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7.11 21:57 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廣東省 羅定篇
羅定江全長201千米,發源於廣東省信宜市的雞籠頂,流經羅定,最後匯入珠江水系。它在羅定市的河段長81千米。
江河賦予了這裡文明,同樣也賦予這裡地名。古人把急流的水稱為「瀧」,羅定江古稱「瀧水」。
隋開皇十八年(598),這裡以水為名,改為「瀧水縣」,瀧水作為此地縣名持續了數百餘年的時間。
明萬曆五年(1577)五月丙午,朝廷命升瀧水縣為羅定州,「羅定」二字首載史冊,寓意「羅旁平定」。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羅定撤縣設市,步入全新的時代。
文脈悠悠 商貿繁榮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羅定曾有過數次考古發現,其中在羅定江流域出土了兩件國家一級文物,陳列在羅定市博物館中。
其中一件南朝時期的四獸金手鐲,它與傳統的中式鑄造手法截然不同。手鐲上面的忍冬紋、獸紋圖案,是古粟特國常見的風格。
而另一件高足碗的造型則是受古羅馬拜佔庭藝術風格的影響。
根據專家推論,這兩件金器是來自中亞地區的舶來品,這說明,早在1500多年前,羅定就依靠瀧水的航運與中亞國家、地區已有了密切往來。
在羅定市談禮村,這裡保留著廣東唯一一處唐代石刻。
這處石刻名叫《龍龕道場銘並序》,鐫刻於唐聖歷二年(699)。石刻共1238字,採用楷書陰刻。刻字為方寸大小,帶古樸而富有豪氣的北碑風格,間有逸氣的行體。鐫刻技藝精湛嫻熟。
這處石刻內容為反映唐朝佛教道場建立的情形,被譽為「嶺南第一唐刻」,該石刻以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價值高而著稱於世。它證明早在1300多年前,中原文化就已經傳播至此,與當地文化交融碰撞。
文化的匯聚,文風的振興,讓羅定留下了諸多的文化印記。
「羅定文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61),塔頂的蓮花座鐵柱總重逾7噸,也是迄今廣東省已發現和保留最完好的明代鐵鑄塔柱之一。
「菁莪書院」,為三進合院式布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它是廣東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
歷史上,羅定產生過舉人78人、進士12人。
恢弘激昂的抗戰往事
彰顯一方勇士的凌雲壯志
1892年4月15日,抗日名將蔡廷鍇出生在羅定縣羅鏡鎮。1910年,十八歲的蔡廷鍇決定從軍報國。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悍然進攻上海。在蔣介石不抵抗的政策下,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軍長的蔡廷鍇下令奮起反擊。蔡廷鍇率十九路軍,與日軍血戰33天,迫使日軍四度易帥,無法攻佔上海。蔡廷鍇從此被譽為「抗日民族英雄」。在蔡廷鍇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羅定子弟走向戰場。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羅定子弟在各條戰線上和日軍展開浴血戰鬥。1944年9月,日寇飛機兩次轟炸羅定,當地民眾並不因此而屈服,書寫了羅定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
皺紗魚腐
承載一代代羅定人家鄉的味道
「皺紗魚腐」是羅定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源於元朝大德年間。至今已有700餘年歷史。
羅定山塘眾多,盛產鯪魚。這種魚骨細刺多,食用起來相對繁瑣。
羅定人便將其去骨剔肉進行炸制。因薄如蟬翼,透如輕紗,表皮有一層細細的褶皺,故得「皺紗魚腐」之名。
熱油的高溫,讓魚丸受熱膨脹,表皮形成細細的褶皺紋路,這也是羅定「皺紗魚腐」最獨特的印記。
美味的「皺紗魚腐」,化作舌尖的極致體驗,記憶的源頭,成就了羅定人傳承的味道。
肉桂芬芳 香氣穿越數千年時光
肉桂是桂樹的皮,乾燥後為桶狀,稱「桂通」。它是著名的天然香料和名貴中藥材。羅定肉桂皮厚、色澤光潤、含油率高、味辛香偏辣、具有藥用和香料用等特點。
羅定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以紅壤和赤紅壤為主,呈弱酸性。充足的光照以及多霧高溫的環境,非常適宜肉桂樹生長。
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就有種植肉桂的,而在明清時期,羅定一帶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肉桂了。瀰漫在空氣的肉桂芳香,陪伴這片土地數千年時光。
千百年來,依山傍水的羅定人,更懂得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這裡既有利用自然的歷史傳統,也有改造自然的巧技神思。羅定人珍視自然的饋贈,用綠色循環發展譜寫著當代發展的華彩樂章。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志
《羅定篇》
播出時間:7月11日21:57
來源 | 央視科教
【整理髮布】:何金德導演工作室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