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陸的「荒野」終被「徵服」,「塵世的伊甸園」卻不復存在

2021-01-10 華太師

荒野對基督教徒來說不僅僅是地域的象徵,還具有多重意義。《聖經》中的荒野就有很多的指向性,它既可能是荒漠,也可能是樂園。既可能是考驗或懲罰的土地,也可能是升華和淨化的土地。對於移民美國的清教徒而言,在美洲這片「荒野」上,是他們需要艱苦開拓和獲得新生的地方。

「荒野」有著豐富的內涵,既是恐怖的黑暗,又是重生的光明

「荒野」的概念是歷來各種宗教中都會提到的,它的意義十分複雜。更多的是指代精神上的。在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教派當中都會提及,在荒野的孤獨當中尋找精神的提升。在印度教中,荒野則是神的世界。

「荒野」在《舊約》中出現了245次,《新約》中出現了35次。除外,還有很多和荒野類似的詞語被提及了數百次。這裡的荒野已經脫離了它們原本的地理學概念。究其來源,在古代的巴勒斯坦,荒野就是沙漠,人們只能藉助季節性的降雨在這片土地上耕作。

在希伯來人的祭祀禮儀和習慣中,這些季節的轉換往往和道德相關。因而他們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祭祀儀式來祈求降雨。乾旱給定居的希伯來人帶來深重的災難,他們必須被迫遷徙。在遷徙過程中,他們必須長途跋涉過西奈的荒野之地。

《出埃及記》中就曾經記載了這樣的故事,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返回迦南。為到達上帝的應許之地,他們必須常年在乾旱少雨的荒野裡忍受煎熬。

在基督教經典《舊約》裡,荒野的意義較為豐富。因為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現象並不了解,往往將他們賦予神話的意義。根據《舊約》的記敘,在古代亞述時期,巴勒斯坦地區流行著對農業神塔姆茲的崇拜,然而這個神每年夏天都會死去。當他到了陰間之後,整片大地都會陷入混亂。

原本豐饒的田野變為荒野,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被摧毀。對於依靠農業生存的他們來說,荒野就是死亡和黑暗的象徵。甚至在《舊約》中表示墳墓的詞就與荒野相關。荒漠這樣的土地,總是讓人聯想到宇宙誕生之初的混沌,令人恐懼。

雖然荒野具有死亡,黑暗的意義,但度過荒野則意味著新生。這也是西奈的救贖意義的所在。在《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為了擺脫埃及的奴役,他們穿越了崎嶇不平,乾旱少雨的西奈地區。這給荒野賦予了另外一層的意義。

上帝和猶太民族就在西奈進行了一次立約,上帝帶領猶太民族走出西奈之後與摩西定下了「十誡」,因為上帝和猶太民族在這片荒野中緊緊相依,才定下了這種神聖的盟約。

「我記得你對我的青春愛戀、 你新娘般的愛, 記得你如何追隨我步入荒野, 步入一個蠻荒之地。」---《 耶利米書》

除此之外,荒野因為沒有任何生靈的存在而只能是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它還具有冥想和神啟的效果。

被放逐「荒野」,清教徒們渴望以信仰重建「塵世花園」

因為海洋相隔,歐洲人對西方有著自己的想像。一方面,西方是地獄和來世,是一切沉寂的所在。奧德修斯和埃涅阿斯就是從希臘的西方發現了地府之門。而另一方面,作為死亡的國度,它也預示著重生的希望。在英國有關於亞瑟王的傳說中,在亞瑟王戰死之後就被帶向西方,從那裡復生。因而它也被希臘人看作是「神佑之島」。

15世紀末哥倫布航海大發現以後,他們認為美洲就是《聖經》中的伊甸園。認為這是一片未經汙染的原始花園。他們將新大陸想像成一片自由而豐裕的土地。他們認為美洲大陸遍地黃金白銀,物產豐富,氣候宜人。他們甚至用烏託邦的主題描繪這一「塵世花園」。

由於早期的殖民者以男性居多,他們將這片未開化的土地稱之為「處女之地」。暗示著他們渴望在這片領土上擴張和開拓,同化印第安那腐朽的文明,重新建立起新的文明。對於這片新大陸,他們渴望建立起永久的殖民地。這片土地對他們來說預示著更多的希望和機會。

