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果|社交媒介環境下「飯圈」文化的自我突破

2020-12-23 人民智庫

最近幾年,飯圈、飯圈女孩這些新的粉絲文化現象逐漸被人們所熟悉。在倡導個人愛好和文化趣味多元化的網際網路社會中,粉絲不再是被社會汙名化的個體或少數群體,數字媒介環境、平臺和場所為粉絲的聚集提供了便利,使得飯圈等粉絲文化群體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並從社會邊緣走向舞臺中心。尤其在近兩年,飯圈越發公開且組織化的集體行動深刻地改變了當代文化、社會乃至政治的某些形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曾一果認為,飯圈是由粉絲聚集而成的網絡社群,其以數字媒介平臺為聚集空間,開展有共同興趣的粉絲文化實踐活動,塑造了既具備身份區隔性,又具備文化參與性的飯圈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飯圈除了以「圈地自萌」的亞文化部落方式保持長時間小圈子封閉活動,還不斷突破圈層壁壘和文化邊界,以多樣的文化實踐方式參與到更廣泛的社會政治生活中,並由此拓展出新的社會身份和文化空間。

飯圈的自我突破和文化出圈體現在哪些方面?

更多精彩觀點

01

數字平臺下的飯圈文化

飯圈是由粉絲聚集而成的網絡社群,其迅速發展壯大與網際網路和新媒介的發展直接關聯。粉絲文化現象在報紙和電視佔主導地位的傳統媒體時代也存在,但前網際網路社會的粉絲多以個人追星活動為主,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

詹金斯在《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一書中就指出,20世紀90年代,美國粉絲圈基本在「非正式渠道裡」活動:「粉絲們用郵政系統共享自己的作品。同人小說是複印機印出來的。同人視頻是用錄像機一盤一盤翻錄下來的。他們的活動帶著極大的社會汙名,無論是媒體還是學術圈都不理解他們。他們還害怕掌握著智慧財產權的媒體公司對他們的混剪和二次創作提出法律訴訟。」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粉絲雖已結成了具有共同興趣的亞文化社群,但其活動遠離公眾視野,無法得到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可。

網際網路則讓粉絲們有了更自由、平等和便捷的聚集平臺,粉絲既可在其中圍繞偶像明星結成隱蔽的趣緣群體,也可組成公開的粉絲組織:「網絡為內容共享提供了新平臺,隨著更多了解他們的行為,發現他們的價值,粉絲人群也會大量增加。」尼克·斯爾尼塞克這樣評價數字平臺的價值:「從最普遍的層面來說,平臺是數位化的基礎設施,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群體能夠進行互動。它們將自己定位為將不同用戶聚集在一起的中介,這些用戶包括客戶、廣告商、服務提供商、生產商、供應商,甚至實物。通常,這些平臺還提供一系列工具,使用戶能夠構建自己的產品、服務和市場。」斯爾尼塞克雖然沒有討論數字平臺對於粉絲文化生產的意義,但他強調了平臺的「中介價值」,藉助於平臺中介,分散四方的粉絲用戶才被連接起來,得以在網絡社區圍繞著偶像明星開展多樣化的互動交流和文化實踐。

隨著網際網路平臺迅速發展,圍繞著不同偶像形成的各種飯圈不斷壯大,並越來越受關注。飯圈驚人的造星能力也顛覆了粉絲和偶像明星之間的傳統關係,孫佳山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明星文化結構,在其中,「偶像和粉絲正日益結成一榮俱榮的利益、情感共同體。前者需要流量數據的支撐形成影響力,後者則使盡渾身解數為其提供足夠的消費保障。青少年粉絲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左右偶像前途命運的重要力量」。當然,飯圈驚人的輿論動員、集體行動和戰鬥能力也造成了不同飯圈之間的對立衝突。值得注意的是,飯圈文化並非僅與偶像明星相關,粉絲們「迷」的對象已從明星偶像延伸到動物、植物、虛擬偶像等。

新媒介的社交性特點既增強了飯圈內部的團結性、封閉性和排他性,也讓粉絲和其他圈層的接觸性、溝通性和連接性成為可能。因此,飯圈既能以「圈地自萌」的亞文化部落方式保持長時間小圈子封閉活動,也可以突破小圈子身份空間,迅速集結起來開展有廣泛群體參與性的政治和社會性活動。

