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右)和弭豔旭(左)
編者按:
3月1日,因住院患者人數明顯下降,河北援鄂第三、四批醫療隊負責護理的武昌方艙醫院B艙區正式關閉,在此治療的154名患者已於2月29日轉至其他兩個艙區。根據安排,原來負責B艙區的隊員進行短暫休整後,將進入其他艙區繼續參與護理工作。這裡面,就包括河北唐山灤州市人民醫院的呼吸科護士長王碩、神經內一科護士長弭豔旭。這一對姐妹護士長自2月7日進入武昌方艙醫院工作以來,無微不至地護理患者,將唐山人的愛傳遞給他們。同時,兩人在方艙醫院都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80後王碩:身為唐山女兒,必為武漢盡力
2020年2月4日凌晨1點,河北唐山灤州市人民醫院呼吸科護士長王碩,做出了馳援武漢一線的決定。
2月7日,王碩所在的河北援鄂醫療隊正式進入武昌方艙醫院,參加了這場與新冠肺炎疫情爭奪生命的戰爭。
3月1日,武昌方艙醫院因患者住院人數明顯減少而關閉了B艙區域,王碩所在的醫療小組在進行短暫的休整後,將服從組織安排調整護理區域。
隨著礄口武體「休艙」、王碩所在醫院關閉B區,這場爭奪生命的戰役吹響了階段性勝利的第一聲號角。
來到武漢的近一個月,從最初的忐忑緊張到如今的感恩坦然,王碩度過了一段一生難忘的時光,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溫暖與「財富」。
「我深知肩上重任,這便是我應該做的」
時間軸倒退回2月4日的子夜。
睡夢中的王碩突然被院長的電話驚醒,「王碩,你們科報一個人去武漢,儘快答覆我,3點報局裡,6點就出發!」
院長的話音剛落,王碩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當《中國青年》記者問及原因時,她說:「沒想什麼原因,就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思考了幾秒後,她又補充道:「可能是因為,我們科的護士,有的孩子多有牽掛,有的年齡還小,經驗不足。當時一線的情況大家都不了解,只知道很危險,那就應該是我去,我的孩子也大些了,不要緊。」
聽她說得理所當然,可這看似輕輕鬆鬆的決定背後,卻是王碩丈夫一夜的淚水和老母親絮絮不止的牽掛。
身為唐山人、灤州市人民醫院呼吸科的護士長,面對前線告急的現狀和國家的呼喚,王碩覺得自己沒有後退的理由。
其實在決定上前線的前一天,她便認真寫下了入黨申請書,既向組織表決心,更希望在關鍵時刻,讓黨的精神給自己指引。她一字一句地寫道: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各級黨組織與廣大黨員衝在前線、迎難而上,堅決做到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我渴望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絕不是為了憑藉執政黨的地位謀私利,我深深地懂得了共產黨員的身份意味著拼搏、奮鬥,甚至是犧牲……我深知肩上重任,所以更迫切地想要向黨組織靠攏。」
王碩的入黨申請書
向醫院領導遞交了申請書,接過丈夫含淚整理的行囊,為了不讓母親看到她的眼淚與不舍,凌晨6點,王碩連一碗母親親手做的手擀麵都沒敢吃,便隨河北援鄂醫療隊踏上了逆行的徵途。
愛人者,人恆愛之
初到武漢的忐忑,迅速被忙碌而充實的工作驅散了。
作為首批參與方艙護理工作的護士,她們沒有可借鑑的經驗、沒有可依循執行的標準流程,所有的秩序與規範都需要從零建立。
悶熱的防護服、緊勒起霧的護目鏡、初來乍到的緊張無措,都讓王碩忐忑,怕不能完成任務,怕照顧不好病人,怕拖了醫療隊的後腿,怕讓自己和唐山鄉親們失望。
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方艙並不是低沉、沮喪的病房,在這裡的每一刻,王碩和同事都覺得自己被尊重、被愛護,收穫了遠超期望的力量。
