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露薇, 2001年美國攻打阿富汗後,成為全球首位進入阿富汗腹地喀布爾採訪的華人女記者,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曾當面稱讚道:「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2002年她又兩度前往阿富汗採訪,成為唯一一位三進阿富汗的華人女記者。2003年她冒生命危險成功進入巴格達採訪,曾露宿約伊邊境,是全世界唯一採訪到戰後第一批逃離伊拉克的難民的記者,也是進入伊拉克戰地的中國記者第一人。閭丘的英文名是Rose(玫瑰),她也是名副其實的「戰地玫瑰」。
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一次出訪中主動走到她面前贈言:「事業要追求,安全要保證」
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鳳凰衛視北京站首席記者 胡玲
這篇稿,約了有一個多月,一拖再拖,其實忙只是藉口,不知道該如何去寫,更多的是因為惶恐,因為——
閭丘是我在鳳凰,第一個真正意思上的老師。
2004年,胡玲第一次跑「兩會」新聞,據說這是師徒二人唯一的合影
2004年春節過後,作為在深圳鳳凰工作過一年,之後又在英國深造過的海歸傳媒碩士,我雄心勃勃準備捲起褲腳挽起衣袖在北京打一場的時候,遇到了閭丘。那個時候,習慣被大家稱呼為「戰地玫瑰」的她,剛開始掌管北京記者站不久。
戰地玫瑰
我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她的情景。在人大鳳凰會館一樓電梯口,下班的時間了,我剛出電梯門,迎面看到她幫攝像提著腳架——(註:那個年代攝像扛的都是大機器,腳架可是十六七斤的液壓型 ),匆忙趕電梯,估計剛拍完活兒。我急忙鞠躬自我介紹,大概意思說我以後就歸您管了,您多指教。閭丘笑了笑,沒說兩句話就BYEBYE了,記得她當時一身黑,跟電視裡的樣子感覺相差很大。(高冷到冒煙的趕腳)
之後,整整一個多月,我天天在會館三樓桌上型電腦前,傻坐著,每天不知道幹嘛,也沒給派活兒,就這麼幹晾著。攝像鍾明亮之後聊起來,說看我那個時候一個人在看國外網站,特可憐,也特格格不入……在北京初春的寒風中,那頂看似驕傲海龜帽被吹得七零八落(很難想像胡玲當「菜鳥」時的模樣)。一切從頭再來,盤活資源,尋找選題,然後再鼓起勇氣,主動給閭丘打了報題的電話。
再後來,第一篇稿子,被她一句一句全部劃掉,「怎麼能這麼寫,要用自己的話,你先理解了,再去動筆。」第一次帶攝像獨立拍片,電話給她報稿,顫顫巍巍,不誇張的說,手都是抖的……無數次,推倒重來,再寫,再改,到底什麼是新聞,到底什麼是重點,到底什麼是角度,到底什麼是自己的語言,到底你採訪前有沒有做詳細的功課……???
