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有種海鳥,長得漂亮,名叫「仙女鷗」。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它和大熊貓一樣屬於「易危」級別。
「仙女鷗」一般不在靠近人類的地方築巢。可最近幾年,在澳大利亞曼杜拉市附近,人們欣喜地發現了「仙女鷗」的蹤跡。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曼杜拉的愛鳥人士專門為「仙女鷗」開闢出一塊保護區。
漸漸地,「仙女鷗」開始在那裡下蛋、育雛。直到去年年底,這些珍稀鳥類突然被「開膛破肚」。市民和學者輪番蹲守,發現兇手竟是一隻白色流浪貓。幾周時間裡,無論人類如何驅趕,這隻喵星人都會重返「作案現場」。意識到棲息地不再安全的「仙女鷗」群消失了,保護區以失敗告終。
近日,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的生物學家克萊爾·格倫威爾在《動物》雜誌上發表論文,記錄了一個鳥類保護區計劃覆滅的全過程。
想盡辦法討好的「仙女鷗」回來了
格倫威爾撰寫論文的初衷,是為了記錄「仙女鷗」在保護區內的生活。
澳大利亞境內的「仙女鷗」通常在海岸線、潟湖附近築巢。人類對海岸線的開發,導致其棲息地喪失,加上狐狸、野貓等動物的捕食,「仙女鷗」的數量在過去幾十年裡大幅下降。2011年,「仙女鷗」被澳大利亞政府列為易受侵害的物種。
從2016年開始,熱心市民發現,陸續有「仙女鷗」在曼杜拉市一處碼頭築巢。這處建設於2001年的碼頭附近,餌料豐富,有很多沙丁魚,可能是「仙女鷗」群的老家之一。
對於「仙女鷗」重現,曼杜拉市政府倍感驕傲。2017年,市政府在碼頭劃分出一塊區域,專供「仙女鷗」築巢棲息。愛鳥人士在保護區周圍圍上了1.2米高的圍欄,蓋上了隔音遮光的紗布,又給保護區的地面撒上一些貝殼——這些都是「仙女鷗」喜愛的裝修風格。
2018年9月,曼杜拉市政府網站上發出一條消息:「仙女鷗」回來了。文章提醒曼杜拉市民:如果在保護區附近遛狗,確保牽好狗繩;任何出現在保護區的寵物貓都必須關在籠子裡。
格倫威爾從10月3日開始記錄。她和同事拿著望遠鏡在遠處眺望,生怕驚擾到鳥兒。到11月中旬,保護區內的鳥巢數量達到巔峰——總共築巢111處。
不過,這些「仙女鷗」不知道,一隻貓已經悄悄地盯上了它們。
那傢伙是白色的
第一聲慘叫在2018年11月18日晚上傳來。
當晚7時到8時,附近居民趕跑了一隻白貓。監控的電池出了點問題,正好沒有拍到作案瞬間。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周圍設下貓陷阱。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格倫威爾和同事不斷地看到支離破碎的雛鳥屍體。而一些雛鳥連屍體都沒有留下。
讓格倫威爾印象最深的,是一隻8天大的雛鳥。「我是一天天看著它長大的,」格倫威爾說,「它的父母在尋找它,這對父母不肯離開巢穴,它們在等它們的幼鳥回家。」
與此同時,又傳來了保護區附近的居民目擊證詞——大家都看見一隻貓在保護區周圍徘徊,那傢伙是白色的。又過了幾天,監控攝像頭也拍到了這隻白貓。一名附近的住戶甚至從陽臺上拍到了照片,這隻白貓出現在保護區裡,嘴裡嚼著什麼。
聽說了這些驚悚細節,5名熱心市民和格倫威爾決定輪流蹲守,一定要趕跑這隻貓咪。
