提升了三原縣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該記錄片也是鹹陽市第一家播放的縣區。
  • ...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西昌:絲路天燈 照亮...
    CCTV-102020.1.19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西昌篇西昌篇 預告片絲路天燈 照亮禮義之州 禮州作為西昌首鎮,在西南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帶動下,商貿繁榮,文化昌明。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從西昌完美升空,時間分秒不差,首次實現了「零窗口」發射,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史上的一個奇蹟。 此後,中華民族的探月之旅正式啟航。嫦娥二號、三號和四號等我國所有探月太空飛行器都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現了「零窗口」發射,西昌不僅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也贏得了「中國探月港」的美譽。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科教頻道今晚播出:中國影像方志 | 鄉城...
    CCTV-102020.6.23 23:0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鄉城篇鄉城篇 預告片 鄉城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側,青藏高原的東南緣。 縣城以東這座名為「那拉崗」的地方海拔3810米。 一件衣服用布料約7米,左右胸襟分別鑲有紅、黃、綠、黑、金絲絨五塊組成三角形的布料,雙袖肘處鑲有一片彩色布料,佔整個衣袖的三分之一,袖邊嵌一小塊藍布,背部嵌有1.5尺名叫「公熱」的墊背。與藏區其他地方的傳統服飾相比,楚且設計鮮明、用色大膽,穿法上也別具一格。 鄉城女性長大成人之後都會縫製一套屬於自己的「瘋裝」,以備在重大節日期間穿著。
  • 今晚鎖定CCTV-10!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聚焦洪湖!
    最古之史 實為方志源遠流長的地方志是一座城市最豐富的文化財富今晚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將播出湖北卷 洪湖篇感受洪湖深厚的文化底蘊CCTV-102020.6.21 23:0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 洪湖篇▲洪湖篇 預告片洪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在恩施這裡開拍
    2020-11-06 10:40:30 來源: 會飛的小地鼠 舉報
  • 中央電視臺將播出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中國影像方志》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重磅大型紀錄片,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紀錄片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    2018年3月18日,《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 通城又上央視!明晚請鎖定CCTV-10,《中國影像方志》通城篇
    通城又上央視!2021年1月25日,23點26分請鎖定電視CCTV-10《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通城篇敬請收看!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是以我國行政區劃中的縣和縣級市為拍攝主體,每地1集,計劃攝製2300集以上。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拍攝建始絲弦鑼鼓
    恩施晚報訊(全媒體記者張貴鋒 通訊員唐旻)11月1日,CCTV-10《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來到建始縣長梁鎮旋龍村,拍攝建始絲弦鑼鼓。建始絲弦鑼鼓是湖北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亦被稱為「土家交響樂」,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貴州卷金沙篇將於今晚播出!
    CCTV-102020.5.28 23:06播出
  • 《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在CCTV-10播出
    11月30日,《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在CCTV-10播出,這是一部記載盧龍歷史、解讀盧龍的前世今生的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盧龍篇》於2018年10月開始拍攝,歷時2年,分地名記、文化記 、抗戰記、發展記、美食記、當代記六個部分。
  • 《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涇陽篇》引發熱議——涇陽籍作家馮日乾訪談
    近日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 涇陽篇在CCTV-10播出
  • 小城黃龍又要上央視了!明晚CCTV-10《中國影像方志》見...
    CCTV-102020.11.19 23:1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卷 黃龍篇黃龍篇 預告片古老的黃龍山,年輕的黃龍縣1975年,陝西省黃龍縣境內出土了一枚距今大約三到五萬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臨泉篇完整版視頻來了,時長40分鐘,收藏回看!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5月16日23點06分,CCTV-10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安徽卷·臨泉篇。近40分鐘的時長,講述了臨泉地名、傳承、手工、風俗、美食、當代等六部分。如果你錯過了首播,沒關係~阜小布已為你準備好完整版視頻。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寧都篇》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CCTV-102020.5.7 23:06首播
  • 精彩預告:CCTV-10今晚播出《中國影像方志》茶陵篇
    編者按:6月2日23:06,CCTV-10將播出《中國影像方志》湖南卷茶陵篇。帶你走進大美茶陵,帶你領略千年文脈薪火相傳,客家火龍步法靈活,紅色革命精神代代相傳,湘劇傳承創新。
  • 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渭源篇來啦!
    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渭源篇來啦!》是中央電視臺的重點文化影像工程,是一部傳承方志文化、記錄當代中國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旨在以鏡頭為筆,記錄地方歷史文化和人文風俗,以局部折射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深刻解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講述生動傳奇的地方故事,展示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領略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志》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
  • 昨天的文水無比輝煌,今日的文水方興未艾--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山西卷·文水篇
    激動上方為視頻版昨天的文水無比輝煌,今日的文水方興未艾--央視《中國影像方志》山西卷·文水篇文水縣政府信息網絡中心 今天在中國,有句話叫「國有國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譜」,國史、方志、家譜,這些典籍資料共同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奮鬥史。而地方志承上啟下,記錄了各地的歷史變革、文化傳承、地理風物、風俗民情等,形成了獨特的方志文化。
  • 中國影像方志 | 藍田:《呂氏鄉約》中國歷史上最早成文「鄉約」
    《中國影像方志》藍田篇
  • 昨天的文水無比輝煌,今日的文水方興未艾--央視《中國影像方志...
    用影像記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用鏡頭見證中國夢的實現,這是製作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的宗旨和初衷,也是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的責任和擔當。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經過兩年多的調研、策劃、樣片拍攝與完善,於2016年6月被確定為中央電視臺重點項目並立項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