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丨王九山對話林炳生:永和豆漿的前世今生

2020-12-25 和訊

8月28日,林炳生和王九山如約在杭州會見,一位是豆漿餐飲品牌的扛把子,一位是新媒體的代表人物,高手與高手的對決,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和智慧呢?永和豆漿的成功,有什麼獨特的秘密嗎?又有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林炳生,是永和豆漿的掌門人,1982年在寶島臺灣開始開店,1985年正式取得了「永和豆漿」商標註冊,1992年在大陸註冊,1995年永和食品公司跨過中國臺灣海峽,走進故土發展,總部設立於上海。現全國有近600家「永和豆漿」餐飲門店,其足跡可謂是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南京、成都、濟南等大城市,「永和豆漿」早已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次林炳生董事長樂於與王九山一起分享永和豆漿的「前世今生」,我們也有了機會對永和豆漿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探究竟。

永和豆漿品牌的起源

上個世紀50年代:一群祖籍大陸遠離家鄉到中國臺灣的退役老兵,迫於生計,聚集在永和縣中正橋畔,搭起經營快餐早點的小棚,磨豆漿、烤燒餅、炸油條,創辦了一片供應早點的攤鋪。

因為這些老兵手藝精湛地道,磨出的豆漿新鮮營養、香濃可口,做出的燒餅油條色澤金黃、鬆軟酥脆,以豆漿為代表的永和地區的各種小吃店盛名遠播,傳遍全島,像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當時年輕的林炳生董事長和林建雄總裁就是從小吃著永和老兵的燒餅油條長大的,對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感情深厚,為了傳承與發揚這懷念的滋味,林氏兄弟決心以現代化的經營方式,發揚光大中華的傳統美食文化,立志「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永和」兩個字不僅是向當年的老兵豆漿致敬,也表明了創始人想發揚中國傳統小吃文化的決心;同時也代表了人們嚮往安居樂業、和氣美滿的心願。

中國風、臺灣味、兩岸情

林炳生杭州此行,和王九山特別聊得來,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歡和年輕人溝通、交流。當王九山問及「永和豆漿在大陸獲得成功,讓他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時,林炳生臉上笑開了花,說道「最開心的事和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能夠通過永和豆漿的連結和活動,為促動兩岸積極交流做一些貢獻」,永和食品秉持著「中國風、臺灣味、兩岸情」的品牌核心價值觀,與大陸同胞們一起講述著傳統中華美食文化的故事,而「具有典型中國臺灣風味的永和豆漿,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以其獨特的味道和產品形象成為連接兩岸情誼的特殊紐帶」則帶給他更大的成就感。

王九山:據說永和豆漿要建「豆漿博物館」,這個我也很感興趣。

林炳生:我們的豆漿博物館建在黑龍江的牡丹江市,那裡有好的空氣、土壤、水質,也是優質大豆的主要產區之一。豆漿博物館從豆漿的起源說起,西漢時期劉安為了給生病的母親補充營養,研究了《本草綱目》後他開始浸泡、研磨黃豆,最終得到濃醇味美的豆漿。這也是最早有史料記載的豆漿產品。

現代研究證明,大豆異黃酮對人體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可以延緩女性更年期。豆漿博物館就是從劉安的故事出發,從大豆原料到石磨機器各個方面演繹整個豆漿博物館。也希望參觀者能夠透過博物館,看到永和豆漿的生產基地,了解豆漿背後的文化根源。

源頭種大豆:堅持品質的原料安全。

王九山:之前有食品專家對轉基因的大豆製品提出質疑,永和豆漿是否使用轉基因大豆?

