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飯圈」一詞出現,「飯圈文化」隨之興起。那麼,什麼是「飯圈」與「飯圈文化」呢?
「粉絲」這個詞我們很熟悉, 但是飯圈為何物?顧名思義, 飯圈就是粉絲的圈子。隨著國內隨著粉絲文化和粉絲工業的不斷發展, 「飯圈」和「粉絲」有了一些明顯的分野。事實上, 現在粉絲這個詞語已經泛化了, 無論你是一部電視劇的迷、足球迷、動漫迷你都可以被稱之為「粉絲」。粉絲文化在今天這個語境下, 在網絡上已經不再是一種亞文化了, 但是「飯圈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確定無疑的。「飯圈」是伴隨著「養成」系造星模式而出現的一種粉絲文化現象, 是「粉絲文化」的變體, 原本是從日韓傳播而來的一種「fan」文化, 但是在國內發展傳播後, 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飯圈文化」。(姜雯嘉,傳播視域下的「飯圈文化」探析)
在「飯圈文化」興起的同時,一個問題同時引起社會的廣泛熱議:「飯圈文化」究竟是蜜糖還是砒霜?
首先,在筆者看來,「飯圈文化」本身無所謂對錯,因為在當今緊張而又高速的生活節奏中,追星是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同時,「在追逐偶像的過程中,粉絲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滿足,也藉由圈層完成了一種充滿了自我認同的身份性主體建構。」
但是,當「飯圈文化」異化,出現畸形發展,粉絲的無腦熱情超過理智, 「飯圈文化」影響下的社會失格現象就會層出不窮。
(以下所述皆為異化的「飯圈文化」)
1、過度容錯機制
「飯圈文化」影響下,飯圈粉絲在追星過程中往往將自己的偶像當做「完美」的化身,偶像所呈現的永遠是粉絲理想中的狀態,這就形成一種過度容錯機制:偶像做的都是對的。
(視頻截圖對明星本身並無褒貶評價,筆者單純討論彈幕現象)
「不看請滾」、「不喜歡就不要看」,這些話在彈幕中越來越常見,第一眼看上去好像沒什麼問題,不喜歡就去看你喜歡的啊,但仔細想想,前面那個人不過說過一句「有點尷尬」、「越來越沒意思了」,然後就招來這樣的評論,這是否有些令人費解?
這個社會,連表達不喜歡的權利都沒有了嗎?連提出問題的空間都沒有了嗎?
我為什麼一定要做到喜歡,去滿足你的心理訴求?
試想,在一個社會當中,如果所有人都只去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換句話說,如果只看到一個社會好的一面,而不在乎其他的不足與缺陷,那這個社會何來進步可言?
「三觀跟著五官跑」這句話無疑更令人費解,不可否認它出現的大多數情況只是調侃和玩笑,但是在另外一種情況下,膚淺早已浸染在人們心中。
「哥哥好棒」,「哥哥真的很努力,你們不要再說他了」,避開「飯圈用語」的幼稚化現象不談,部分粉絲有意無意地避開偶像本身的缺點,而堅定地站在「哥哥」一隊中,不管犯了什麼錯,「哥哥」做的一定就是對的。其實在「站隊」過程中,他們可能早已不再忠誠於偶像本身了,而僅僅是對一種熱情狀態的痴迷,換句話來講,其所堅持的可能不是一種真理或者觀點,而是一種信仰和不甘。
從某個時間開始,人們在發表自己觀點的時候都會刻意在結尾加上一句話: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尤其是在涉及某個明星或網紅時。其背後所反映的現象不言而喻,在網際網路與「飯圈文化」的雙重語境下,我們已經不再被允許肆無忌憚地提出問題了。
前段時間,「227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這無非是一次「飯圈文化」異化問題的大爆發,時間已過去數月之久,其影響仍然存在於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直至今天,仍有部分粉絲認為引起眾怒的原因是網站舉報,實則不然,公眾所表達的是對「飯圈文化」長久以來異化與畸形的不滿,這個事件映射的是整個飯圈群體,而不僅僅是當事人本身。
2、精神補償機制