12月1日晚7時,這隻白貓出現了,被眾人趕走;到了半夜,它又來了,又被眾人趕走;當晚第三次看到這隻白貓時,格倫威爾眼看著它正準備朝獵物發起攻擊。眾人追趕著這隻白貓跑了幾百米。它最終消失在路邊的灌木叢。
所有雛鳥都死了
格倫威爾等人持續守夜,曼杜拉市政府僱來保安,看守「仙女鷗」保護區。大家好幾天都沒有看到這隻白貓,以為危險過去了。然而,這隻白貓的存在,已經給鳥群帶來了陰影。
僅數周時間,它直接或間接造成6隻成鳥和40隻雛鳥死亡。
當「仙女鷗」絕望地認為保護區不再安全,它們就放棄了這個築巢地,被一同放棄的還有那些嗷嗷待哺的雛鳥。成鳥不再照顧雛鳥,也不再結隊驅趕可能殺死雛鳥的猛禽(烏鴉就可能吃掉雛鳥)。這個築巢地徹底崩潰。到了12月中旬,111個鳥巢全部被遺棄,所有成鳥都放棄離開,而所有雛鳥全部死亡。
辛苦了好幾年,結果因為一隻貓,努力全部白費。格倫威爾等人很生氣、很痛心。曼杜拉市為此頒布一道「限貓令」:每戶居民都不得養貓超過2隻,自然保護區附近不得出現任何寵物貓,違者可被處以200澳元的罰款。
2018年12月12日,給曼杜拉「仙女鷗」保護區帶來災難的這隻白貓終於被抓住了。曼杜拉市政府對它執行安樂死。它沒有被植入識別晶片,也沒有項圈,是一隻流浪貓。不過,它曾被絕育,證明它和人類有過接觸。
一些動物保護組織近年來提倡對流浪貓實行「捕捉-絕育-放回」(TNR)的策略。他們認為,這是減少流浪貓數量一種相對人道的方式。不過,在愛鳥人士看來,「TNR」不僅燒錢,還沒什麼用。絕育後的流浪貓,仍然會殺死野生動物。
至少在曼杜拉,無論對貓、對人、對鳥,這都不是一個幸福快樂的結局。
它帶回來的15隻死鳥
成了人類對滅絕物種的全部知識來源
對貓感到頭疼的,不只是曼杜拉市政府。在澳大利亞,貓可能是最可怕的入侵物種之一。自2015年開始,澳大利亞政府就下了「殺貓令」,計劃到2020年,殺掉全國200萬隻流浪貓。為此,他們設下貓陷阱、鼓勵射殺、空投有毒香腸。利用貓愛舔毛的特性,有人還發明了一種帶毒噴霧——紅外線探頭發現流浪貓靠近,就會自動噴出毒霧。流浪貓舔毛時,也舔走了有毒物質,最後被毒死。
今年7月,科學家基於貓的數量以及貓糞便和胃裡的動物殘骸,估算出了貓對澳大利亞野生動物的影響。每一天,澳大利亞的貓殺死大約:130萬隻鳥類;180萬隻爬行動物;310萬隻哺乳動物。
在全球範圍內,貓至少與63種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動物滅絕有關,另外威脅到420多種動物生存。
紐西蘭史蒂芬島異鷯是另一個著名案例。1892年,人們在史蒂芬島上建造了一座燈塔。燈塔看守大衛·萊爾是個博物學、鳥類愛好者,搬進燈塔居住時,帶上了一隻懷孕的寵物貓「提波斯」。
登島後不久,「提波斯」經常會從野外帶回來一些戰利品。其中,萊爾發現了一種從來沒見過的鳥類。按照他的描述,這種鳥是夜行動物,像老鼠一樣在巖石周圍奔跑,不會飛,但跑得很快,人類無法靠近。不過,它們逃跑的速度不夠快,還是被「提波斯」逮到了。
不久,懷孕的「提波斯」又生下了一窩小貓。史蒂芬島異鷯的滅頂之災到來了。到1894年,再也沒有人看到過活的史蒂芬島異鷯。萊爾從「提波斯」帶回的死鳥屍體中,挑選了相對完整的15隻做成標本,寄給鳥類學家。
這15個標本,成了人類對史蒂芬島異鷯全部的知識來源。
記者金弘彬綜合報導
仙女鷗fairytern
曼杜拉市Mandurah
徹夜蹲守overnightstakeout
雛鳥chick
流浪貓feralcat
絕育neutered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