林炳生:全世界食品領域都存在著轉基因的難題,目前永和豆漿出於企業的責任感來講,打造的是綠色基地,可以承諾永和的產品用的是非轉基因的大豆。永和豆漿的大豆基地在黑龍江,黑豆基地在河南許昌,所以說,永和豆漿不是買大豆,而是自己種大豆,從源頭開始保障原料的品質安全。如果像「黑心商家」的做法,直接進口轉基因大豆,同樣一杯豆漿的成本,就會比國內非轉基因大豆製成的更便宜,但是我們堅持本地產的非轉基因大豆。食品安全是永和豆漿不變的堅守和承諾,在質量和安全方面,永和豆漿的制度是剛性的,是不留餘地的,也是公司內部一直不斷強調的。

王九山:豆漿適合所有人喝嗎?比如說患有痛風尿酸高等群體?

林炳生:我們現在的工藝可以把大豆裡不好的因子去掉,留下好的因子。永和豆漿製作的過程包括烘乾、脫殼、去芽等工序,把其中的嘌呤去掉。此外永和豆漿還在加工過程中將容易引起脹氣的因子去除掉了。新工藝加工出來的豆漿更健康,可以保證營養充分吸收的同時也不會引起打嗝脹氣,適合的受眾範圍也更廣。

永和豆漿一直致力於做綠色環保企業,用綠色的技術,做綠色的食品。傳統做豆漿要對大豆清洗浸泡,會對水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現在我們採用無塵無菌的乾洗方法,不用泡豆子,光這個程序就可以節約很多水。很多人都會說在後面的工序會增加汙水處理的環節,我覺得如果從最開始的加工環節儘量不浪費,才是最大的環保。

王九山:我對營銷比較感興趣,永和豆漿在LOGO設計上有什麼特別的營銷寓意嗎?

林炳生:永和豆漿的標識形象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時代創新元素的完美結合,稻草人豆寶,象徵著豆漿的中華文化底蘊與本真情懷。中國紅寓意著對用戶飲食營養的孜孜追求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氣節。明亮的黃色是豆子的原色,代表了滿意周到和探索創新的精神。永和豆漿的品牌力量,促成了永和食品公司商品事業群和餐飲事業群雙輪驅動的快速發展。

王九山:永和豆漿作為一個老牌企業,您覺得傳統企業應該如何看待新媒體時代的創新?

林炳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給無數的企業帶來成功的機遇,也讓很多傳統企業在這場新改革中黯然退出。網際網路的普及讓無數的個體有了發聲的平臺和機會,每個人都在積極擁抱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永和豆漿也緊跟時代潮流,轉型創新,通過數字驅動,社群、萬物互聯,主動擁抱新媒體,勇往直前。在獲客成本不斷攀升的當下,未來企業比拼的是流量、存量和文化。在新格局下,餐飲企業要迅速反應,懂得借力發展,從而快速實現企業規模化。

王九山: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作為老牌品牌,有沒有想過結合新的營銷玩法可以讓更多國人喝上永和豆漿?

林炳生:新的時代總會遇到新的問題,比如過去費時費力的研磨滾煮的豆漿生產方式,對現在的吃貨們而言,顯然太麻煩,這就需要作出改變,這裡的改變不是指一味迎合消費者,而是站在品牌發展的角度,解決問題並尋求新的突破。為了讓豆漿的生產流程實現標準化,同時保留豆漿的原汁原味和營養,我們在生產工藝上做了很多嘗試,成功挑戰不少技術難關。而為了滿足大家想要隨時隨地喝到永和豆漿的願望,我們又在營銷模式上,相繼嘗試了「早點到」、「早餐吧」,以及時下最流行的「電商和直播」等零售新模式,九山兄弟為很多知名品牌在網際網路營銷和布局等方面都做過服務,在行業內聲名遠揚,以後會多多加強交流和學習,希望能夠共同探討出更前沿的新媒體布局玩法,讓更多國人能夠愛上永和豆漿。

王九山:新媒體時代帶給您最大的觸動是什麼?