02

圈地自萌與群體性孤獨

耽美族、御宅族或動漫迷等亞文化特質較強的飯圈基本是「圈地自萌」,他們常結成較為小眾化的亞文化部落,自我封閉在比較隱蔽的網絡世界中,因不願意被外界知曉自己是耽美或虛擬偶像愛好者而拒絕與主流文化或其他文化圈層過多接觸。

「圈地自萌」的飯圈沉浸在二次元世界,使用特有的「行話」開展交流,有時純屬自嗨,不期望外人了解。「非我族類」顯示了飯圈強烈的文化邊界意識,不同飯圈間甚至形成了涇渭分明的「次元壁」,這種次元壁「既阻斷他者的窺視、進入,也區別其他圈層,還返身強化圈層共同體的辨識度和認同感。」

二次元世界中的飯圈還以特立獨行的行為裝束和文化風格將自身與主流文化區別開來,特立獨行的裝束打扮成為其群體獨有的「亞文化資本」(subcultural capital),主流使用的則是看上去具有良好行為舉止和文化教養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當主流社會對他們怪異的裝扮和行動表示質疑時,他們往往不屑回應或反之嘲諷主流文化的迂腐、外行和霸權。

當前,我國的飯圈以90後和00後青少年為主,他們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習慣媒介化和數位化生存,在數字媒介平臺結成了「圈地自萌」的二次元趣緣群體,取代中國傳統社會以親緣關係為主的社會交往形式。在「二次元」的數字虛擬世界中,粉絲們找到了共同的身份屬地,朱麗麗以動漫迷為例指出:「動漫及其所創造的二次元世界為動漫迷提供了幻想的平臺、治癒的方案,虛擬的二次元世界中,動漫迷用動漫與幻想彌合現實生活中自我與身份的裂縫,從心理上化解其現實困境中的身份危機,從而賦予動漫迷以積極的、正面的文化情感力量。」然而,雖然這種幻想性身份認同有一定心理治療作用,網絡平臺中的數位化交往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飯圈的「群體孤獨感」。這種「想像性」身份認同或許如吉登斯所說,在高度現代性情境中,本體的安全和存在性焦慮時刻影響著人們的自我認同。

03

文化出圈與粉絲的「社會參與」

在網際網路時代,飯圈除「圈地自萌」外還不斷自我突破,顯示了越發強烈的文化出圈性和社會參與意識。數字媒介及其平臺成為能夠為粉絲提供多樣可能的「閾限空間」。潘忠黨、於紅梅曾這樣看待傳播學意義上的閾限空間:「伴隨著電子尤其是數字媒體的適應,空間區隔及其相互間的連接會不斷翻新,空間因此處在不斷的重構或再生過程中。可以說,數位化生活的一大特徵是空間的疊加和交織,前、後臺的區分難以固定,中心與邊緣相互滲透並顛覆,等等。」藉助於數字媒介平臺及便捷的媒介技術,飯圈的自我突破和文化出圈成為可能。正是在不斷的文化參與過程中,粉絲亞文化突破了飯圈自身的空間邊界,與主流文化圈層及其他圈層實現了雙向乃至多向的「破壁」,「二次元」的虛擬世界與「三次元」的現實世界因而有了多層級化的交流、碰撞和互滲。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數字媒介時代的粉絲參與文本解讀和再生產的手段更豐富。

如詹金斯所說,特殊愛好使粉絲們不會固守同一個文本,他們遊獵於各個不同的文化文本與圈層中。流動中的粉絲通過涉入廣泛的文本間網絡,連結起不同的流行文本,將喜愛的文本材料與其他文化材料文本並置。在數字媒介時代,粉絲們開展參與式文化實踐的手段豐富多樣,如盜用照片製作表情包、同人文創作和短視頻製作等,並藉此表達自己對偶像的維護。

第二

飯圈全面深度地參與到偶像的生產與製造過程之中。

在網際網路時代,粉絲通過應援、打榜、控評和反黑等方式全面參與到偶像生產過程中,布爾迪厄所強調的審美距離被拋棄,粉絲與偶像的物理和心理距離大大縮短,二者之間建立了更加緊密的「共生關係」,娛樂工業為了維持這一關係而讓渡部分製造偶像的權力,讓粉絲參與偶像的選拔、成長全過程,偶像最終被打造為契合粉絲消費需求的完美「人設商品」。

