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兒女》《上甘嶺》…為何這些經典戰爭題材作品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2021-02-07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報導 近日,影片《金剛川》在全國院線上映,講述了在戰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戰場上,一段鮮為人知的「過橋」故事。


  片中慘烈的戰爭場景和激烈的戰鬥情節令人難忘,高炮班的頑強抵抗、工兵連的建橋速度震撼人心。然而,電影呈現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熱血光影之外還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的地方:這座橋因何而守?戰士們為何而戰,因何而勝?捨生忘死的鋼鐵意志背後,是怎樣的信念與力量?


  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橋卻還立在那兒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一位老兵的回憶,拉開了整部影片的大幕。


  金剛川發源於朝韓交界處的金剛山附近,是漢江的兩條主要支流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最寬處可達60米。《金剛川》講述的故事發生在金城反擊戰前夜。金城反擊戰,又稱金城戰役,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金剛川,則是橫在增援部隊和後勤物資通往金城戰役主戰場路上的一條湍急河流。


  金剛川上的橋正處在志願軍前線部隊的生命線、運輸線上,成為敵我爭奪的焦點。據史料記載,這座橋的原型是巖裡橋,1953年5月,志願軍工兵10團派出3個連隊,分別在巖裡、新村、光麗山三個渡口擔負橋梁搶建和修復任務。其中,位於金剛川巖裡渡口的巖裡橋(後被命名為「英雄戰鬥橋」),曾連續遭遇敵機轟炸,又被志願軍工兵10團1營3連連續7次搶修成功,保障了通向前沿陣地軍用道路的暢通。


  影片中,為保證大部隊在凌晨5點前到達金城投入戰役,志願軍們排除萬難跨川過橋,敵軍則不斷從空中投彈轟炸,阻止過橋。電影《金剛川》從士兵、敵軍、高炮班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刻畫了這座橋在半天內連續3次遭美軍戰機轟炸,又經志願軍戰士捨命搶修的英勇歷程。


  張振智是志願軍工兵10團1營3連連長,也是影片中工兵連士兵原型之一。1953年金城反擊戰打響後,張振智奉命帶領3連,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並保證它暢通無阻。


  與片中的木橋、「人橋」不同,歷史上的巖裡橋是一座可以走卡車、走坦克的載重橋。當3連趕到巖裡時,發現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被炸得不見蹤影。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根據戰鬥要求,8天內在60米寬的江面上架起一座載重橋,任務萬分艱巨。


  敵人日夜不停地轟炸,炸得泥土焦黑,彈坑連著彈坑。工兵們給木排披著偽裝,通過水路運到建橋點。經過7天7夜的奮戰,橋提前一天架成。


  但是,次日下午4點左右,敵軍投彈,炮震山谷,7孔橋被炸掉了5孔。當參謀長問張振智6點40分能不能完成修橋任務時,他看了看手錶,時針指向5點。他點了點頭。


  在張振智的指揮下,戰士們馬不停蹄開始架橋。敵機在空中盤旋,炸彈在附近爆炸,平時十幾個人抬的材料,當時六個人抬起來就跑。全連上下憋著勁幹,最後提前一刻鐘完成了任務。


  據張振智回憶,「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多發,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橋卻還立在那兒。」


  為何而戰、因何而勝,影片主題值得深入挖掘


  抗美援朝戰爭中,敵我力量懸殊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在明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志願軍為何還要毅然出徵?為何還能把敵軍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


  第一個問題,事關「為何而戰」。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作出武裝幹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侵朝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裡的那句歌詞——「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志願軍空軍飛行員那啟明感同身受。「我的家鄉鳳城市藍旗鎮距離鴨綠江50多公裡,一旦朝鮮被吞併,敵人將直接威脅我的父老鄉親。」手中比劃著地理位置,那啟明回憶說。


  儘管那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但「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抗美援朝戰爭,不是軍隊對軍隊、士兵對士兵的「江湖決鬥」,更不是個體間的「快意恩仇」,而是一場保家衛國、反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正義之戰。


  正因為正義之戰,志願軍戰士們才會衝鋒向前、拼命護橋;正因為「我們吃雪,就是為了祖國人民不吃雪」的樸素信念,他們才會有愈戰愈勇的高昂士氣,創造出一個個戰爭奇蹟。「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力量源泉及其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偉大的抗美援朝鬥爭的正義性。」軍事科學院特聘首席專家何雷說。


  第二個問題,事關「因何而勝」。


  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美國佬有兩個長處,裝備好、有制空權,貌似強大、內裡空虛,鋼多氣不足,怕近戰、怕夜戰、怕死。」「共和國勳章」獲得者、92歲高齡的志願軍一級英雄李延年說,我們勝利靠的就是保家衛國的一口氣,一股不服輸、視死如歸的英雄氣。