林炳生:無論是以直播帶貨為代表的網紅經濟,還是社群裂變的分享經濟,讓我最受觸動的一點是,在這個時代,銷售變得更容易了。過去,依靠傳統的銷售方式,永和豆漿的銷售從一千到一萬,從一萬到十萬,十萬到百萬,需要一個較差的周期才可以實現。而現在,通過網紅的直播帶貨,永和豆漿一個活動所創造的業績就可以輕鬆超過一千萬,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所以我常說,一定要藉助好網絡科技的力量以及好的營銷模式,為品牌的增長加分。

王九山:新媒體時代,您認為永和能順利轉型的關鍵是什麼?

林炳生:大健康產業一定是這個時代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我們做大豆蛋白食品的企業,對於素食人群還有很大的可開發空間。新媒體時代重新定義了餐飲,網際網路+餐飲能為傳統企業帶來無限想像的空間和更為立體的發展思路,並且能吸引不同圈層的人關注,從而進行有效的傳播,達到「1+1>2」的效果,這也意味著新商業模式的崛起是必然結果,而以餐飲的習性來講,幾乎都離不開「人-內容-品牌」的互動支點,如果想要順利實現轉型升級,創始人精神和組織能力是餐飲企業進階的關鍵。

王九山:以後會推出什麼新產品和社交新零售的打法相結合?

林炳生:新品正在籌備中,依然是我最喜愛的大健康產品,結合素食主義,很快就會和大家見面。新品會結合社交電商新零售的打法,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以社群屬性為輔助,並且非常期待在王九山兄弟尤其擅長的新媒體領域的助力下,探討出更多新媒體的布局和打法,讓更多參與者受益,到時候還會招募一批志同道合之士,強強聯手,展開一個全新的營銷模式。林炳生露出爽朗自信的笑聲

王九山:除了做豆漿,我看您也非常樂衷於從事公益事業,同時在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

林炳生:我認為不管時代如何變,文化作為品牌的底蘊,一定要富有內涵,要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是不能變的。作為較早在向大陸介紹臺灣飲食文化的企業,永和豆漿已經在大陸獲得巨大成功,自然要承擔起積極推動兩岸經貿、文化、藝術交流的重任。為此,我們專門成立了永和文化,以文化藝術為紐帶,聚集了一大批藝術家、運動員為代表的永和文化大使與永和健康大使,通過展覽銷售、藝術品拍賣等獲利,並將獲利部分熱心公益與慈善,我們支持捐助了諸多愛心機構,如新華愛心基金的「撿回珍珠」計劃,中國少兒基金會勵基金的「不完美英雄計劃」,助學敬老,創辦永和希望小學,關愛孤寡老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在今年疫情期間,永和豆漿更是捐款捐物,為我們的抗疫英雄提供保障。

王九山:永和豆漿如何推動企業文化的落地?關於「文化先行,質量為先」,您怎麼看?

林炳生:永和豆漿秉持以健康運動、生活美學的精神來推動企業文化。把企業從一般的生產服務營銷到文化層面去根植人心。這麼多年來,永和豆漿堅持做好一杯豆漿的初心,以顧客實際體驗為重要參考指標,側重於高質量產品的研發與銷售,將滿滿深情厚誼灌注凝結到一杯豆漿之中。永和雖然是在做「豆漿」,傳承的卻是文化,就和中國人的「石磨文化」一樣,在學習推動石磨的圓融中,我們也萃取到精緻營養。今天,我們依然堅持石磨的這股圓融、圓通、圓滿的精神,保持永和豆漿的獨特風味。

三分傻勁、七分幹勁和永不放棄的決心

彎腰並不會影響你的身高。談到自己的座右銘,林炳生非常篤定,「創業不易,創業這些年來,我一直以三分傻勁、七分幹勁和永不放棄的決心繼續努力。平心過生活,用心做事業,任何產業當你做的時候,一定要做得最好,做到淋漓盡致。」

