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飯圈文化」異化下的社會失格

2020-08-26 易若柒兮

近年來,「飯圈」一詞出現,「飯圈文化」隨之興起。那麼,什麼是「飯圈」與「飯圈文化」呢?


「粉絲」這個詞我們很熟悉, 但是飯圈為何物?顧名思義, 飯圈就是粉絲的圈子。隨著國內隨著粉絲文化和粉絲工業的不斷發展, 「飯圈」和「粉絲」有了一些明顯的分野。事實上, 現在粉絲這個詞語已經泛化了, 無論你是一部電視劇的迷、足球迷、動漫迷你都可以被稱之為「粉絲」。粉絲文化在今天這個語境下, 在網絡上已經不再是一種亞文化了, 但是「飯圈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確定無疑的。「飯圈」是伴隨著「養成」系造星模式而出現的一種粉絲文化現象, 是「粉絲文化」的變體, 原本是從日韓傳播而來的一種「fan」文化, 但是在國內發展傳播後, 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飯圈文化」。(姜雯嘉,傳播視域下的「飯圈文化」探析)


在「飯圈文化」興起的同時,一個問題同時引起社會的廣泛熱議:「飯圈文化」究竟是蜜糖還是砒霜?

首先,在筆者看來,「飯圈文化」本身無所謂對錯,因為在當今緊張而又高速的生活節奏中,追星是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同時,「在追逐偶像的過程中,粉絲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滿足,也藉由圈層完成了一種充滿了自我認同的身份性主體建構。」

但是,當「飯圈文化」異化,出現畸形發展,粉絲的無腦熱情超過理智, 「飯圈文化」影響下的社會失格現象就會層出不窮。

(以下所述皆為異化的「飯圈文化」)

1、過度容錯機制

「飯圈文化」影響下,飯圈粉絲在追星過程中往往將自己的偶像當做「完美」的化身,偶像所呈現的永遠是粉絲理想中的狀態,這就形成一種過度容錯機制:偶像做的都是對的。



(視頻截圖對明星本身並無褒貶評價,筆者單純討論彈幕現象)


「不看請滾」、「不喜歡就不要看」,這些話在彈幕中越來越常見,第一眼看上去好像沒什麼問題,不喜歡就去看你喜歡的啊,但仔細想想,前面那個人不過說過一句「有點尷尬」、「越來越沒意思了」,然後就招來這樣的評論,這是否有些令人費解?


這個社會,連表達不喜歡的權利都沒有了嗎?連提出問題的空間都沒有了嗎?


我為什麼一定要做到喜歡,去滿足你的心理訴求?


試想,在一個社會當中,如果所有人都只去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換句話說,如果只看到一個社會好的一面,而不在乎其他的不足與缺陷,那這個社會何來進步可言?

「三觀跟著五官跑」這句話無疑更令人費解,不可否認它出現的大多數情況只是調侃和玩笑,但是在另外一種情況下,膚淺早已浸染在人們心中。

「哥哥好棒」,「哥哥真的很努力,你們不要再說他了」,避開「飯圈用語」的幼稚化現象不談,部分粉絲有意無意地避開偶像本身的缺點,而堅定地站在「哥哥」一隊中,不管犯了什麼錯,「哥哥」做的一定就是對的。其實在「站隊」過程中,他們可能早已不再忠誠於偶像本身了,而僅僅是對一種熱情狀態的痴迷,換句話來講,其所堅持的可能不是一種真理或者觀點,而是一種信仰和不甘。



從某個時間開始,人們在發表自己觀點的時候都會刻意在結尾加上一句話: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尤其是在涉及某個明星或網紅時。其背後所反映的現象不言而喻,在網際網路與「飯圈文化」的雙重語境下,我們已經不再被允許肆無忌憚地提出問題了。


前段時間,「227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這無非是一次「飯圈文化」異化問題的大爆發,時間已過去數月之久,其影響仍然存在於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直至今天,仍有部分粉絲認為引起眾怒的原因是網站舉報,實則不然,公眾所表達的是對「飯圈文化」長久以來異化與畸形的不滿,這個事件映射的是整個飯圈群體,而不僅僅是當事人本身。


2、精神補償機制


「縱使人類的天性就是孤獨, 但是人也是社會性動物, 當偶爾的空虛有了寄託時, 免不了會產生依賴感。」作為追星主要群體的年輕一代實際上比他們的長輩更孤獨。對偶像的過分熱情其實是對親密關係的強烈想像,把偶像作為精神寄託,來滿足心靈上的空虛。

