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小說、鄧麗君的小城故事、騰訊的王者榮耀,在不同的年代,幾乎都是家長的眼中釘:要沒有東西玩物喪志,我家孩子能考不上北大?
專讀金庸的媒體人六神磊磊說:在我樓上的三班,幾個哥們因為讀你的書被發現了,女班主任讓他們寫檢討,誓死和你一刀兩斷,然後還得用刀割破手指頭,按血手印。
很長一段時間,金庸的小說是需要悄悄讀的。
01
一個朋友告訴我,她第一次讀金庸是在小學四年級,去表哥家玩看到一套油印的小冊子叫《射鵰英雄傳》,感覺很酷就拿了回來。
那是她一生中最早見過的白皮書,但一套盜版書上面卻找不到作者的名字。以至於後來她看到金庸的照片都覺得與自己想像有所出入:俠之大者,原來長這樣?
不過,這不影響她通過這套白皮書了解外面的世界。郭靖帶她見識幾千公裡外遼闊的草原和浩瀚的星空;
桃花島溺水浟浟卻生出黃蓉這種精怪的丫頭讓她困擾;
大理段王爺手下四名猛將的名字都這麼有詩意——漁樵耕讀,長大後一定要在三月去大理看看。
歐陽鋒、楊康……就連壞人都刻畫得形象立體,原來真正的壞人不會把這兩個字寫在腦門上,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江湖也從來不是一灘死水,是鮮活的生命與複雜的感情串聯而來。
江湖,那都是跑出來的。
對於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來說,要是遇到一個能帶她閱盡世間繁華的男人,註定無法自拔。帶你走遍天涯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帶你環球旅行,有的把世界寫進書裡送你。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如果僅僅看一本書,怎麼能稱得上是資深迷妹?
那段時間,她是上課讀、下課也讀,晚上被窩裡打著電筒,早上邊讀邊走撞上了不少行人。很快就被老師請了家長,免不了一頓責罵。
想不被發現怎麼辦?那就上課看啊,把整本書拆了,一頁一頁夾在課本裡。上課四十分鐘不帶眨眼的,老師以為自己的責罵起了作用還洋洋得意,不過拿到考試成績時大人們卻傻了眼。
很多年後,她當然沒有如父母所願考上名校。不過,至少她成為了一個有趣的人。
昨晚,金庸先生逝世時,她在朋友圈寫道: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02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只有某一個你習以為常的東西從你生命裡消失,你才會發現他對你如此重要。
和金庸的武俠精神一樣,如果沒有昨天,你不會發現它早已貫穿華人世界半個世紀。
公號蘿嚴肅就在《要是沒有金庸的故事,華語娛樂圈可能要損失一半精彩》中列舉了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
最早的一部影視劇在黑白時代就有了。
謝霆鋒他老爸謝賢,也是出了名的帥,在1960年演的楊過給很多奶奶輩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遺憾的是,當時這部劇僅有4集。
60-80年代,香港大戶電影公司邵氏,就從金庸在報紙上連載的武俠故事嗅到了商機。共計拍了23部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
張國榮還在1983年版《神鵰俠侶》改編的《楊過與小龍女》中飾演了楊過。怎麼看都很帥。
90年代,王晶改編的電影《倚天屠龍記》,張敏飾演的趙敏在白馬上一回眸的傾國傾城,成了多少少年心中的女神?
周星馳在《鹿鼎記》中飾演的韋小寶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表達形式。
文藝到讓人看不懂的《東邪西毒》與看到海報就能笑出來的《東成西就》,也是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它們,成了香港電影史上經典套拍的案例。
83年版的《射鵰英雄傳》——一部經典到影響父母和自己兩代人的電視劇,以至於很多人長期養成了一種思維模式——看到和翁美玲一樣有兔牙的女生,一定古靈精怪。
95年版本的《神鵰俠侶》更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李若彤就是仙女本人了,原來古天樂也白過?
《難念的經》是很多人去KTV必點的一首鍛鍊肺活量的歌曲,不過很少有人能完整地唱下來。之所以樂此不疲地去唱,很大程度因為它是97年《天龍八部》的主題曲。
聽到這首歌,習慣性地以為心中的大英雄喬峰就要出場了。
03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因為它在我們最需要形成三觀的時候,突然出現並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視角。
那個曾經被上幾代父母詬病的武俠小說,在現在也有了新的解讀。比如,有人認為《射鵰英雄傳》就是一部教育真經。
不過,金庸最主要的身份其實並不是一個武俠小說家。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孫驍驥在朋友圈中說過:金庸先生首先是一位政論家,其次是企業家,再次是社會活動家,然後是研究唐代史的學者,最後才是人們熟悉的武俠小說家。
復旦中文系教授嚴峰,也在微博上用另一種說辭佐證了這一觀點:
俠之大者,當先有一顆為民請命的心,再培養文化見地,跑過江湖、見過冷暖,方知可為可不為。否則,真當他的武俠小說是坐在房間日更一萬字出來的?
金庸的不少武俠小說,都是在創辦明報時完成。那時,他需要一邊寫社論,一邊寫武俠小說。所以,你能在不少武俠小說中看到社會的影子。比如,政治寓言小說《笑傲江湖》以及社會問題小說《鹿鼎記》。
以至於有人放話出來:要消滅五個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而排名第一的是香港播音員林彬,活活被汽油燒死了。林彬死後,金庸連發了兩篇社評,一篇是《燒不滅的聲音》,一篇是《敬悼林彬先生》。
就這樣,靠社論和小說,憑金庸一己之力讓《明報》成了香港的大報。《明報》的同事講過金庸的一個故事。金庸說:「明報」二字就值3000塊,所以明報人理應比同行低3000塊工資。
然而,當年很多人依舊以進入明報為榮。
金庸對於社會的影響還不僅於此。不過,他最大的影響便是讓很多人有了一個武俠夢,影響了半個世紀華人的價值觀。
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老先生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小寶就此別過,阿珂送過大俠…
陳小春和應採兒這對CP一番追悼詞似乎提醒了大家:金庸之後再無江湖,大家就此別過!
別人的朋友圈裡現在啥最熱?
他們正在討論什麼有趣有料的話題?
明星大佬朋友圈長啥樣?
他們正在看什麼想什麼?
來刷屏——漲見識、獲談資
往期精彩
李詠:我是有情懷的人,雖然不大
朋友圈如此喧譁,讓沉默的人顯得有點傻昨天,我把朋友圈轉發錦鯉的人都拉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