王九山表示,永和豆漿30多年的用心經營,一杯杯營養豆漿,背後都有「永和文化」傳承和守護。永和豆漿也因此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口感順滑、口味香醇、質量品質有保障,喝起來更健康的印象。誰曾想這一杯小小的豆漿,傾注了一代又一代永和人的心血?而林炳生董事長,一個豆漿界的「靈魂人物」,既能當好師長指引你成長,又能當好兄弟慰藉心靈。從他的微信暱稱「豆魂」,喜歡我們喊他「豆哥」,就可以看出他的平易近人,絲毫沒有領導架子。

通過這次與林炳生「豆哥」愉快的對話,讓普羅大眾了解了一個民族品牌對品質與服務的堅持。也正是這份永秉初心的熱愛,鑄就了永和豆漿蓬勃發展的今天。目前,憑藉著超強的實力,永和豆漿成功打入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泰國、德國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並廣受歡迎。從「民族品牌」一躍成為「國際品牌」,永和豆漿距離實現「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的品牌願景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左)/百度霸屏新媒體布局專家-王九山(右)】

在專訪快要接近尾聲時,林炳生表示,「能和王九山這樣的年輕人聊得來,甚是歡喜。同時他也鼓勵年輕人,發揮自己的價值,多為行業、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成為一個能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人。王九山有12年的網際網路營銷經驗,精通各種新媒體玩法,服務了這麼多上市公司和世界500強品牌,一定有自己獨到的優點」,他還表示會虛心向九山老師這樣營銷有結果的人學習。當林炳生知道王九山把他的經驗撰寫成書,分享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時,他坦言這就是分享精神,這就是貢獻價值!甚至在看完王九山的書籍介紹之後,決定親自推薦,並為王九山錄製了一段視頻見證,藉此鼓勵王九山的同時,也希望王九山能被更多人認識,他說,分享價值就是分享快樂。

在現場,雙方對彼此的業務發展和資源優勢均表示肯定,並認為各自在業務合作、渠道開拓等方面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市場運作方面也各具特色,應充分借鑑和發揮雙方優勢,在新媒體營銷、網絡布局、引流裂變、社群玩法、資源整合、配套服務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深度的戰略合作。

最後,林炳生相約王九山在未來多多連結,以後一起參加騎行公益大賽,一起沙漠戈壁,一起參加公益活動,以點亮更多人為使命,和更多企業和新媒體團隊一起,為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美國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是那些與時俱進、富有創新精神和使命感的企業和企業家。

未來,永和豆漿將繼續以「傳承和發揚傳統中華美食文化」為使命,不斷創新,堅持把永和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華人食品品牌,並逐夢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夠看到永和豆漿的身影,在海外的華人都能隨時嘗到故鄉的味道。值得一提的是,永和在推動企業自身進步的同時,不忘推進祖國兩岸及港澳地區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積極探索,進一步促進兩岸經貿與人文交流,永不止步!

永和夢,中國夢,世界夢,必將實現!