第三

部分飯圈突破文化圈層和壁壘主動介入現實社會與政治生活。

飯圈的出圈破壁體現了「二次元」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交流、接觸和融合的趨勢,這也被認為是飯圈「去汙名化」的一種集體行動,是飯圈由「自我認同」轉向「社會認同」的表現。當然,飯圈的政治參與主要以網絡惡搞的戲謔方式實現,但此類政治參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和鼓勵。現實中,飯圈也經常以偶像名義積極參與扶貧、捐助等社會公益活動,表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

04

資本驅動力與粉絲亞文化的轉向

飯圈文化破壁出圈、不斷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是飯圈亞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與主流文化碰撞、交流和協商的結果。一方面,儘管部分飯圈亞文化試圖以「圈地自萌」的部落化方式拒絕主流文化介入,其本身卻在不斷吸收新成員,甚至主動攫取「路人粉」關注並將其轉化為「真愛粉」,飯圈亞文化圈層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擴大並與其他文化圈層交叉碰撞。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也開始藉助飯圈符號開展文化和意識形態宣傳。

在此協商過程中,商業資本的驅動力顯而易見,不斷重塑著飯圈亞文化的圈層形態。在流量為王、數據至上的社交媒介時代,數據和流量成為偶像知名度的指標。為了讓偶像贏得更多關注,粉絲被商業和資本力量鼓動,通過「集資」「打榜」「氪金」的方式為偶像貢獻流量,用金錢做出數據成績。「打榜」「氪金」行為看似是粉絲個體自願的舉動,其實受到商業資本的操控引導,使得明星與粉絲之間形成了一種畸形的「供養關係」。在此過程中,粉絲看似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但粉絲為了流量進行的充值、購買產品等「氪金」消費行為,反而恰恰體現了資本對粉絲個體及社群進行經濟壓榨和掠奪的實質。

在資本驅動下,粉絲在數字媒介平臺上結成的飯圈其實並非自由平等的社群共同體。在飯圈內部,有無「氪金」行為成了粉絲之間確認「粉籍」的重要手段。「粉籍」強制規定了粉絲的打榜、投票義務,喜歡偶像卻不花錢的人處於飯圈鄙視鏈最底端。

除了粉絲內部以資本區隔身份外,經紀公司也以看似市場化的「無形之手」控制著粉絲個體及社群。總之,飯圈並非是粉絲完全自由平等的「新公社」「新部落」,而與現實世界一樣有著身份區隔和等級差異。以社交媒介平臺為例,雖然B站是飯圈聚集的重要社交媒介平臺,擁有大量同人、彈幕和鬼畜粉絲群體,但它本身是依靠資本建立的數位化商業平臺。隨著全球媒介和消費環境的變化,B站其實是在主流意識形態和商業利益的共同著力下才逐漸從單純的二次元「小破站」轉變為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和鬼畜等多元內容生態的綜合平臺。

05

結語

飯圈文化實際上處於不斷聚集、分化和重新整合的動態變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既有保守的力量讓部分飯圈始終處於「圈地自萌」的封閉世界中,也有激進的力量讓飯圈不斷發揮潛能,藉助數字媒介技術和平臺,突破自我限定,參與到各種文化、政治和社會實踐中。當然,飯圈的自我突破非常艱難,因為其並沒有走社會規範的路徑,也沒有明確的方向,還受到技術、政治和資本的多重約束,但是他們的突破本身卻富有價值,為未來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某種新的可能性。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數字媒介時代的文藝批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ZDA269

文章來源:《學術前沿》雜誌2020年10月(上)

原文標題:《從「圈地自萌」到「文化出圈」——社交媒介環境下「飯圈」文化的自我突破》(微信有刪節)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曾一果

原文責編:陳璐穎(見習)

