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奧地利人危難中的力量源泉

2020-11-19 環球網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娟】11月2日,時值奧地利因今年第二波疫情再次實施全國性封鎖前夜,維也納發生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多人傷亡。當晚,位於市中心的國家歌劇院、城堡話劇院、維也納音樂廳等多家著名文化機構正在舉辦閉門謝客前的最後一場演出,恐襲發生後,大批觀眾被迫滯留在建築內,遵照警方指示直到午夜安全時方才離開。在此期間,藝術家們自發加演曲目,用音樂安撫震驚和恐懼的觀眾,在音樂聲中一起度過了安全撤離前的漫長的數小時。在「音樂王國」奧地利,危難之際,音樂就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奧地利人與音樂有關的故事,都說明音樂在黑暗和困境中確實能帶給人們希望和力量。

足不出戶舉辦「音樂會」

今年3月,歐洲疫情大規模暴發,奧地利率先實行嚴格的居家禁足措施。熱愛音樂的奧地利人想到了很多足不出戶欣賞音樂的辦法,為戰勝疫情增添了信心和希望。

維也納全市範圍內上演了一場名為「開窗音樂會」的「快閃」活動,所有市民都可以參與,一時間各個街區打開的窗戶裡都飄出了悠揚的音樂聲,樂器種類和音樂風格多種多樣,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演奏視頻。奧地利國家電視臺上奧地利州頻道特別開設了一個「居家音樂抗疫」專題,向音樂家徵集用手機錄製的音樂小視頻,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每天在上奧地利州頻道播出一首作品,同時上傳到活動頁面供觀眾欣賞。

文化機構在因疫情關門停業期間,紛紛將精彩節目搬到線上,供觀眾免費收聽和觀看。奧地利國家電視臺「文化之家」廣播頻道在每個工作日晚間播出音樂會精彩片段集錦,FM4頻道在「居家會議」節目中直播推廣本土藝術家的音樂。世界聞名的維也納童聲合唱團通過社交媒體發布練聲和民歌演唱視頻,並配有樂譜。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開放檔案庫,免費提供以往錄製的歌劇和芭蕾舞演出的現場視頻,《尼伯龍根指環》《福斯塔夫》《費加羅的婚禮》和《眾神的黃昏》等經典劇目都在其中。

《藍色多瑙河》驅走戰爭陰霾

歷史上,音樂鼓舞奧地利人走出危機的故事很多,關於《藍色多瑙河》的故事是最著名的一個。1866年,奧地利帝國在普奧戰爭中慘敗,首都維也納一片沉寂,民眾深陷在悲觀失落的情緒之中。為了擺脫這種氣氛,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接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委託,創作一首「象徵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圓舞曲。施特勞斯創作《藍色多瑙河》,受到奧地利詩人卡爾·貝克的詩句啟發:「你多愁善感,你年輕,美麗,溫順好心腸,猶如礦中的金子閃閃發光,真情就在那兒甦醒,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啼囀,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

這部作品在1867年首演時,維也納還處於普魯士的圍攻之下,因而反響平平。隨後,施特勞斯把原來的合唱曲改為管弦樂形式,命名為「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並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親自指揮演奏,獲得巨大成功,甚至連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都親臨奧地利使館表示讚賞。自此,各國紛紛印刷《藍色多瑙河》的曲譜,優雅和靈動的旋律迅速傳遍世界各地,真正產生了全球性的影響。

《藍色多瑙河》創作於國家危亡之際,寄寓了對故土的熱愛和對山河的讚美,曾令全體國民為之感動和振奮。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宣布獨立之際,在沒有國歌的情況下,人們就演奏了《藍色多瑙河》。二戰後,在奧地利國家足球隊的第一場比賽前也演奏了《藍色多瑙河》。今天,這首名曲儼然是奧地利的「第二國歌」,也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曲目之一,每年在午夜聆聽《藍色多瑙河》已經是奧地利人迎接新年的重要傳統了。

《音樂之聲》背後的真實故事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很多人都看過,並對《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等歌曲耳熟能詳。音樂是貫穿《音樂之聲》故事的主線,賦予了戰爭中的人們更多的力量和勇氣,讓人們在困難時期仍然能夠保持樂觀和團結,而通過音樂傳達出的關於「愛」的豐富內涵——父母子女之愛、戀人之間的愛、人民對祖國的愛,尤其令人動容。

電影《音樂之聲》改編自同名音樂劇,而後者則取材於奧地利歌唱家瑪麗亞·奧古斯塔·馮·特拉普於1949年出版的自傳《特拉普家庭合唱團的故事》。真正的特拉普一家原本是為了生計而歌唱的。1930年代大蕭條時,特拉普家族破產,不得不放棄貴族尊嚴,想方設法掙錢餬口。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他們拒絕了納粹的徵召令,舉家前往美國定居。