《九山有約·名人對話》,我們下一期再見!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相關焦點

  • 獨家:王九山專訪林炳生,永和豆漿的新媒體之路
    【王九山專訪林炳生.合影】      林炳生,是永和豆漿的掌門人,1982年在寶島臺灣開始開店,1985年正式取得了「永和豆漿」商標註冊,1992年在大陸註冊,1995年永和食品公司跨過中國臺灣海峽現全國有近600家「永和豆漿」餐飲門店,其足跡可謂是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南京、成都、濟南等大城市,「永和豆漿」早已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次林炳生董事長樂於與王九山一起分享永和豆漿的「前世今生」,我們也有了機會對永和豆漿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探究竟。
  • 【預告】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12月3日10:30做客V來秀直播間
    12月3日上午10:30,永和豆漿創始人、集團董事長林炳生先生將通過
  • 【媒體傳真】臺灣中時報:永和豆漿登陸16年 追求微商機
    臺商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登陸打拚16年,目前在大陸已有500多家連鎖門市,年銷售額逾2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大陸直逼肯德基、麥當勞等速食龍頭,大有三分天下之勢。 林炳生15年前第一次到大陸福州,到早餐店點了一杯豆漿,還有一個包子。「老闆娘邊用手抓油條,還用油膩膩的手抓鈔票給我。所以當下覺得提供衛生、方便的用餐環境,在大陸會是一個機會點!」
  • 「健康世界,美力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與王九山百度霸屏團隊戰略合作...
    會上,「健康世界,美力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與王九山百度霸屏團隊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永和文化創始人林炳生代表「健康世界,美力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與王九山進行了籤約儀式。 【左:永和文化創始人林炳生 右:王九山】 據了解,王九山百度霸屏團隊作為行業內的領跑者,團隊成立已有11年,服務超過1000+品牌
  • 吃了那麼多年永和豆漿,你卻不知道「永和」在哪?
    沒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漿的一系列身世秘密——「永和」原來不是一個品牌名,而是一個地名?而永和豆漿的誕生,居然還跟上海有些淵源。「永和大王」與「永和豆漿」,原來不是一家人?而臺灣最有名的永和豆漿老店,居然也不叫「永和豆漿」?
  • 他在人生困苦時,靠豆漿生意成為富豪
    創辦出一家知名餐飲食品公司——永和豆漿。」永和豆漿創始人林炳生的經歷是一個充滿坎坷、夢想與傳奇的故事。窮苦孩子出生的他在創業前當過特種兵,做過推銷員,跑過計程車,最終靠賣豆漿油條突破人生瓶頸,創辦出一家知名餐飲食品公司——永和豆漿,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
  • 你喝的豆漿原來是這樣做的!《波士堂》火力全開扒內幕
    好像炸油條的功力也還不錯呢……他來自寶島臺灣,以三分傻勁、七分幹勁和永不放棄的決心,將臺北永和的豆漿在全臺灣發揚光大,而且他還把永和豆漿帶到了大陸,因為他的心願是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沒錯,他就是「豆漿大王」、江湖人稱「豆哥」的永和食品(中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炳生。
  • 永和豆漿,給健康助力!
    豆漿營養豐富,是我國的傳統美食。永和豆漿更是極具代表的品質豆漿,消費者眾多,暢銷多年。
  • 永和豆漿對街,有家甩它幾條街的豆漿店丨臺北
    阜杭豆漿在1958年開的張。 民間總是冒出讓世人忠貞信服的真理,比如真正豆漿會有些焦糊味兒,阜杭豆漿沒有。 和喜歡霸佔黃金旺鋪的永和豆漿不同,阜杭低調地落在華山市場的二層。第一次去探店,有尋幽訪勝的心境,最後還有「啊,原來在這裡」的驚喜。