有一位發燒需臥床靜養的病人,像其他隔離收治的病人一樣孤身入院,身邊沒有家人照顧,王碩看到就自然而然幫他打了熱水回來。這件在她看來極微小普通的分內事,卻讓這位病人慌忙艱難地撐起身子,用雙手接過杯子,對王碩說:「謝謝護士,麻煩你了!」
這一瞬間,王碩放下了所有的緊張,為這一聲感謝所動容。
王碩(右)帶領患者做呼吸操
「我做的與往常一樣的工作,但在這裡,所有的付出都不是『應該做的』,病人都懷抱著感恩之心與我們交流。這是方艙最讓我驚喜與感動的地方。」
小到拿體溫計、取藥送藥,在這裡與病人接觸的每一個細節,都讓王碩感到不可思議。
「很多病人會跟我講家裡的事情、對將來的打算,我也喜歡與他們聊一聊家長裡短。有很多病人甚至加了我的微信,在我不當班的時候給我發微信聊天。在這裡,我覺得自己首先是一名護士,其次更多時候,是他們的姐妹、家人、朋友。方艙內,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很純粹,醫患關係也前所未有地和諧。」
發放書籍時,會有年輕的小夥子主動跑來,一把接過王碩手裡的書說:「護士姐姐是來治病救人的,不是來乾重活的。書太沉了,我來發,你去忙別的!」
病區的手紙用空了,病人來詢問時,王碩歉意地說馬上聯繫保障人員,但病人們反過來安慰道;「不著急!沒事兒!你們忙完再問吧,別累著,謝謝你!」
發放牛奶時,有病人會說:「我還有一瓶沒喝,這次的牛奶,您送給有需要的人吧,辛苦您了。」
向《中國青年》記者講述這些日常時,王碩溫柔地說:「在方艙,醫患就像是一家人在相處,他們把愛與尊重融進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讓我覺得假如照顧不好他們,我都對不起武漢人民的熱情與善良。」
王碩捨棄了家庭的牽掛,甚至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來到武漢,而武漢人民把自己的熱情與善良回饋給了王碩,讓她發出了「為人善者得大愛」的感嘆。
王碩(前排左二)與同事、患者在國旗下合影
援鄂,將是一生的溫暖與財富
來到武漢一個月以來,王碩所在的醫療小組治癒了一批批的康復患者,這其中每一次的分別,都是讓她感到欣慰與振奮的,但這次卻不同。B區封區,工作區域的重新劃分,也意味著王碩要與原來護理的病人分開。病人們圍著他們訴說著不舍,甚至有人說,「你們去哪兒,我們就裹著被子跟到哪兒。」這些有點孩子氣的話,讓王碩落淚了。
沒能親手把他們送出院,可能是河北援鄂醫療小組武漢之行的唯一遺憾。
為此,王碩與團隊的小夥伴花費了兩天的時間,排了一支手舞送給大家,希望藉此表達這一個月累積的深厚情感,並對他們的支持與理解表達深深的感謝。
王碩所在的醫療小組在分別前為大家表演手舞道別。
看著病人陸續出院、各醫院不斷傳來好消息,王碩的心裡有一種踏實的喜悅。
44年前的7月28日,唐山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地震,這座百年工業城市瞬間成為一片廢墟,頃刻間,屍橫遍野,滿目瘡痍。其時,黨中央一聲令下,十萬解放軍官兵日夜兼程開赴唐山搶險救災,來自24個省市和部隊的近300支醫療隊,兩萬多名醫務工作者趕到唐山,從斷壁殘垣中,從瓦礫碎片下,從一層又一層倒塌物裡,將唐山人民解救了出來。這其中,就有王碩的長輩們。
1982年出生的王碩雖沒有經歷這場災難,但一出生,她便在家人的諄諄教誨下成長。「唐山人民是懷抱著深切的感恩之心生活的,我們得到了那麼多的幫助,這些愛都是要傳遞的。這是我們唐山人的初心與使命,也是身為唐山人對祖國和人民的情懷。這次武漢疫情,身為唐山的女兒,我必需為武漢付出一份努力。此次出徵,我也時刻感受著遠在唐山的領導及家鄉人民對我們的牽掛,他們為我們在一線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讓我能更加義無反顧地完成這次使命,早日凱旋而歸。」
提到歸家,王碩笑著說:「現在想到家裡的白米飯都覺得是香的!但我想,回家了之後我會想念武漢的朋友。待我回到唐山,我要把在方艙的感受分享給我的同事們,也會認真思考如何讓日常的醫患關係持續升溫。這次援鄂之行,將是我一生的溫暖與財富。」
王碩所在的醫療小組在武昌方艙醫院B艙閉區之前值最後一班崗,並和患者合影(一排中為王碩,後排右一為弭豔旭)
弭豔旭:唐山地震時全國幫忙,這次我也要衝鋒在前!