新媒體責編 :張凡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粉絲文化流變:媒介變遷背景下中國粉絲的成長簡史
    這意味著兩方面的變化:一方面,藉助於高滲透率的社交互動,飯圈文化系統化,粉絲能夠有組織、成規模的參與到與偶像相關的網絡投票、打榜、作品宣發等活動之中,甚至出現職業粉絲。去年7月足以載入飯圈史冊的「坤倫」粉絲數據流量大戰便是一個經典案例。
  • 「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相反,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不同粉絲群體的爭鬥不斷升級,如在明星各自飯圈「一邊倒」的輿論大戰之下,社交媒體更易形成偏見風靡的氛圍,而不是創造出以對話、傾聽為特徵的民主環境。從構成參與式民主的基本條件審視,第一,參與式民主強調決策參與,它包含在決策過程之中。第二,參與式民主需能夠顯示出平等性。個體需具有平等的內在價值,個體利益也要被平等地考慮。
  • 飯圈文化:究竟是自我投射的社會需要還是以愛為名的情感綁架?
    UTSC 大二專業:社會學&城市研究討論社會熱點、歐美影視劇都可以來找我😉UTSC 大三專業:MGT Coop歡迎來找我聊天吃飯鴨~在這個飯圈文化盛行的時代環境下,粉絲對偶像管得比人親媽還多,力量更是不容小覷。娛樂圈中更是有了「成也粉絲,敗也粉絲」的說法。
  • 魏鵬舉丨從「飯圈」文化看創造力經濟的未來
    這些行徑已經遠遠突破了法治邊界,擾亂了網上正常秩序,甚至危害到公共利益,嚴重影響了網絡輿論生態。隨著現代性的「祛魅」進程,宗教「飯圈」的神聖光環被科學消解,「飯圈」文化的多元化和商業化的現代範式開啟。在以科技和市場為主導勢力的現代社會,偶像這個特定的宗教性概念作為文化符號被生產力繁盛的商業社會大規模複製與營銷,成為泛娛樂化時代以自我為中心的現代人的寄託。
  • 野蠻破壁的飯圈文化,不會輕易地被「割韭菜」
    飯圈,也就是所謂的粉絲圈子、粉絲群體,具體來說指的就是粉絲在一起組成的一個團體,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飯圈文化也得以快速發展。不過,無論飯圈文化如何流變,變動的是載體和方式,不變的是愛和創造力。從日韓舶來的飯圈文化,經過本土化的洗禮,儼然脫胎換骨,成為由內而外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娛副產品。除了比較常見於偶像型的演員、歌手,在網際網路文化催生下飯圈文化不斷向外擴張,波及「叔圈」,也侵入了高冷的搖滾、叛逆的嘻哈音樂圈,甚至蔓延到了體育、電競圈。
  • 飯圈追星背後的代際更迭、明星制度與文化治理挑戰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擁有相對完美人格的「高大全」式的傳統明星,對於新一代青少年來說,也就不再具有過去那樣的影響力、吸引力。反而那些有一定缺點、但個性更為鮮明突出的流量明星,更容易成為「飯圈」文化娛樂消費的首選。受日韓「偶像養成」式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影響,「飯圈」的種種運行模式也隨之而來。
  • 飯圈互撕、刷榜控評背後這些傾向值得警惕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呈現多元樣態。從飯圈出徵、B站跨年晚會到《後浪》演講,再到微博熱搜整改,網際網路文化一方面體現了青少年文化的創新性和多元表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泛娛樂化、圈層固化、流量至上等傾向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在複雜多元的網際網路環境下,如何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主流價值觀?
  • 5G時代下的媒介情境理論
    其出版於1985年的代表作《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至今仍在相關領域中有著極強的學術影響力,媒介情境論便出自該書。與其他媒介環境學人的研究取向一致,梅羅維茨同樣站在技術-社會視角下考察媒介環境對社會的諸種影響。有所不同的是,他的研究落點在於媒介如何作用於社會交往系統,即媒介與人際互動的研究。
  • 「姿正腔媛」面對面|「飯圈文化」看過來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為給廣大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上網環境,日前國家網信辦啟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行為。近年來,「飯圈文化」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社會文化現象,本期「姿正腔媛面對面」就來聊一聊。
  • 深度|「飯圈文化」異化下的社會失格