「縱使人類的天性就是孤獨, 但是人也是社會性動物, 當偶爾的空虛有了寄託時, 免不了會產生依賴感。」作為追星主要群體的年輕一代實際上比他們的長輩更孤獨。對偶像的過分熱情其實是對親密關係的強烈想像,把偶像作為精神寄託,來滿足心靈上的空虛。
同時,女性消費群體崛起,「網絡成為女性逃避現實的真空地帶, 而追星也成為了情感的發洩口。」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係既虛幻又真實,為了維持這種依賴感和歸屬感,「飯圈粉絲追星傾向於為偶像花錢, 粉絲有和偶像共生的強烈感情, 她們認為自己為偶像所花出去的錢和偶像的命運息息相關。」
將偶像與網際網路當做情感宣洩地的同時,現實社會與生活被進一步忽視。飯圈粉絲一方面在追星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補償,一方面忽視現實,造成個體精神的缺失。
3、獨立人格的缺失
上文提到,飯圈粉絲在追星時可能早已不再忠誠於偶像本身,而是堅持自己的信仰與不甘。在追星過程中,偶像作為完美主義的化身,與之相關的價值觀往往影響到粉絲自身,或者說粉絲本身就在追求這種影響。
粉絲與偶像的距離從崇拜到仰慕,看似狂熱的背後,其實是偶像的神化和社會群體的撕裂。
「飯圈文化荼毒人最深的就是會在無形之中建立一種黨同伐異的思維」,遇事不論對錯,必先醜化對方維護自身。
如今在娛樂圈中,多家粉絲互撕現象已不罕見,一句話、一個無意的動作,都可能引來一場「惡戰」。而在互撕過程中,粉絲缺少獨立人格,永遠在維護自家愛豆的路上,而不是反思自身。
4、文化精神的式微 ——「奶嘴戰略」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其中包括喬治·布希、柴契爾夫人、比爾·蓋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熱點人物。精英們一致認為,全球化會造成一個重大問題——貧富懸殊。這個世界上,將有20%的人佔有80%的資源,而80%的人會被「邊緣化」。屆時,有可能會發生你死我活的階級衝突。
布熱津斯基表示,誰也沒有能力改變未來的「二八現象」,解除「邊緣人」的精力與不滿情緒的辦法只有一個,便是推出一個全新的戰「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個「奶嘴」。
「奶嘴」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發洩性娛樂,比如開放賭博\彩票\色情行業、鼓勵暴力網路遊戲、鼓動口水戰;一種是滿足性遊戲和上癮性飲食,比如拍攝大量的肥皂劇和偶像劇,大量報導明星醜聞,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眾娛樂節目。以及菸草酒精毒品類制幻劑。
而如今「飯圈文化」的崛起無疑與之相關。在此次疫情過程中,微博熱搜榜與往日截然不同,從各種明星八卦變成了疫情最新消息和抗疫英雄報導。於是網上開始出現這樣一種聲音:原來都是明星八卦熱搜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太平。乍一看沒什麼不對,但仔細想想,為什麼人們只有在危急時刻才會想起英雄,而在真正和平和繁榮的時期都是明星霸佔,享盡紅利,似乎公眾也樂於沉浸於這樣一種狀態。
以前,我們的夢想都是老師、科學家、警察,可現在,都變成了明星、網紅。而這種異化現象的背後,正是文化精神的式微。
「飯圈文化」的異化致使社會失格,而要想改變這種現象,只有國家層面的引導和管制遠遠不夠,公眾個體獨立人格的培養和自主性的增強需要更多關注。
參考文獻:
[1]普曼. 「飯圈文化」,蜜糖還是砒霜?[N]. 北京日報,2019-04-23(012).
[2]姜雯嘉.傳播視域下的「飯圈文化」探析[J].東南傳播,2019(06):51-53.
[3]竇薇. 「飯圈文化」:當下青年的主體意識[N]. 社會科學報,2020-01-02(006).
[4]謝廷玉,張瀚文.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N].光明日報.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