相關焦點

  • 奧地利音樂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從未上過學,他的童年主要由漫長、艱辛但非常成功的音樂會巡演構成,他的足跡遍及半個歐洲,在這個過程中他受到了許多音樂的薰陶。Weber),是奧地利女高音歌手,也是她丈夫的作品的管理人。莫扎特在珠海「音樂無國界」莫扎特、海地、施特勞斯……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奧地利這樣,擁有如此之多音樂家和作曲家的痕跡。奧地利既是他們生活、工作的地方,又是賦予他們創作靈感的源泉。
  • 品味音樂王國 | 悠揚奧地利(下)
    作為舉世公認的音樂王國,奧地利孕育了無數耳熟能詳的樂壇巨擘:「音樂神童」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
  • 多明戈、克勞迪婭·楊獲「2020年奧地利音樂劇院獎」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據外媒報導,「2020奧地利音樂劇院獎頒獎儀式」將於今年8月6日在薩爾茨堡W. A. Amadeus機場舉行。日前,在奧地利音樂劇院獎主席團公布獲獎信息中,華裔鋼琴家、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國際藝術總監克勞迪婭·楊榮獲「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特別獎項,這是首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音樂家獲得此項大獎。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榮獲終身成就獎。
  • 奧地利音樂院校錄取標準排名
    奧地利音樂院校錄取標準排名,多年來,通過整合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建立了「音樂教育、高端作品集指導、音樂留學與職業規劃、國際音樂活動交流」等多元化服務體系,致力於中國音樂人才的國際化進程,打造一站式國際音樂教育與留學平臺。
  • 【奧地利】「李斯特萊丁國際音樂節2019」成功舉行
    奧地利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音樂家們在交流音樂會上表演「李斯特萊丁國際音樂節2019」特邀中國北京科大附中國樂團來音樂節與奧地利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音樂家們進行演出交流。奧地利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音樂家們在交流音樂會上表演奧地利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音樂家科德利亞·卡納(Cordelia Karner)、尤利亞·凡納(Julian Vana)、伊利亞斯·賽斯拉克(Elias
  • 奧地利滑雪(3) 世界音樂之都 追尋音樂的腳步
    12尊雕像包括奧地利著名的音樂家、畫家、政治家。雕像圍繞著池塘邊的樹林中豎立。最具人氣的小金人,約翰·施特勞斯鍍金雕像,是維也納的標誌之一。我們一眼就看到了。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代表作《藍色多瑙河》世人皆知。
  • 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特別獎|克勞迪婭獲「2020年奧地利音樂劇院獎」
    「2020奧地利音樂劇院獎」公布獲獎信息,國際著名華裔鋼琴家、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國際藝術總監克勞迪婭·楊榮獲「國際文化交流貢獻」 特別獎項。時隔6年,克勞迪婭女士再獲殊榮,彰顯了奧地利古典音樂界對其國際藝術影響的高度認可。鑑於克勞迪婭·楊女士在向世界傳遞奧地利的古典音樂文化及在推進國際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奧地利音樂劇院獎」組委會特授予克勞迪婭·楊女士2020年「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獎」榮譽。
  • 多明戈、克勞迪婭·楊獲「2020奧地利音樂劇院獎」
    有「奧地利奧斯卡音樂獎」之稱的「2020奧地利音樂劇院獎」,近日公布獲獎信息,著名華裔鋼琴家、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國際藝術總監克勞迪婭·楊榮獲「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特別獎項。這是首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音樂家獲得此項大獎,同時獲獎的還有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他榮獲終身成就獎。
  • 奧地利,除了音樂,風景之美也是誘惑
    奧地利是個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奧地利自然風光優美,壯美的阿爾卑斯山脈,秀美的湖泊,大面積的森林與草場,構成了美麗奧地利綠色的主色調。吸引著世界旅遊愛好者紛至沓來。奧地利藝術氛圍濃厚,特別是在音樂藝術上,不僅是培養音樂家的搖籃,如舒伯特、莫扎特等世界級的音樂家就誕生於此,而且也是世界其他地區音樂家的追求,以能在奧地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唱上一曲為榮。奧地利的山因為其美麗,跟她的音樂一樣世界知名。
  • 奧地利薩爾斯堡童聲合唱團《音樂之聲》視聽音樂會帶你聆聽天籟
    這首歌把雪絨花擬人化,使它具有人類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曲調輕柔舒緩,讓人為之沉醉,這樣一首經典曲目便出自於同樣經典且家喻戶曉的音樂劇《音樂之聲》。1965年3月2日,一部最初以音樂劇形式上演於百老匯,改編自瑪利亞·馮·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被福克斯拍成電影《音樂之聲》,搬上了大屏幕。