  在戰士們捨生忘死的背後,是黨的堅強領導、人民的擁護支持、高明的戰略戰術。


  在空降兵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裡,陳列著兩張發黃的信紙。這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第15軍黨委寫給堅守上甘嶺前沿坑道黨支部的一封信——


  「10月14日敵人向我五聖山前沿陣地發動進攻以來……在二十餘晝夜的血戰中,全體同志發揮了高度的戰鬥性……特別是堅守坑道作戰的部隊,表現得更堅強更突出……」


  1952年10月,美軍向上甘嶺地區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金化攻勢」。駐守上甘嶺主峰陣地的45師134團3營8連先後打退敵人13次衝鋒,殲敵650人,連隊自身也遭受巨大傷亡。僅剩的15人轉入坑道後,與4連剩下的16人一起接替了全營陣地。


  15軍黨委得知坑道情況後,派134團2營教導員李安德帶著軍黨委給坑道各黨支部的一封信,以及軍警衛連79人和7連的17人借著夜色掩護潛入一號坑道。為實現軍黨委堅守坑道的作戰決心,他們將一號坑道裡的部隊全部編入8連,並成立坑道臨時黨支部,由8連連長李寶成統一指揮。


  在臨時黨支部的領導下,8連官兵在斷糧缺水的絕境中堅守坑道作戰14晝夜,最終將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


  「成立『坑道臨時黨支部』,使黨的領導、黨組織紮根在作戰第一線,駐守坑道部隊形成堅強戰鬥堡壘。」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李慶剛說。


  在這場事關整個朝鮮戰局走向的血戰中,共產黨員背炸藥包、當敢死隊、進尖刀班,用鮮血詮釋了誓言。


  孫佔元突擊時雙腿被敵人的炮彈炸斷。戰士們勸他撤離陣地,他說:「我是共產黨員,是指揮員,不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決不離開自己的崗位。」當敵軍湧上陣地時,他拉響了最後一顆手雷,與敵同歸於盡,年僅27歲。


  蔣誠在1952年6月入黨。4個月後,他和所在的12軍即投入上甘嶺戰役。在右腹部腸子被炸出體外的情況下,蔣誠以重機槍殲敵四百餘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並且奇蹟般地用機槍擊落敵機一架。


  《韓戰中的美國陸軍》一書總結道,「不管這支(中國)軍隊如何慘敗,損失如何嚴重,或者近期根本看不見勝利的前景,他們總能從暫時的失敗中恢復過來」,「只要他們的黨組織還保持完好,他們就有抵禦能力,避免在肉體和精神上陷入崩潰」。


  抗美援朝戰爭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這些都是抗美援朝題材影片可以挖掘的深沉主題。


  戰爭題材熱度不減,觀眾期待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


  四句歌詞,描繪了一幅恢弘的戰爭場面。這首《英雄讚歌》出自1964年上映的電影《英雄兒女》。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在《英雄兒女》中,士兵王成在戰地上喊出這句話後壯烈犧牲的畫面,感動了幾代人,也刻印在無數人心中。不僅是《英雄兒女》,老一輩藝術工作者用心、用情、用智慧,創作了《上甘嶺》《奇襲白虎團》等一批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讓我們能透過光影,回望那段激情燃燒、保家衛國的壯麗歲月。


  製作手段也許並不先進,表現手法也有瑕疵,為何時至今日,那些經典戰爭題材作品仍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這些好的抗美援朝題材作品有共通點,那就是紮根歷史,源於生活,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家國情懷、正義之戰等精神內核。」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央民族大學講師蘇米爾認為,電影技術先進、畫面精美、創作模式豐富固然好,但紮實的調研基礎、充分的背景掌握和立得住的基本史實邏輯同樣重要,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


  好的戰爭題材作品不會過時,還會在新技術加持下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60多年前,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嶺》上映,成為我國第一部抗美援朝故事片。影片主題歌《我的祖國》也被傳唱至今。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國電影資料館完成了該片4K精緻修復,使其再現熒幕。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張小光介紹稱,已完成4K修復的電影《上甘嶺》是目前觀眾能看到的最清晰的版本。


  近年來,戰爭題材影片熱度持續升溫,不少作品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


  「好的戰爭題材作品一定會有一個主題,最終的目標不僅僅是戰勝敵人那麼簡單。」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好的戰爭片不僅讓你覺得過癮、有戰勝敵人的成就感,更應喚起對和平的守護、對人的尊重。


  「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非正義就是為滿足個人或者一個集團的利益而不顧及別人的生命權利,而正義戰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我們在保護最多的生命不受到傷害。」尹鴻說。