同時,女性消費群體崛起,「網絡成為女性逃避現實的真空地帶, 而追星也成為了情感的發洩口。」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係既虛幻又真實,為了維持這種依賴感和歸屬感,「飯圈粉絲追星傾向於為偶像花錢, 粉絲有和偶像共生的強烈感情, 她們認為自己為偶像所花出去的錢和偶像的命運息息相關。」

將偶像與網際網路當做情感宣洩地的同時,現實社會與生活被進一步忽視。飯圈粉絲一方面在追星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補償,一方面忽視現實,造成個體精神的缺失。


3、獨立人格的缺失


上文提到,飯圈粉絲在追星時可能早已不再忠誠於偶像本身,而是堅持自己的信仰與不甘。在追星過程中,偶像作為完美主義的化身,與之相關的價值觀往往影響到粉絲自身,或者說粉絲本身就在追求這種影響。

粉絲與偶像的距離從崇拜到仰慕,看似狂熱的背後,其實是偶像的神化和社會群體的撕裂。

「飯圈文化荼毒人最深的就是會在無形之中建立一種黨同伐異的思維」,遇事不論對錯,必先醜化對方維護自身。

如今在娛樂圈中,多家粉絲互撕現象已不罕見,一句話、一個無意的動作,都可能引來一場「惡戰」。而在互撕過程中,粉絲缺少獨立人格,永遠在維護自家愛豆的路上,而不是反思自身。


4、文化精神的式微 ——「奶嘴戰略」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其中包括喬治·布希、柴契爾夫人、比爾·蓋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熱點人物。精英們一致認為,全球化會造成一個重大問題——貧富懸殊。這個世界上,將有20%的人佔有80%的資源,而80%的人會被「邊緣化」。屆時,有可能會發生你死我活的階級衝突。

布熱津斯基表示,誰也沒有能力改變未來的「二八現象」,解除「邊緣人」的精力與不滿情緒的辦法只有一個,便是推出一個全新的戰「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個「奶嘴」。


「奶嘴」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發洩性娛樂,比如開放賭博\彩票\色情行業、鼓勵暴力網路遊戲、鼓動口水戰;一種是滿足性遊戲和上癮性飲食,比如拍攝大量的肥皂劇和偶像劇,大量報導明星醜聞,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眾娛樂節目。以及菸草酒精毒品類制幻劑。



而如今「飯圈文化」的崛起無疑與之相關。在此次疫情過程中,微博熱搜榜與往日截然不同,從各種明星八卦變成了疫情最新消息和抗疫英雄報導。於是網上開始出現這樣一種聲音:原來都是明星八卦熱搜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太平。乍一看沒什麼不對,但仔細想想,為什麼人們只有在危急時刻才會想起英雄,而在真正和平和繁榮的時期都是明星霸佔,享盡紅利,似乎公眾也樂於沉浸於這樣一種狀態。

以前,我們的夢想都是老師、科學家、警察,可現在,都變成了明星、網紅。而這種異化現象的背後,正是文化精神的式微。


「飯圈文化」的異化致使社會失格,而要想改變這種現象,只有國家層面的引導和管制遠遠不夠,公眾個體獨立人格的培養和自主性的增強需要更多關注。


參考文獻:

[1]普曼. 「飯圈文化」,蜜糖還是砒霜?[N]. 北京日報,2019-04-23(012).

[2]姜雯嘉.傳播視域下的「飯圈文化」探析[J].東南傳播,2019(06):51-53.

[3]竇薇. 「飯圈文化」:當下青年的主體意識[N]. 社會科學報,2020-01-02(006).

[4]謝廷玉,張瀚文.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N].光明日報.2020-04-27.


