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是最好的老師。很多事情,沒到那個年齡,就算過來人說破了嘴,你也不會認同。
比如,熬夜這件事,現在我無論如何也不願意熬夜了,但是有幾個年輕人不是夜貓子?
比如,不到父母的年齡,可能很難理解他們對養生段子的痴迷和對疾病的恐懼。
這就是為什麼,勸人很難。
有些道理,當然越早明白越好。但偏偏人生就是要在特定的年齡段,才能明白特定的道理。
比如理財規劃,如果你沒有在20歲的時候建立自己的複利優勢,也不要氣餒,30歲以後,人生還可能有長期向好的趨勢,儘管別人的先發優勢你可能需要用一輩子來追趕。
下面是我在今年36歲的時候,想明白的一些道理,也是我認為以後的人生中穩賺不賠的投資。
一 、投資家庭,坦誠談錢。
多少家庭毀於不能坦誠談錢?
很多人覺得談錢傷感情,其實更傷感情的是相互隱瞞和猜忌。
如果你有財務計劃,需要家人的配合和理解,那麼,一定要好好地、坦誠地和家人談一談,讓他們知道你的目標、你為了這個目標願意付出的代價、需要家人配合做到什麼程度以及你想多長時間內達到你的目標。
得到家人支持後的財務目標,一定是更容易實現的。
全家人互相監督、一起奮鬥,感情也會更加牢固。
比如我在明白了工資理財實現財務自由的路徑後,設立了五年財務計劃,並和老公探討了家庭收支控制,希望可以一起砍掉不必要的消費以及浪費,在該花錢的地方買質量足夠好的東西。
如果能夠在小筆消費上達成「足夠少」的共識,在大筆消費上達到「足夠好」的統一戰線,長期堅持,自然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
當然,做比談更重要,如果家人能夠看到你在財務目標上的認真和自律,全家人都能分清「需要」和「想要」,我相信家庭關係也會更加和諧。
你說,這是不是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
二、投資子女,儘早開始財商教育。
70後、80後包括更早年代的人,潛意識裡都恥於談錢,更別提從父母或者學校裡接受到什麼像樣的財商教育了。
我記得上高中時,有一天語文老師講到清朝的大才子袁枚為別人寫軟文(好像是有錢人的墓志銘)賺生活費的故事,我聽了心情很複雜,當天就在日記裡寫「好像心中的金尊菩薩轟然倒塌,爛成一地泥」。
三十歲以前,我也一直標榜自己不看重錢。
其實是自己對錢的認識過於淺薄,以為談錢就是庸俗的表現。
現在我知道,錢是通往自由和幸福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工具。
如果能早點擺脫為了生計而奔忙的生活,人生會不會更愜意自由呢?
如果能早點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財商觀,並從小筆金額開始讓孩子儘早接觸錢、自己管理錢、學到一些錢生錢的知識,以後社會上是不是會少一些月光族、少一些精緻窮呢?
我們以後是不是也能避免為了補貼入不敷出的子女而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呢?
三、投資健康,越長壽越能利用好複利。
健康的好處不用多說,今天我想再從投資角度補充一點。
前幾天,巴菲特7個月賺300億美元的新聞刷屏了。
再看下面這組數據:
連續 68 年沒有虧損的羅伊·紐伯格活到 107 歲,價值投資理念的首創者菲利普·凱睿活到 101 歲,還活躍在人們視線當中的巴菲特已經 89 歲,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已經 95 歲。
看到了吧?投資大師多長壽。
而另一種可能是:因為長壽才有機會成為大師。
眾所周知,在財富積累中,複利是個非常關鍵的要素。
要實現複利,就是依靠錢生錢。複利曲線的天然特點是先慢、後快。
慢到當你感到絕望的時候,如果還能堅持和重複,才可能實現指數級增長。
越長壽,才能越利用好複利,因為複利曲線的後期才是最可怕的。
巴菲特老爺子也是在59歲以後財富才迎來爆炸式增長,而他是從十幾歲就開始股票投資的啊!
所以你看,財富和長壽也是相輔相成的。熬得過時間,才更可能守得住財富。
從現在開始,你要認識到,身體不但是革命的本錢,還是複利的起點。
這麼一想的話,面對垃圾食品有沒有覺得更有控制力了?生活中那些讓你睡不安穩的糟心事是不是可以一笑置之了?
人活一輩子,能決定我們人生走向的關鍵選擇並不多,大部分都是生活中毫不起眼的選擇。
比如今天你是選擇睡個懶覺,還是選擇早起看會兒書?是選擇買個也不太貴但其實沒有多大需要的東西,還是選擇為了儘早自由積累本金?
就是這樣一次次甚至不能引起警覺的選擇,最終造就了我們不同的人生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