    粉絲文化在今天這個語境下, 在網絡上已經不再是一種亞文化了, 但是「飯圈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確定無疑的。「飯圈」是伴隨著「養成」系造星模式而出現的一種粉絲文化現象, 是「粉絲文化」的變體, 原本是從日韓傳播而來的一種「fan」文化, 但是在國內發展傳播後, 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飯圈文化」。
  • 被覬覦的肖戰,飯圈戾氣與社交網絡惡之花
    正因粉絲身份跨度大且來源複雜,魚龍混雜已埋下禍根。這禍根就是網絡社交界限失控!何謂社交界限?即社交中的心理界限。我的你的,可交集不可交集的,可共享不可觸碰的……心理界限區分不同心理界域,決定人的自我邊際與心理防線。警惕自己的越界意識,防範他人的越界行為,才能抵達人際交往的舒適區,不觸線不踩雷。
  • 跨媒介視角下IP劇《慶餘年》敘事策略研究
    當下語境下的IP指的是可以多媒介改編的優質文化產業內容。作為當前的熱門IP劇,《慶餘年》表現出適應新媒體時代受眾審美需求轉變的新的敘事策略,如多媒介形態下文本協同創作、多媒介互補敘事打造宏大的敘事世界,以及與微博等社會化媒體互補的敘事策略。
  • 人類偶像崇拜發展簡史:「追星」如何追出「飯圈文化」?
    最近,肖戰粉絲事件讓「飯圈文化」成功出圈,備受關注。而本文就從「飯圈文化」切入,對人類追星歷史進行了一番梳理,拆解偶像流行與粉絲追星之間的因與果。從資本的單向營銷,到偶像與粉絲的社交媒體互動;從工作室向下輸出,到粉絲自組織的向上影響,當下的「粉圈文化」也逐步成型。如果非要為追星行為的變遷趨勢做一個小小的總結,我們不難看到以下幾點變化:1.
  • 庚子年初疫情下的冷思考:「宅文化」正逢其時?
    由於工作、學習壓力大,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工作、學習、家庭和社交活動之間疲於奔命,久而久之,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宅一族」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種在全球化發展形勢下出現的亞文化現象,隨著「宅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大眾對其評價也褒貶不一,究竟「宅」這一社會現象是圈地自萌,還是消極避世?是自我救贖,還是自我放逐?是一種自嘲的精神,還是頹廢的偽裝?
  • 從東方神起到肖戰,飯圈文化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肖戰和粉絲,似乎在「飯圈妖魔化」的環境下,陷入了循環往復的困局。而肖戰事件引發的不僅是「飯圈文化」的反躬自省,也映射了社會對「粉絲經濟」的束手無策。自資本誘發的「流量」被引入國內影視產業,粉絲,逐漸成為產業結構的中流砥柱。他們從聽從偶像,無條件為偶像「氪金」(本是遊戲用語,指支付費用。
  • 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
    2 月底某男星粉絲舉報AO3平臺事件引發的輿論海嘯裹挾了眾多非傳統飯圈的網絡群體,被網絡輿論戲稱為「227 大團結」,餘波未止,而此次退出微博的亞非文學 bot 與後續為聲援也退博的中東歐詩歌bot則再一次將該粉絲群體推向風口浪尖。亞非文學 bot 為十幾位小語種文學的學生運營,整理並翻譯了大量文學作品和相關研究,儘管此前確實曾動過退博的念頭,但導火索依然是粉絲的攻擊。
  • 吳煒華 | 身體迷思、族群狂歡與虛擬親密關係:女友粉的媒介社會學考察
    「粉絲跨越媒介平臺尋找偶像,依靠網絡發揮集體力量與主流媒介抗衡,改變著中國媒介環境中受眾與媒介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草根化和全球化」的交往模式。 粉絲族群及其文化身份與表現、粉絲經濟的生產與傳播模式的研究與探討,逐漸成為社會學、青年研究、文化研究,教育學、甚至文化產業研究中的新課題。
  • 「飯圈」究竟是個什麼圈?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線上舉報外,飯圈失範還表現為線下搶佔應援位置而發生肢體衝突,或者稍有不喜歡就發起人肉搜索,曝光對方的姓名、學校、單位、家庭地址等。因而,粉絲能夠更加便捷地參與飯圈圈層並共同建構這一文化樣態。事實上,飯圈是一個相對閉環的「想像共同體」。偶像被粉絲賦魅,通過各種方式建構並傳播符合粉絲期待的人設;粉絲通過建立飯圈、建設飯圈、打造偶像,獲得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
  • 在分享互動中尋找自我認同和歸屬感
    原標題:在分享互動中尋找自我認同和歸屬感   隨著網際網路媒介技術、商業模式和交往模式的變化,當下網絡亞文化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新特徵。首先,網絡亞文化呈現出極其鮮明的社交性和認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