自「五月花號」登陸美洲,一批清教徒們在威廉· 布拉德福德的帶領下駐紮在普利茅斯。與其他的殖民者不同,這群被「放逐」的清教徒並沒有以徵服來獲取成功的想法,也並沒有將這裡當做財富的後花園。

對清教徒來說,這樣的一種「移民運動」就如同《出埃及記》裡,摩西帶領著希伯來人穿越西奈沙漠的經歷類似。這場遷徙運動就是他們探尋「荒野」的路途。這是他們要進入「應許之地」的一種考驗。

麻薩諸塞牧師塞繆爾· 丹佛斯就明確表示了他們去往美洲的意義就是去往這片荒野度過劫難。他們延續了《舊約》中對於荒野的懲戒和淨化的意義。他們需要經過「荒野」的磨鍊,才能清洗他們的罪行。美國的這片「荒野」就是考驗他們意志和信仰的所在。

清教徒們自從被逐出歐洲大陸之後,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機遇。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傳播基督信仰,建立一個完全純潔的教會。這片荒野成為了他們遠離宗教迫害和宗教腐敗的清淨之所。在這片荒野上建立花園和綠洲(教堂和教會)。

在《聖經》中荒野的另外一層含義是,亞當和夏娃自從被逐出伊甸園之後,被迫進入未開化的荒野中辛苦勞作。他們重新建立起了這座「塵世的伊甸園」,因而「荒野」在基督教中是一種發展的動力。不少清教徒就是懷著創建伊甸園這樣的希冀來到這片土地。

雖然在最開始的想像中,荒野意味著希望。然而當他們真正來到這片土地上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荒野的可怕之處。他們要面臨未知的疾病,氣候,野獸等各種的困擾,那些兇殘的野蠻人也與野獸並無差異,這使得他們開始重新面對這些問題和思考。

渴望徵服「荒野」的野心不斷壯大,現實的伊甸園卻逐漸消失

在這片新大陸上生活的印第安人對清教徒來說則是不可理解的存在,他們衣不蔽體,在叢林中到處遊蕩。這也影響了他們對於這片荒野的看法,因為這裡有著基督教不能容忍的異教信仰和魔鬼崇拜,及其危險,可怕,又墮落,以及道德敗壞。

在早期的新英格蘭文學,藝術當中,荒野幾乎就是地獄,那裡的魔鬼會引人墮落,激情會取代理智。文明人也會被迫吃野蠻人的食物,那裡讓人放棄了人性。荒野是罪惡和夢魘的棲息之處。

無論他們是將荒野當做蠻荒,恐怖的地獄,還是帶著希望的「花園綠洲」。荒野始終是以人類的對立物而存在的,因而人類的目標都是要消除荒野,使它變得文明。不論是世俗層面上真正的荒野,還是意識上的「荒野」。徵服這片荒野不僅僅是出於生存的需要,還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

隨著這些清教徒不不斷開發,荒野逐漸消失,印第安人也被迫遷徙。越來越多的教堂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來。然而不久,清教精神被人們逐漸淡化甚至遺忘,所謂徵服自然的理念開始出現。隨著美國開始向西部擴張。這種對立面的表現也更為清晰。xianshi

荒野的概念雖然一般看來被賦予了太多消極的含義,但其中也存在著某些積極因素。有些清教徒會將印第安人看作是「高貴的野蠻人」,羅傑·威廉士就同情這些印第安人,他將荒野用作比喻,以印第安人的口吻寫了一首詩。

「我們不穿衣服, 有許多神 / 但我們的罪卻輕 / 你們是野蠻人, 荒蠻的異教徒。 你們的土地才是荒野」

他認為這裡的荒野是現實世界的映照,這些文明人在看似文明的社會裡表現著他們的貪婪,懶惰,他們經常迫害那些無辜的人。他暗示文明世界才是真正的荒野。

託馬斯 莫頓還曾經至在瑪麗蒙特山建五月節花柱,讓白人與土著人一起跳舞。他嘲諷清教徒將美洲視為荒野,他認為英格蘭才是「應許之地」。認為在其中索道的苦難甚至可以超過以色列人的迦南。

