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是江浙多種方言融合的產物,總的來說,上海本地話、寧波話和蘇州話的元素比較多。相比之下,蘇北話對上海方言的影響,和人口比例不成正比。比如上海人說「我」,正宗上海話就是「我」,發音「Ngu」或「Ngo」,有人說成「阿拉」,這是寧波口音。也有人說成「Wu」,就被認為是蘇北口音。有人偏要說這是上海話的「古音」,寫成「吾」,這麼解釋比較牽強。蘇北話對上海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口音,在詞語方面的貢獻不大。一方面來上海的蘇北人話語權不夠。另一方面蘇北話屬於北方語系,上海話屬於吳語,兩個系統很難交流。筆者小時候見過很多原籍蘇北的朋友,到上海已經兩三代了,出門都說上海話,但一旦回到自己居住的社區,鄰居隔壁都可以用鄉音交流。上海著名的方言廣播劇《滑稽王小毛》,還有上海著名的諧星蔡嘎亮,其實他們說的蘇北話都不是正宗蘇北話,只是帶上海口音的蘇北話,或帶有蘇北口音的上海話。這麼一交流一融合,祖籍不是蘇北的上海人說起「我姓徐」(Ngo sin zee),也說成了「Wu shin xuu」,聽上去像是蔡嘎亮勒個親眷。
滑稽王小毛
蘇北口音上海話的代言人
蘇北話對上海話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語音,但有幾句常用的蘇北話特成為上海人口語中的一部分。比如:「辣塊媽媽」。這句話被金庸寫進《鹿鼎記》裡的,是揚州堂子裡長大的韋小寶先生的口頭禪。其實揚州人並不說「辣塊媽媽」,「辣塊」,是「那裡」的意思,「媽媽」不用說了。辣塊和媽媽本來是不放在一起說的,蘇北人真要罵人,一般說「辣你媽媽」,或直接「你媽媽」。這裡的「辣」,相當於「日」。但因為「這塊」、「辣塊」和「媽媽」都是蘇北話中標誌性的單詞,放在一起特別有爆破性的語言快感,很誇張,所以成了上海人專屬的蘇北口語,還衍生出「辣塊媽媽不開花」這樣的全套粗口。
陳小春扮演的韋小寶
每次被建寧公主欺負
他心裡就默念「辣塊媽媽」
他的媽媽是……不談了
除「辣塊媽媽」之外,「乖乖」也是上海人常用的口頭語,表示驚訝。「乖乖」是簡略版,全版是「乖乖隆地咚」。有人考證「隆地咚」到底是什麼,其實不用考證,只是揚州小調裡模擬鑼鼓聲的諧音罷了。就像「楊柳葉子青吶啊,七打七打蓬吶啊……」你說「七打七打蓬」什麼意思?也是象聲詞。「乖乖」,是對對方的暱稱,「隆地咚」,是模仿鑼鼓聲響,再加一句「韭菜炒大蔥」,加深印象。
「乖乖隆地咚,韭菜炒大蔥」這句話被上海人帶到香港,再從香港飛向全球,成了蘇北人的標籤。至於蘇北人自己究竟說不說這句話,已經不重要了。「乖乖」從心肝寶貝,變成一個感嘆詞,只有後來來自港臺的「哇!」可以與之爭鋒。乖乖隆地咚,乖乖我的媽媽,乖乖不得了,乖乖不得命……蘇州評彈中有幾段用蘇北話演繹的唱段,都很詼諧幽默。如「江北夫妻相罵」(見我寫過的江北夫妻相罵)和「活捉張三郎」(見我寫過的活捉),還有一段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法場祭子》,也很有趣。楊乃武和小白菜密室相會吐露真情的大關子結束以後,真兇劉子和和藥店老闆錢寶生判處死刑。到這裡有一段劉子和的揚州媽媽到法場祭子的唱段。我沒聽過李伯康、嚴雪亭這些前輩大師怎麼唱的,但我聽過吳縣評彈團老演員陳麗鳴八十年代的錄音,調子用的是《無錫景》,唱詞是用揚州話唱的,唱到最後一句:「老子充軍兒殺頭,乖乖不得命啊,」真是乖乖,不得命啊,笑痛肚皮了!乖乖不得命啊……
最近我還寫了
哎呀呀,毛毛雨……
春天就是「司必靈」
老朱:他的世界除了足球沒有別的
麻將
拆爛汙
墊刀頭
吹叫鞭
儂……
Hi,魔都!
過
阿要難為情
性命交關,性命交交關……
邪氣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老周望野眼」
感謝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