相關焦點

  • 「姿正腔媛」面對面|「飯圈文化」看過來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為給廣大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上網環境,日前國家網信辦啟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行為。近年來,「飯圈文化」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社會文化現象,本期「姿正腔媛面對面」就來聊一聊。
  • 曾一果|社交媒介環境下「飯圈」文化的自我突破
    最近幾年,飯圈、飯圈女孩這些新的粉絲文化現象逐漸被人們所熟悉。在倡導個人愛好和文化趣味多元化的網際網路社會中,粉絲不再是被社會汙名化的個體或少數群體,數字媒介環境、平臺和場所為粉絲的聚集提供了便利,使得飯圈等粉絲文化群體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並從社會邊緣走向舞臺中心。
  • 評論|飯圈「送禮」歪風,要查就得徹查
    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屈旌近日,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主持團被指收取嘉賓粉絲價值不菲的應援禮物,引發網友對「集資送禮」應援文化的討論與關注。23日晚,湖南衛視發布聲明回應,針對網友反映情況,正在進行全面調查,如查實有不當收受禮物行為的,將依紀依規進行嚴肅處理。
  • 跳出飯圈看肖戰,飯圈審美「寡人有疾」,大眾審醜「嗜痂成癖」
    只可惜受制於飯圈審美的陋習,在當初「肖戰粉絲」對外豪橫的王之蔑視中,美被扭曲異化,成了自戕的劍。飯圈,不過是仰仗著文化娛樂產業的傳播,讓這種衰落更為典型尖銳。過度物慾的社會文化喪失了「美」怡情養性的教化功能,社會便處於低美感狀態。浮躁、焦慮、惶恐,缺乏內心價值認同,現實中逼仄難熬的人們,拿肉麻當有趣,以粗鄙為節氣,藉助碩果僅存的網際網路自由空間,放縱自己的無名業火上攛……事實上,這股業火只是需要發洩。
  • 飯圈文化:究竟是自我投射的社會需要還是以愛為名的情感綁架?
    UTSC 大二專業:社會學&城市研究討論社會熱點、歐美影視劇都可以來找我😉UTSC 大三專業:MGT Coop歡迎來找我聊天吃飯鴨~在這個飯圈文化盛行的時代環境下,粉絲對偶像管得比人親媽還多,力量更是不容小覷。娛樂圈中更是有了「成也粉絲,敗也粉絲」的說法。
  • 「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飯圈文化形成了「愛」的自組織結構,發揮出有限權力強制力,但其群體決策權、所有權、控制權旁落,娛樂資本主導地位沒有改變。因此,要使飯圈文化步入主流文化,不僅需要擁有獨特的話語表達和行為風格,還需具有吸納形塑更廣泛社會群體的理性、規則,以及實現共同價值目標的資源與能力。
  • 飯圈應援,非得花錢才行?|媒體札記
    粉絲為偶像打榜、控評、購買禮物,在飯圈應援活動中十分常見。最近,一位知名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一段話被翻出,他對粉絲喊話:「我現在已經有二十多個保溫杯了,還有我真的沒有那麼愛寫字,那五十多支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都貼了標,撕不掉。」目前,這位主持人所在的電視臺已經表示,將進行全面調查,依紀依規進行嚴肅處理。在輿論場上,人們關心的是:飯圈應援究竟到了怎樣的地步?
  • 「飯圈」究竟是個什麼圈?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線上舉報外,飯圈失範還表現為線下搶佔應援位置而發生肢體衝突,或者稍有不喜歡就發起人肉搜索,曝光對方的姓名、學校、單位、家庭地址等。因此,偶像要警惕被文化工業異化的危險,不能滿足於靠流量出道,而要儘快走上靠作品說話、靠實力引領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粉絲的糾偏——粉絲應從盲目幼稚走向心智成熟。一方面,粉絲要破除數據迷戀、偶像依賴與群體幻象,認清「粉絲—偶像」關係的實質。粉絲與偶像分屬不同階層,藉助飯圈形成了同處一圈的「幻象」,而這一幻象加劇了飯圈成員是圈子的締造者、維護者的自我認知。
  • 《人間失格》與電影《何以為家》
    我一直自詡為「享樂主義者」(Epicurean),我的初衷雖然是取其古希臘的哲學意義,不過我也確實拜倒在其現代意義(hedonism)下,我想生活在當今社會,太純粹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儘管有悖與本意,可我還是想在sensual enjoyment和freedom from (pain)emotional upheaval這兩種「pleasure」中找尋適合我活著的平衡點,但在讀完《人間失格
  • 飯圈追星背後的代際更迭、明星制度與文化治理挑戰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擁有相對完美人格的「高大全」式的傳統明星,對於新一代青少年來說,也就不再具有過去那樣的影響力、吸引力。反而那些有一定缺點、但個性更為鮮明突出的流量明星,更容易成為「飯圈」文化娛樂消費的首選。受日韓「偶像養成」式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影響,「飯圈」的種種運行模式也隨之而來。