3月1日,河北援鄂第三、四批醫療隊負責護理的武昌方艙醫院B艙區(條件較差)正式關閉。
回憶起在B艙區工作的這段日子,提到患者,河北唐山灤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內一科護士長弭豔旭的嘴角總會不自覺上揚。「有些患者會很依賴你,一天要喝多少水都會問一下。」
「護目鏡就像緊箍咒,很容易導致頭暈、目眩、噁心,再加上體力的付出,就會有缺氧的情況。所以一定要調整自己的狀態,做好統籌安排。」談到防護,她有些無奈但堅定。
弭豔旭從業20年,有豐富的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經驗。
2月4日凌晨,接到院裡要抽調人員參加河北省援鄂醫療隊的通知後,她立刻報名:「我有經驗,覺得自己能夠勝任,就報名了。」當日,她與隊友隨河北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第一線。
2月7日,她正式進入武昌方艙醫院,同時擔任10人一組的護理小組組長。
弭豔旭
「棘手的問題是在工作剛開始的時候」
弭豔旭(右)與王碩(左)在武昌方艙醫院前
抵達武漢後,弭豔旭所在的醫療隊被派往位於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進行援助。作為在首批方艙醫院接收病人的首批團隊,他們面臨許多問題。
「我們的護理觀察記錄沒有連續統計到一起。」這是弭豔旭最早發現的問題。
護理記錄單是醫護人員持續觀察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據,病人近期的生命體徵都會記錄在此。在方艙醫院,因初期準備不足等原因,每個班次的護理觀察記錄是非連續統計的。
「工作不捋順,心就放不下。」為儘快制定好護理記錄單,弭豔旭白天進艙,晚上熬夜進行問題的梳理,「要適合14個組隊交接使用,牽扯到方方面面,所以必須想清楚。」經過兩晚上的奮戰,28張護理記錄單修訂完成。隨後,在與各組隊隊長、醫生、醫院護理團隊溝通並得到認同後,這28張護理記錄單開始在14個組隊中順暢使用。
弭豔旭制定的護理記錄單
弭豔旭說,那段時間因滿腦子都是工作的事,夜裡常失眠,早起也沒有胃口,但她同時也很堅定:「我很清楚自己面對的狀況,身體不允許出問題。院裡領導也在視頻裡鼓勵我、開導我。」
當護理記錄單順利使用後,她表示「一切辛苦都值得」「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
「黨員不是高高在上的,黨員是腳踏實地的」
抗疫期間,弭豔旭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為什麼要入黨?」
「我媽常跟我說,沒有共產黨她的病不會得到及時的救治。」雖未經歷過唐山大地震,但弭豔旭常聽家中長輩講述,「媽媽是那次災難中的受益者,她說那個年代能做到吃飽就已經很難了,但他們這些病人不但能吃飽,夥食還相當好,沒有花一分錢就被照顧的很周到。那時和現在一樣,也是全國幫忙。」
「所以我希望我也能衝鋒在前!」弭豔旭笑著回答《中國青年》,這時她如此深刻地體會到黨員的責任,「因為黨員要亮明身份,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不論發生什麼事,黨員都要在先。我們首批首班10個人,全都是黨員進艙,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弭豔旭準備入艙