  • 薩爾茨堡的音樂之聲 奧地利 · 文化
    半個世紀來,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孩子們可愛的《晚安,再見!》,影響了幾代人。《音樂之聲》上映後,當年票房就達到1.59億美元,更是一舉榮獲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音效五項大獎,寫下了好萊塢影壇歷史性的一頁。
  • 信仰,人生路上的力量源泉
    簡單來講,他是對某種人或者某些事的極度相信與尊重,是貫穿在人的世界觀之中的一種規範,包含著對未來美好理想的追求。殊不知,他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基礎。當年訪問過延安的美國人約翰柯林回憶說:我被共產黨人為目標奮鬥的精神所感動,人們可以在空氣中感覺到氣息。
  • 【一家之言】奧地利人配不上為他們的音樂家自豪
    【原創內容 版權所有 如需轉載 請註明出處】 文|蘇立華 在浩瀚的西方音樂樂庫中,能把悲哀寫得悲中帶甜美、把甜美寫得甜中回味著苦澀的,估計只有莫扎特這三位音樂家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奧地利,奧地利人都引以自豪地稱他們是奧地利偉大的音樂家,民族的自豪和國家的榮譽。但是,奧地利人有問過,這三位音樂家音樂中的那種充滿了自愛、自戀、自足、無奈的美與悲是怎麼產生的嗎?如果奧地利人能自己問問自己這個問題,那會很有意思。 奧地利是一個孕育藝術家的人間地獄裡的天堂。那裡有很美的自然環境、美食。
  • 奧地利薩爾斯堡童聲合唱團《音樂之聲》音樂會帶你聆聽天籟
    這首歌把雪絨花擬人化,使它具有人類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曲調輕柔舒緩,讓人為之沉醉,這樣一首經典曲目便出自於同樣經典且家喻戶曉的音樂劇《音樂之聲》。1965年3月2日,一部最初以音樂劇形式上演於百老匯,改編自瑪利亞·馮·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被福克斯拍成電影《音樂之聲》,搬上了大屏幕。
  • 用音樂傳遞鏗鏘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時刻,國家大劇院倡議,國際機構積極響應,奧地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俄羅斯紅旗歌舞團、西班牙馬德裡皇家歌劇院、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菲律賓文化中心和阿根廷科隆劇院等多家海外藝術機構通過不同方式聯合呈現這場音樂會。同時,央視網在Facebook和Youtube平臺通過中、英、法等多語種帳號同步播出。
  • 大時代的小人物,感動人心的力量源泉——《金剛川》觀後感
    讓人瞬間來了精神。 No.2 大時代的小人物,感動人心的力量源泉她是個小人物,但卻是這個大時代最感人的力量。一代又一代人,燃燒自己,只為給他人帶來光明。小人物的大思想,也讓我們如此尊敬。 大時代的小人物,是感動人心的力量最大的源泉,他真實,他看得見摸得著,他就在我們身邊,讓這種時代力量,來的更加猛烈。即使他們只是時代裡的一粒沙,落在我們頭上,也是一座大山,為我們遮風擋雨,不是嗎?
  • 唯一有著音樂之鄉美稱的國家——奧地利
    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歐洲著名的大都市。坐落在多瑙河畔,以「音樂之都」聞名遐邇,從美泉宮到金色大廳,從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到西班牙皇家騎術學校,到處都是一片往日奧匈帝國的繁盛景象。史蒂芬大教堂是天主教維也納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維也納老城區的心臟地帶,是維也納城市的標誌,也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教堂是現存世界第8高的教堂,這座哥德式大教堂的內部,存放著七十二個哈布斯堡王朝皇族成員的內臟。茜茜公主博物館、西班牙皇家騎術學校都位於維也納霍夫堡宮內,對茜茜公主歷史感興趣的可以入內參觀,博物館用很多光影技術帶你重溫茜茜從小公主到憂鬱皇后的一生。
  • 喜訊|克勞迪婭楊女士榮獲「2020年奧地利音樂劇院獎」
    7月8日從奧地利傳來喜訊,有奧地利奧斯卡音樂獎之稱的「2020奧地利音樂劇院獎」公布獲獎信息。奧地利音樂劇院獎主席團致克勞迪婭楊關於她獲獎的信件這是首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音樂家獲得此項大獎,克勞迪婭楊女士活躍於國際音樂舞臺,並致力於以音樂的形式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並於2014年獲得匈牙利總理歐爾班頒發的匈牙利政府最高文化勳章,以表彰她在李斯特音樂作品的詮釋和演繹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
  • 奧地利政府允許公開演出,薩爾茨堡音樂節能否如期舉行?
    作為歐洲三大古典音樂節之一,全世界水準最高、最負盛名的音樂節慶,今年百年誕辰的薩爾茨堡音樂節是否能如期舉辦一直備受關注。奧地利政府日前發布了一項新政策,允許從5月29日開始在室外和室內進行公開演出,觀眾可達100人,從7月1日起這一數字將增至250人,從8月1日起這一數字將增至1000人,這對於每年7月下旬開幕的薩爾茨堡音樂節來說是個好消息。
  • 【暑期獻演】奧地利薩爾斯堡童聲合唱團《音樂之聲》,風靡五十的經典之作!
    一部闔家觀賞即寓教於樂又傳遞真善美的機會一個初秋時分用愛和音樂獲取正能量的暖心邂逅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回味你曾學過的第一首英文歌,毋庸置疑,你一定能哼出許多《音樂之聲》中的經典歌曲,有些可能還是你學會的第一首英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