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八佰》作為中國電影後疫情時代第一槍,打的過於響亮,國產戰爭片這個曾經不起眼的電影類型,如今成為了如今電影觀眾眼中的香餑餑,觀眾對於國產戰爭片的期望水漲船高。
這不,在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的關口,以此為背景創作的《金剛川》,在預售階段就席捲超過15億的票房。鋪天蓋地的宣傳讓人很難不注意到這麼一部充滿實力派的電影:抗美援朝、張譯、吳京、鄧超……這麼多有意思的元素組在一起,讓我不禁心生興趣,下班後前往電影院,去感受鏡頭下的抗美援朝,是一個什麼樣的慘烈場景。
從去年開始,國產主旋律電影的主人公,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人物」。或許是《我和我的祖國》取得成功的光環效應,今年的《八佰》《我和我的家鄉》,包括《金剛川》都使用了小人物的故事,去表達導演的想說的話。
不同於曾經的主旋律電影中,多是政治人物和英雄故事的特點,這兩年的小人物故事,沒有了恢弘的口號和強烈的煽情,反而多出了一份真誠、質樸和潤物細無聲般的情感共鳴。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以及接受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的孩子,其實在看主旋律電影之前,基本上都明白這部電影,想告訴你的東西是什麼,再加上使用歷史書上詳細記載的大事件大人物,讓主旋律電影從故事內容到情感雙重失去了懸念。我想這也是主旋律電影,漸漸被商業電影反超的一部分原因(畢竟商業電影,至少故事內容是有懸念的)。
而小人物故事的出現,就像是一汪清泉,投入到無精打採的人群中,讓人瞬間來了精神。在主旋律電影的情感走向很難改變的前提下,小人物的故事在劇情內容上製造出了懸念,人們無法預估故事會怎麼走向我們想像的終點,而情感的跌宕起伏也變得難以預測。當觀眾有了好奇心時,配合優秀的拍攝能力和優秀的演技,主旋律電影終於迎來了春天。
大時代的小人物,不說是主旋律電影的終極答案,也至少是當前的版本答案。
今年十一檔的《我和我的家鄉》,是把「大時代的小人物」這一觀念,玩到極致的一次嘗試。它的前作《我和我的祖國》,姑且還能在一群小人物的身上,找到時代大人物的身影(比如鄧稼先、朱濤),而來到《家鄉》,連原型也變成了小人物。在脫貧攻堅的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純真質樸的生活和工作,讓無數觀眾產生了共鳴。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正是電影和觀眾取得了最大程度的平衡,才讓觀眾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開懷大笑,笑中帶淚,淚花中閃爍著對國家的認同。
最後一小句,不就是電影想做到的事情嗎?
故事《最後一課》裡,範偉飾演的支教老師,承包了本片最多的淚點。而他的原型,是「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同樣是只身前往山區,為大山深處的孩子的未來,堅持到最後一課。支月英那一句「只有堅守才能有希望」,依然餘音繞梁。她是個小人物,但卻是這個大時代最感人的力量。
《回鄉之路》中,鄧超飾演的商人喬樹林,滑稽的外在下有一顆赤子之心,前後的反轉賺夠了眼淚。而他的原型正是毛烏素沙漠的治沙人王有德。「讓沙漠變綠洲」一句簡單的話,讓幾代人付出了心血。生態恢復了,那些靠天吃飯的居民,開始有了新的收入來源。即使是小人物,除了偉大和致敬,也沒有別的詞可以形容。
《神筆馬亮》中,沈騰飾演的馬亮,放棄藝術進修機會下鄉扶貧,和感動中國的扶貧幹部張渠偉何其相似。「寧願雙目失明,也要助群眾脫離貧困「,這是張渠偉在心裡給自己立下的軍令狀。一代又一代人,燃燒自己,只為給他人帶來光明。小人物的大思想,也讓我們如此尊敬。
大時代的小人物,是感動人心的力量最大的源泉,他真實,他看得見摸得著,他就在我們身邊,讓這種時代力量,來的更加猛烈。即使他們只是時代裡的一粒沙,落在我們頭上,也是一座大山,為我們遮風擋雨,不是嗎?
不好意思,話題扯遠了,說回《金剛川》。一句話概括的話,這部電影講的就是抗美援朝背景下,幾個戰士圍繞一座橋發生的「摧毀—修復」的故事,故事線很簡單,真正殺人的,是戰爭的殘酷和任務的艱巨,以及志願軍戰士不屈的意志和強大的信念。
這正是多少年來,歷史教材告訴我們的,中國不對稱戰力戰勝美國的最重要原因。或許這也是家國情懷最集中的一個體現,「保家衛國」四個字,正是當年剛剛獲得和平的人們,又一次義無反顧衝向戰場,英勇作戰的力量源泉。
我曾經設想過,如果有一天,我面對「保家衛國」的一場戰爭,我會不會也奮不顧身地衝向戰場呢?我想我會的,因為哪怕是離我很遠的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這樣的自然災害,當時的我都有著第一時間衝往災區的想法,更何況更加嚴峻的「保家衛國」呢。
我很清楚,我是中國人,我熱愛這個生我養我的國家。國家對我來說,是我腳踩的這片土地,是同在這片土地的人民,和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化。或許朝代在變,甚至政府在變,但是土地、人民、文化卻從來不變,因為這才是一個國家的根。當我認同這三樣東西之後,我便生成了我的家國意識,於是「保家衛國」,永遠是一個神聖不值得恐懼的事情了。
感謝一場韓戰,打出了我們的自尊自信,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積極參軍,廣大適齡青年踴躍參軍參戰,大批志願醫療隊、鐵路工程隊、民工擔架隊和鐵路員工、汽車司機等奔赴朝鮮戰場,全國各地都上演著父母送兒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場面;
人們捐獻出節省的每一個銅板,拿出家中珍藏的物件,支援志願軍改善裝備,捐獻飛機大炮成為那個時代的閃光印記;
籤訂愛國公約的活動深入車間學校、田間地頭,「多打一粒糧食」、「多產一支棉紗」、「多造一個零件」成為人民群眾支援戰爭、奉獻國家的自覺行動。
全國各族人民展現出的嶄新精神風貌和熾熱愛國情懷,與舊時代的中國形成鮮明對照。中國不再是一盤散沙,軟弱可欺,而且擁有戮力同心、不勝不休的戰鬥意志。
如今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優越感,正是這大時代的小人物,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不是嗎?
文章首發:
微信公眾號「聽風樓閣」(tingfenggelou)
請關注我的頭條號,並且在微信公眾號中搜索「聽風樓閣」,或搜索「tingfenggelou」,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聽風樓閣 (ID:tingfenggelou),我會在這兩個平臺,一起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