  • 永和豆漿為什麼好喝?在於深入挖掘豆漿的本真情懷
    在如今消費升級,品牌崛起的全新時代,一個小而美的豆漿,便足夠承載發揚中華傳統飲品的大夢想,永和豆漿也不例外。從成立之初,永和豆漿就為這個夢想而不懈努力著,希望能夠「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除卻情懷之外,永和豆漿為什麼好喝?因為永和豆漿不僅口味醇正,而且營養豐富,是很多消費者信賴的豆漿飲品首選。
  • 來永和豆漿世紀店免費喝豆漿
    源自中國臺灣的美食品牌永和豆漿作為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早餐工程」參與企業,永和豆漿也積極加入到了這場「美味總動員」中。  啟動儀式上,市商業聯合會發布了「上海小吃節尋味魔都小吃推薦榜」,永和豆漿成功入選「上海記憶」,該榜單由上海市商務委、上海市商業聯合會聯合阿里本地生活餓了麼、口碑兩大平臺不同推出,是對永和豆漿多年來奮鬥的又一次肯定!  啟動會現場,蔡總在接受媒體記者的採訪時,表達了此次永和豆漿獲獎的感受和對上海小吃節圓滿舉辦的祝福!
  • 豆漿飲品成國民網紅?永和豆漿加盟衝上熱門
    做一個徵服年輕人的餐飲品牌既要滿足多元化的飲食需求,也要搭配營養健康的理念,因此,永和豆漿加盟以網紅豆漿飲品的形式再次走紅,成為了創業者的首選。符合在較高的生活品質以及富足的生活下,年輕人更加追求品質以及態度的餐飲方向。永和豆漿品牌一杯小小的豆漿便足以承受新零售的大夢想。
  • 美味總動員,永和豆漿誘惑難擋
    在首屆上海小吃節啟動儀式上,永和豆漿董事長助理蔡欽安出席活動,市商業聯合會發布了「上海小吃節尋味魔都小吃推薦榜」,永和豆漿發展20多年,成為上海的城市印象之一,成功成為「上海記憶」獲獎品牌,該榜單由上海市商務委、上海市商業聯合會聯合阿里本地生活餓了麼
  • 永和豆漿為什麼好喝?全新定義豆漿飲品的營養升級新消費
    2020年,在特殊時期的加速催化下,植物基尤其是植物蛋白飲品迎來高熱升溫,作為中國植物基飲品的典型代表,豆漿產業進入新的上升階段。永和豆漿作為家喻戶曉的豆漿品牌,憑藉其強大的品牌背書和醇香濃鬱的豆漿口感,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與好評。永和豆漿為什麼好喝?永和豆漿不只有情懷更有營養和健康。
  • 2020金犢獎X永和豆漿 命題發布
    「讓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豆漿」,是永和的企業願景;讓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看到企業創意,也應該是青年創意人的責任。期待2020青年創作的永和心意,來傳遞兩岸恆久不變的深厚情誼。永和豆漿產品形象包裝設計獎(指定主題類)命題單位傳播/營銷目的:1、清晰表達出品牌與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族群)交流溝通的要點;2、以年輕人喜愛的包裝設計加深對品牌的認知和心佔率;3、以傳統豆漿文化的創新設計激發年輕消費人群的購買願望。
  • 永和豆漿致敬白衣天使,「漿」你溫暖守護
    早在疫情爆發初期的1月28日,永和食品公司就在臺協組織下,捐獻10萬元現金馳援湖北省重點疫區!中國臺商匯聚合力,兩岸團結一家親情,濃濃情意,溫暖傳遞!一個月後的2月28日,來自永和豆漿的溫暖持續加碼,帶著這份對於抗疫一線人員的敬意和關心,總計16680袋永和豆漿產品,被陸續送到上海浦東街道幹部和志願者們的手中!
  • 永和豆漿好不好?醇香口感開啟愜意暖冬
    我國自古就有豆漿養生的說法,從「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淋湯中流雪花」中足以見得人們對豆漿的喜歡。中國人的餐桌離不開豆漿,無論是豐盛的大餐還是簡單的家常便飯都常常有豆漿的身影。特別是在疫情過後,豆漿養生再次被專家提起和推崇,豆漿飲品也成為了日常早餐的必備。
  • 擅用「永和豆漿」四個字,賠了3萬!
    據此,逸香緣飯店在其門頭和餐具等處使用「永和豆漿」字樣,在餐具上使用與涉案商標近似的稻草人頭像,系在同一種服務上使用與涉案商標近似的商標,且容易導致相關公眾產生混淆。逸香緣飯店上述行為侵害了永和公司對涉案商標享有的商標專用權。永和公司據此請求逸香緣飯店停止在涉案餐館門頭招牌、餐具上停止使用「永和豆漿」字樣和「稻草人頭像」,並賠償經濟損失等法律責任,法院予以支持。
  • 感恩在點滴,溫暖愛意用永和豆漿傳遞
    感恩在點滴,溫暖愛意用永和豆漿傳遞 2020-11-26 09:44:00來源:北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