清教徒對美洲這片土地的開發使得他們收穫到的不僅僅是對現實伊甸園的建立,從中獲取了大量財富。另一方面,他們得以擺脫英國國教的束縛,將自己的信仰在這片「荒野」上建立。然而他們卻忽略了荒野作為一種自然的形態,其本身是值得存在和讚頌的,對荒野的過度開發也給之後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舊約》

《新約》

《出埃及記》

相關焦點

  • 《徵服荒野》,徵服的盡頭是把荒野變成家
    《徵服荒野》從名字上來看和其他野外生存挑戰節目並沒有什麼區別,然而節目內核卻十分特別——一對老夫妻年輕時開拓了奧斯山,然後幾十年生活在這一片山林中。他們要在六對情侶中選出一對繼承他們在奧斯山所創造的一切。
  • 美洲大陸沒有原住民?並非英美開啟大規模屠殺印第安人的歷史!
    美洲相對於其他大洲而言是一個得天獨厚的陸地,土地肥沃,山川密布,但不知道為何人類並沒有從這塊大陸上發展和誕生。在達爾文的時代,達爾文曾經認為美洲大陸無法產生能夠變成人的猴子,也就是美洲並不可能誕生人類文明。
  • 《荒野大鏢客2》美洲黑熊及大灰熊在哪裡 刷新位置分享
    導 讀 《荒野大鏢客2》中的美洲黑熊和大灰熊是非常具體攻擊性的動物,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美洲黑熊和大灰熊的刷新位置在什麼地方
  • 為什麼是歐亞大陸的文明徵服全世界
    結果,古代印第安各國都既沒有戰車,也沒有騎兵,而所有的歐亞大陸民族都有過戰車和騎兵。所以當西班牙侵略者來到美洲大陸後,哪怕不靠槍炮,就靠著重騎兵,也能橫掃印第安的軍隊。有經濟價值的大型馴化動物,都是食草哺乳動物,除了原產北非的驢和原產美洲的羊駝以外,全部原產於歐亞大陸。
  • 誤打誤撞發現了美洲大陸
    美洲新大陸的發現,使世界的進程揭開了全新的 一頁。這是明確被公認的對人類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壯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是誤打誤撞發現了美洲大陸,他的直接目的是去尋找馬可·波羅描述的繁華盛世中的亞洲大陸,因為那裡有無盡的財寶。不得不提一下,馬可·波羅的著述是破解哥倫布歷史許多關鍵之謎的鑰匙。
  • 美洲獅的身份之謎:是大貓還是小貓,是獅子還是美洲金貓?
    這種美洲大貓被稱為獅子並在全球流傳,是白人徵服美洲以後的事情了。早在16世紀初哥倫布踏上美洲大陸,就開始喊這種動物為獅子了。因為它們毛皮為黃褐色,顏色和獅子很像。後來由於探險家們只見過這種動物無鬃毛的皮張,誤以為都是「雌獅」,人們便認為這種「雄獅」非常兇猛且行跡詭秘。
  • 美洲四大文明簡介
    美洲四大文明分別是;奧爾梅克文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美洲大陸的形成;美洲大陸上最早的人類,在公元前4萬年至8000年前,從亞洲遷徙至美洲,他們穿過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的陸橋跟隨猛獁象和乳齒象等大型獵物跨越這條路線,然後由於大約1萬年前的溫度上升導致冰川融化,最終提升了海平面,這些人留在了北美大陸。
  • 當文明人遇到荒野——荒野如何改變美國思想史?
    當「文明」的美國人遭遇到荒野之時,荒野也成為註定要被美國的天定命運徵服的「外化之物」,正如美國歷史學家羅德裡克·弗雷澤·納什在其作品《荒野與美國思想》中所寫的那樣,在19世紀的環境保護主義思想出現前,美國人常常將荒野視為文明的徵服對象。
  • 歷史的玩笑:誰為美洲命名?人們用400年才得以證明!
    韋斯普奇與他所處時代的美洲輪廓然而,不是所有受過教育的歐洲人,都能分享韋斯普奇對新大陸土著人的原始觀點。1520 年,著名的德國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就在布魯塞爾見到了送給皇帝查理五世的新大陸物品,他被這些製作精巧的金飾、工具、武器、珠寶和服裝所徵服:這些東西都非常珍貴,能值十萬弗洛林。我生命中從沒有見過什麼東西能讓我如此欣喜,因為我從它們身上看到了美妙的藝術作品,我驚嘆於異域土地上的人們刻畫精妙的雌駝龍。事實上我無法表達出我的全部所思所想。