  一場戰爭、一次戰役,往往很難在一部影片中得到全景式的展現,因此視角選取很重要。尹鴻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的戰爭題材電影工業化製作水準有很大的提高,傾向於選擇微小視角、塑造普通人物身上英雄氣概的戰爭片也越來越多。「戰爭題材作品對故事性的要求比較高,觀眾希望在情節展開和細節塑造的過程中看到人物、走進人物,這樣的好作品需要時間打磨,精益求精的道路同樣適用於戰爭片的創作。」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實現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是評判戰爭題材影片創作的重要標準。「在革命戰爭年代,正是黨強大的號召力與凝聚力集結起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這既是歷史史實,也是託舉起中國戰爭片核心思想的支柱。」蘇米爾告訴記者,要表現好這一點,就要處理好政治性與藝術性、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宏大敘事與歷史探微三對關係。


  「最近我在貴州調研採風,詳細了解了在黎平會議時,當地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和當年長徵紅軍的魚水深情。」蘇米爾說,革命戰爭類型電影蘊含的紅色革命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精神力量,「在那段不遠的歷史中,還有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源有待發掘,這些都是我們日後創作的源泉。」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客戶端新版上線

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三八線》等抗美援朝題材經典影視劇開播
    70年前的這場戰爭被稱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它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近日,《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三八線》等一批抗美援朝題材經典影視劇作品將集中亮相上海螢屏,帶觀眾重溫「向我開炮」、「一條大河波浪寬」這些響亮臺詞、歌詞,背後的真摯的愛國情與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
  • 戰爭電影的精神內核
    《英雄兒女》中塑造的英雄人物王成,成為熒幕上穿越時空的經典形象。一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成為國人的集體記憶。   抗美援朝戰爭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這些都是抗美援朝題材影片可以挖掘的深沉主題。   戰爭題材熱度不減,觀眾期待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
  • 觀察| 戰爭電影的精神內核
    (中國電影資料館供圖)  《英雄兒女》中塑造的英雄人物王成,成為熒幕上穿越時空的經典形象。一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成為國人的集體記憶。  抗美援朝戰爭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這些都是抗美援朝題材影片可以挖掘的深沉主題。  戰爭題材熱度不減,觀眾期待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
  • 一批抗美援朝戰爭題材文藝作品湧現:重現、致敬、緬懷,為了「最...
    正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近期,一批優秀抗美援朝戰爭題材文藝作品次第湧現,致敬「最可愛的人」。  前不久,由大麥聯合出品的原創話劇《上甘嶺》開啟全國巡演。話劇《上甘嶺》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及老兵口述改編,創造性地將爆破戲搬上話劇舞臺,營造真實的戰爭場面,給觀眾身臨其境的視聽震撼。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表演藝術家濮存昕評價:「話劇《上甘嶺》讓我們看到了別樣的、久違的作品。戰爭題材在舞臺上太難表現,但是我們太應該表現了。」
  • 《金剛川》熱血上映,《上甘嶺》《英雄兒女》等10部抗美援朝電影...
    為了身後的祖國,為了長眠的英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型戰爭題材電影《金剛川》將於2020年10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等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
  • 父輩旗幟:戰爭、歷史和英雄
    和早期《上甘嶺》《英雄兒女》高揚「戰旗美如畫」的英雄讚歌不同,也不同於《我的戰爭》凸現「戰地生死情」的局部回望,這一輪的創製熱潮,我們更多聽到了「黎明靜悄悄」的戰場號角。觀《金剛川》可見微知著,當下,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製作和國際主流趨勢高度接軌:以小搏大。一是小視角再現大敘事。首次出現的後方視角,真實還原了戰爭全景;二是小人物表現大主題。
  • 父輩旗幟:戰爭、歷史和英雄
    和早期《上甘嶺》《英雄兒女》高揚「戰旗美如畫」的英雄讚歌不同,也不同於《我的戰爭》凸現「戰地生死情」的局部回望,這一輪的創製熱潮,我們更多聽到了「黎明靜悄悄」的戰場號角。觀《金剛川》可見微知著,當下,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製作和國際主流趨勢高度接軌:以小搏大。一是小視角再現大敘事。首次出現的後方視角,真實還原了戰爭全景;二是小人物表現大主題。
  • 《金剛川》上映,《上甘嶺》《英雄兒女》等10部老電影值得重溫
    為了身後的祖國,為了長眠的英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型戰爭題材電影《金剛川》將於2020年10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等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