  • 好書推薦:《歐也妮·葛朗臺》,金錢社會與人性的異化
    此外,通過對葛朗臺這一守財奴的形象刻畫,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巴爾扎克的文筆高妙之處在於出色的細節描寫,除了最基本的背景環境、人物動作以及心理描寫之外,巴爾扎克還將細節描寫的筆觸延伸到對主旨的揭露,他通過三種不同狀態的「異化」來揭示異化背後的主題。
  • 呂鵬|「飯圈」的拓撲結構及其參與社會治理的思考
    飯圈現象或飯圈文化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流行於青年群體的亞文化現象,具有參與感、儀式感、互動感、凝聚感等屬性。通過網絡世界的巨大連通性,飯圈實現了資源整合,提升了系統效力。飯圈與流量創造了新的社會分層標準,將成為人類網絡社會生活的新常態。
  • 飯圈應援文化,是該治治了
    有明星,然後有飯圈。在資本的裹挾下,「飯圈文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粉絲為偶像打榜、控評、氪金……最初的應援行為多集中在電影電視演唱會等藝人作品上,現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線下的各個方面,亂象迭出。由此揭開了飯圈中廣為人知的潛規則:為idol(偶像)應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飯圈的每一次熱搜,都在刷新大眾對社會和娛樂圈的認知,粉絲的應援方式也讓人看得雲裡霧裡:平時送偶像禮物尚好理解,為什麼上綜藝節目還要給節目組和主持人送禮呢?眾所周知,「應援」是個舶來詞,本意是表達對偶像的支持和關愛。
  • 2020飯圈深度解析:早已不能飯圈事飯圈畢
    在此之前,肖戰粉絲與同人圈爭拗引起的極端對抗,已經延續了四個多月之久,飯圈失控與瘋魔的一面被暴露無疑。以往小圈子裡的「互撕」,經由投訴舉報和網絡暴力,上升成了令人側目的社會現象。飯圈如何發展至此?我們意識到,不能簡單把飯圈失智的一面等同於這個已然廣泛存在、活躍在各個垂直興趣領域的群體。
  • 人類偶像崇拜發展簡史:「追星」如何追出「飯圈文化」?
    最近,肖戰粉絲事件讓「飯圈文化」成功出圈,備受關注。而本文就從「飯圈文化」切入,對人類追星歷史進行了一番梳理,拆解偶像流行與粉絲追星之間的因與果。第三階段:新世紀網際網路下的偶像在很多人眼中,20年的跨度似乎已經孕育出了數個代際的不同偶像,甚至今日的00後已經將70後看做「不會上網」的一代。但整體而言,我們認為這一時期的偶像邏輯有其一致性:一方面,伴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相繼崛起,粉絲文化開始呈現出個體主導的特性。
  • 熱評|「飯圈文化」誤導未成年人,平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眾多娛樂八卦博主的評論區以及社交媒體熱搜榜的討論區,每天都能看到如火如荼的「飯圈戰爭」:「好兄弟」、「好姐妹」的粉絲互相拉踩,「CP粉」、「團飯」與「毒唯」互相詛咒,甚至影視劇主角的粉絲也要互相抨擊「咖位」不夠。可以說,「飯圈」已經滲入演藝圈的角角落落,甚至連「祖安文化」也已成為許多粉絲張口就來的「絕技」。
  • 畸形的飯圈文化何時休
    近日,湖南衛視回應正在調查有關情況,一同被推到輿論風口浪尖上的還有應援與飯圈文化。  應援的概念來自日韓,泛指粉絲為偶像加油助威的各種表達方式,包括揮舞螢光棒、穿統一的服裝、送禮物、組織線上線下活動等。近年來,很多明星的粉絲群體逐漸規模化,應援尺度也受到質疑。年初,有教師組織學生為明星應援、粉絲團體強迫成員購買明星專輯和代言產品,已經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 魏鵬舉丨從「飯圈」文化看創造力經濟的未來
    近期娛樂圈發生的幾件熱點事件,使關於飯圈文化的討論再次進入大眾輿論場。「飯圈」大意是「粉絲」圈子,因欣賞某個藝人而結成興趣群體,這本是人類自覺進化過程中一種普遍性的文化建構現象。如今,在網際網路和娛樂經濟的助推下,「飯圈」可能形成朝宗教化狂熱方向發展的社會亞文化潮流。
  • 嘻哈演出舉牌,搖滾電影揮螢光棒,飯圈文化怎麼就招惹了小眾領域
    我們看到,當飯圈文化只是和職業偶像結合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蠻自洽的體系:粉絲自得其樂,藝人名利雙收,資本從中得益。對影視音樂行業的傷害、對輿論環境的汙染另說,起碼閉環是完整的。但當飯圈文化撞入其他領域,特別是某些有自我價值觀的小眾文化中時,受眾與從業者之間的價值割裂就會爆發出來。
  • 「飯圈文化」:經典的群體心理
    疫情期間,即使不懂娛樂圈的我也聽說了轟動一時的「227事件」,簡單來講,是一次飯圈群體的暴動,先對AO3(一個非盈利的二次創作網站)進行轟炸,導致國內網站被封,不計其數的寫作者失去精神家園。起因只是因為這個網站上的一篇關於明星肖戰的同人文章。這個事件本該到此戛然而止,可隨後的劇情發展,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