  • 新舊大陸間的終極較量——16世紀西班牙徵服阿茲特克帝國之始末
    也正是因為幾度缺乏外部世界所帶來的交流和技術發展,很多的印第安部落到了19世紀依舊是石器時代的天下;而同樣技術效率的地下,也讓這片大陸大大降低了誕生出如彼岸如羅馬、埃及和華夏那樣綿延千裡大帝國的可能。在被原始這片迷霧所籠罩住雙眼的印第安諸部落,只得在美洲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上小心翼翼地踱步行走,生怕不知何處到來的天災人禍就讓一部落老小丟了性命。
  • 《單挑荒野第一季》
    《單挑荒野第一季》紀錄片: 《單挑荒野》第一季導演: 艾德·尼爾森澳洲西部高原,大陸上最古老的部分和古陸臺範圍大致相符地形平坦,一般海拔200~500米其間沙漠與半沙漠佔大陸面積的35%在炎熱的夏日陽光下,溫度超過40°C當地的季風季節有可能帶來致命的山洪暴發他與響尾蛇和美洲獅的威脅作鬥爭
  • 到底誰先發現的美洲大陸?有證據表明,中國人比哥倫布早了上千年
    有網友問:美洲大陸到底是誰先發現的? 根據傳統的說法,航海家哥倫布是發現美洲大陸的第一人,為此作為哥倫布的家鄉,西班牙每過10年都會舉辦一場哥倫布紀念會。
  • 深扒《荒野獵人》:美國人為什麼要拍那段並不光榮的歷史
    今天覺得有必要把17歲女孩王若衝關於《荒野獵人》的影評重新發一次。她從歷史解讀的視角出發,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悲歌:山川、巨樹、激流、狂風,印第安人無盡的吟唱。那裡不止有白人的奮鬥,也有印第安人的付出,以及無所不在的對契約的追尋。
  • 現言: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現言: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第一本:《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作者:玖月晞簡介: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世上是沒有愛的。陳念拉開廁所隔間的門,對面一口煙霧吐來她臉上。她別過頭去咳嗽幾聲,煙霧散去,浮現出魏萊囂張跋扈的臉。
  • 磅礴氣勢的史詩級十大名曲《徵服天堂》
    《徵服天堂》( Conquest Of Paradise),是電影《1492 徵服天堂》的主題曲。
  • 馬丘比丘古蹟,是西班牙殖民者徵服美洲之前,印第安人修建的
    馬丘比丘古蹟處於海拔2400米,距離庫斯科城西北112公裡,是西班牙殖民者徵服美洲之前,印第安人修建的古城,被認為是印加帝國的文化和精神首都,也被認為是歷史悠久的安第斯文化的集中代表。全城分為兩大部分:梯田和城區。在城區內有廣場、廟宇和大樓,規劃合理,風格獨特。
  • 歐洲人贈送的「禮物」,屠殺原住民遠勝槍炮刀劍,美洲死亡上億人
    公元15世紀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這塊被歐洲殖民者形容為充滿了黃金的大陸上生活居住著數千萬的印第安原住民。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歐洲殖民者很難一下子將大量軍隊和移民運到美洲,建立穩固的殖民地。
  • 夏娃亞當故鄉 探訪石器時代伊甸園
    經典Q版回合制網遊《石器時代》中有一個神秘的伊甸園,而這個伊甸園與西方盛傳的夏娃和亞當居住的伊甸園是否有關係呢?為了揭開《石器時代》中伊甸園的真面目,和探究是否與夏娃和亞當存在關係,今天大家一起來走進神秘的伊甸園。
  • 變異於歐亞大陸的蜂鳥,卻飛去美洲和食物搶食物?
    蜂鳥的系統發育樹 現有化石表明在大約4200萬年前的歐亞大陸上,蜂鳥便開始從雨燕目種分化出來,隨後踏上了前往美洲的道路。在更新世時期,白令陸橋對猛獁象等動物遷入美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周末電影:《荒野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