毫不誇張的說,那一年,絕對是我新聞生涯的魔鬼訓練營,閭丘就是麻辣教練。直到有一天,後加入的周延轉述了閭丘的話,說讓她可以看看我的稿子,寫的不錯。那一刻,我眼淚都快下來。(哈哈,抱歉我還都記得)這或許,就是導師的力量。(嚴師才能出高徒)
閭丘還有的撒手鐧,就是「交代事情,只說一次」,以及「奪命連環CALL」。
一個電話打來,你必須在第一時間接起,佔線要立馬掛掉之前的電話。如果不幸在洗澡,出來一準會看到五六通的她的未接電話。並且在接她電話時,必須要確保筆和本就在手邊,她交代的採訪,只會說一遍,沒記清楚,再打過去問,那就完蛋了,準備好挨批吧。你沒有解釋的機會,只有把採訪做到位。偷懶,打馬虎眼,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同一新聞場合別的行家堵到人,你卻沒有,那就只有老老實實挨訓。
新聞採訪回來,稿子必須在路上已經寫好,配音,編輯(當時用的還是對編機以及膝上編),光纖傳輸到香港,要在十五分鐘搞定。如果半小時還沒有傳,閭丘的電話一定會打來問。我一直都很奇怪,她自己已經這麼忙,怎麼還能如此耳聽八方,眼觀六路(莫非是有順風耳、千裡眼?)。隨時都像一根緊繃的弦,一刻時間都不能浪費。
不愛紅裝愛鋼槍。圖為阿富汗戰爭時期,閭丘採訪時與民兵的合影
現在,每每有新人加入北京站,我和攝像鍾明亮,都會給大家憶苦思甜下,想當年閭丘在的時候……看看你們現在,都不敢累著,更別說罵了……(咳咳,聽見沒,新人別嬌氣)
在之後三四年的日子裡,每一天都瘋在新聞的路上,馬不停蹄,記得和閭丘一起出差過幾次,第一次是河北,當晚自己就喝醉在廁所裡怎麼也出不來,攝像師老魏差點兒破門而入把我搬出去,恩,那是在鳳凰的第一次喝大。閭丘也喝得不少,但第二天一大早,居然就像沒事兒人,下田採訪,該幹嘛幹嘛。還有一次是報導連戰2005年陝西行,幾天連軸幹下來,在回程的飛機上我已經累得睡了又醒,醒了又睡,閭丘卻一直寫專欄(記者中的戰鬥機)……
從如何寫稿,如何採訪,到如何不折不撓的堅守……在我看來,那句老話,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一分的機遇,造就了一個人的成功,放在她的身上,再合適不過。如果說,機遇和時代,造就了一個不可複製的閭丘,作為學生和後繼者,她教會我的,更多的是做好自己那份工。
閭丘站在美軍進入巴格達後的街頭
之後,即便是閭丘離開北京回到香港,碰到大的事件,無論寫稿或是該如何提問,拿不準的,我還是會習慣性給她打電話。她也總是會第一時間接起電話,給出意見。08年汶川地震,在國外採訪的她趕到四川,我們沒有碰上面。2010年玉樹地震後,我拿到鳳凰優秀記者大獎,在香港總部會上找不到她,她簡訊回復,我有去聽你的發言……
「霸道女總裁」的feel
閭丘的離開,其實對於我來說並不突然(2015年,閭丘露薇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有一件事兒,我們同事私下議論很多,當著她的面從來沒敢說,那就是自從她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後,整個人的狀態其實不誇張的說是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的。不再那麼緊張緊繃,開始變得柔軟。每年兩會回來,都會覺得她小女人了很多。聊聊八卦,去金湖吃個飯。
從新聞記者,到評論員,再到公共知識分子,閭丘的每一步都會被我們關注,包括最具爭議的小孩兒尿尿事件。我不認為閭丘本身有任何錯,這個社會對於良心評論,只以政治標準來判斷,是很可怕的事情。大家已經不能安靜下來,聽一聽理性的聲音,面對不同的意見。
閭丘露薇在她的新書(第七本)發布會現場
我在想,閭丘之所以一直吸引著我,是她對新聞理想,對新聞價值觀的堅守。她說之所以離開,是不願現在就能看到十年後的自己。而這樣的危機,是每一個傳統媒體人都在面對的,包括我自己。
閭丘那個時代,或者說「戰地玫瑰」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因為一個突發性的新聞,成為一個名記,永遠不再可能了。相反,一個出位,一個炒作,一夜成為網紅卻成為常態。對於我自己來說,08年汶川地震的經歷,對於記者來說,是異乎尋常的一次新聞經歷,是中國在新聞打開的一個大口子,能被我趕上。想起那個時候,二上北川,閭丘讓我撤,我堅持不撤,那是我們的第一次爭執,回過頭來,才明白了作為一個上司,她對自己的關愛。
圖一閭丘在阿富汗,圖二胡玲在汶川。師徒二人,在各自的新聞「戰場」(經過「魔鬼訓練」後,胡玲瘦成介樣)
這個時候,寫起與閭丘的二三事兒,其實更多的是懷念,那個新聞風華正茂的時代。
我慶幸,自己經歷過……閭丘在追尋著自己的不依附,自由,與尊嚴,我則常常會想起老爸對我說的一句話:「閭丘是你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本期編輯:陸應果 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