  • 這些抗美援朝經典作品,都安排上了!
    這些抗美援朝經典作品,都安排上了!、紀錄片,包括《奇襲》《英雄兒女》《鐵血大動脈》《冰血長津湖》《上甘嶺》《較量》等。10月20日 星期二《英雄兒女》
  • 記錄輝煌戰史 禮讚熱血英雄——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創作素描
    這些作品,極大地鼓舞和激勵著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進步,滋養和培育著整個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如果以時間為歷史軸線進行區分的話,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電影是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主要形式。進入新時期以後,隨著電視劇這一新的藝術形式的勃興,電視劇便成了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藝術形式。
  • 話劇首秀,黃宏把《上甘嶺》做成了舞臺戰爭大片
    阿雲嘎藝綻評分:8.5分(滿分10分)評分理由:作為一部紅色主旋律題材作品,話劇《上甘嶺》沒有複製經典電影,也沒有簡單的歌頌或說教,而是將對歷史與英雄的尊重和對當代審美相結合。劇中的每一處情節,都來源於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每一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保家衛國的普通戰士。他們演活了為堅守上甘嶺獻出年輕生命的英雄魂,也讓主旋律題材話劇有了耳目一新的面貌。
  • 今天,我們來聊聊《上甘嶺》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70年來,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一直長盛不衰,成為中國軍事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95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推出的表現上甘嶺戰役的故事片《上甘嶺》。
  • 《英雄兒女》:銀幕內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當我們談及這段歷史,便自然會想起曾經風靡全國、家喻戶曉的電影作品《英雄兒女》。無論是主人公王成的英雄形象,還是那一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經典臺詞,抑或是在當時廣為傳唱的電影插曲《英雄讚歌》,都為一代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時代記憶,讓那份熾熱的革命精神與愛國情懷伴隨影像流傳至今。在當下重新述說這部電影幕後的故事,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影片散發的不朽藝術魅力。
  • 《英雄兒女》:銀幕內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當我們談及這段歷史,便自然會想起曾經風靡全國、家喻戶曉的電影作品《英雄兒女》。無論是主人公王成的英雄形象,還是那一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經典臺詞,抑或是在當時廣為傳唱的電影插曲《英雄讚歌》,都為一代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時代記憶,讓那份熾熱的革命精神與愛國情懷伴隨影像流傳至今。在當下重新述說這部電影幕後的故事,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影片散發的不朽藝術魅力。
  •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紀錄片《英雄兒女》、電影《金剛川》觀後
    這兩部同為抗美援朝題材的作品,異曲同工,那無畏死亡的戰士的精神,支撐起了全片敘事的脊梁。打光了也不能讓敵人跑掉,血管凍黑了就把腿鋸掉,一個兒子犧牲了就把另一個兒子送上戰場,還有那永遠都炸不斷的人橋……是中國人的血性,是民族的力量,構築起了我們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
  • 記憶| 70年前的熱血英雄,依然活在這些故事裡!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反映抗美援朝戰爭,謳歌中國人民志願軍,成為國產戰爭故事片的一個重要題材,湧現出《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打擊侵略者》等一大批優秀影片,充分展現了志願軍與侵略者浴血奮戰
  • 重看抗美援朝老電影《英雄兒女》,最經典的英雄形象-王成
    建國後,我們拍攝了一大批高質量的戰爭電影,例如《戰上海》、《董存瑞》、《地道戰》、《地雷戰》、《上甘嶺》、《英雄兒女》、《三八線上》、《南徵北戰》等等,每一部都是經典,其中,對於抗美援朝戰爭刻畫影片為數不少,個人認為最為精彩的要屬《英雄兒女》,因為它塑造了一個最經典的英雄形象——王成
  • 紀錄片《英雄兒女》:用紀實的力量詮釋熱血忠誠
    紀錄片《英雄兒女》用藝術的手段帶領觀眾穿越70載歲月,閃回到那片承載英雄兒女熱血忠誠的異國戰場。一段段可歌可泣保家衛國的英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可感可觸的英雄兒女,一幕幕萬眾一心熱血忠誠的壯志豪情,閃耀屏幕,直抵人心。
  • 紀錄片《英雄兒女》:用紀實的力量詮釋熱血忠誠
    」的經典旋律唱起,紀錄片《英雄兒女》用藝術的手段帶領觀眾穿越70載歲月,閃回到那片承載英雄兒女熱血忠誠的異國戰場。一段段可歌可泣保家衛國的英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可感可觸的英雄兒女,一幕幕萬眾一心熱血忠誠的壯志豪情,閃耀屏幕,直抵人心。
  • 英雄兒女「藝」豪情
    《金剛川》力求以最真實的質感,通過普通士兵們的微觀視角,帶著觀眾一道親身感受戰爭的殘酷,以及這些平凡個體們,於絕境中留下的種種「非凡創舉」。  電影《金剛川》由管虎、郭帆、路陽共同執導,以別具匠心的視角,呈現出一場戰役的不同剖面,堪稱一次電影工業的全新嘗試。影片聚焦宏大戰爭下的小人物,以小見大地讓觀眾在歷史親歷中感受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