不只是醫護人員,在方艙醫院,患者的管理也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力量。
最初,弭豔旭所在10人小組分配至武昌方艙醫院A艙區,負責照料250多位病人;其後被調至B艙區,負責300張床位。然而,因部分隊員出現身體不適等原因,這時隊內只有6-7位成員。在此情況下,除了醫護人員的堅守,「患者自治」也十分重要。
「我們的患者也是亮明黨員身份。因為有組織、有紀律、有流程,所以有事情會立刻開展,執行力相當到位,整個工作進展得都很順利。黨員的責任、黨員的義務、黨員的作用都發揮出來了。」弭豔旭感慨道。
她認真地解釋:「這不是說得漂亮,是真的為了解決事情。黨員不是高高在上的,黨員是腳踏實地的!」
「患者需要的生活物件,只要有求,我們必應」
方艙醫院有什麼不同?這段時間病人狀態有什麼變化?
弭豔旭說,平時在醫院工作,更多的是提供技術層面的服務;而在方艙,生活照料、情緒關注、防護知識宣教則是主要的工作內容。
「一日三餐不必說。患者需要的生活物件,只要有求,我們必應。」她說,「一個剪指刀、一瓶洗頭膏、一瓶漱口水,我們都要想到,替他們準備好。因為是集體生活,有的患者晚上睡眠會不太好,所以我們夜間巡視時會關注一下,看他是不是真的在休息;玩手機的患者我們也會去勸一勸;也會看看燈光的影響,及時提供睡眠眼罩。因為設施比較簡陋,怕有患者跌倒,各種意外我們都要及時提醒。總之所有細節都要想到。」
「你吃飯吃好了嗎?夠不夠吃?這些話都要問問,像大人照顧孩子一樣。」每次提到患者,弭豔旭的語調都會不自覺變得柔和與豐富。
弭豔旭(中間彎腰者)在方艙醫院內
同時,方艙醫院患者們的情緒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弭豔旭回憶道:「初次進艙時,能感到患者情緒的低落、沉重與不滿。但隨著對病情的了解,大家的信心增加了,狀態也提升了,精氣神也有了,而且很配合我們的工作,還會不斷地幫助我們去處理一些事。出院的時候,他們的笑容都特別燦爛。」
說起患者的恢復,弭豔旭的聲音提高了不少。
「兒子告訴我,他一定要學醫」
因出發匆忙,弭豔旭沒有來得及與家人好好道別。
「丈夫理解我,他知道我的工作性質,沒多說什麼,只是默默地給我收拾東西。」
「平時和婆婆住一起,走時沒敢告訴她。來武漢的路上,接到了婆婆的電話,她哭著責備我,為什麼這麼大的事情不對她說?哪怕起來給我做頓飯,吃了再走。」
「兒子很驚訝,問:為什麼是你?為什麼一定要去?我說:因為我是一名護士,遇到這種事情,要義無反顧。我覺得他應該是理解我的。」
提到家人,弭豔旭的聲音有些顫抖。
「兒子今年高考,他告訴我想學中醫。我對他的選擇感到很高興!」弭豔旭現在最大的期望,就是兒子能考進理想的大學,「我跟他說過,做醫生很累。但他堅持一定要學醫。」
而說起自己的職業,她同樣特別驕傲:「我越來越喜歡這個職業,因為能幫助到很多人,覺得自己可以做點什麼。」
弭豔旭的姐姐也在醫院,是一名中醫。
「等疫情結束,回家後第一件事要去看爸媽,他們還不知道我來武漢。然後給牽掛我的親人朋友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他們,我活著回來了。」弭豔旭最後告訴《中國青年》。
[ 責編:王宏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