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一天中,太陽會升起,同時也會落下。
人生也一樣,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會像太陽那樣,有定時的日出和日落。
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在太陽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裡。
人害怕的,就是本來一直存在的太陽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自己身上的光芒消失。
東野圭吾《白夜行》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可能僅僅只是在一念之間。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民的言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是在這自由的背後,充斥著關於人性的反思。
縱觀近幾年發生的各種社會事件輿論程度達到某種高度的時候。
總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最熱心的永遠是網友,最冷漠的永遠是路人,到底是網友不上街,還是路人不上網?
每一則公共事件之中,「熱心」和「冷漠」從來不曾缺席。
2014年5月28日,在山東一麥當勞快餐廳,罪犯為發展「全能神」教徒,因向被害人索要手機號碼,遭拒後遂認定其為「惡靈」。被害人遭到五人毆打致當場死亡。
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本名王悅)在廣東省佛山市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最後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死亡。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藥家鑫駕車撞人後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後駕車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時再次撞傷行人。
2016年2月14日,北大學子弒母案令全國為之震驚,謝天琴被人殘忍的殺死在某中學教職工宿舍的住處內,經民警偵查,其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人熱衷圍觀悲劇,也熱衷於在茶餘飯後對悲劇發表見解。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一件件足以在整個社會掀起輿論狂潮的事件中。
媒體要找「亮點」、專家要找觀點、網友要找情緒點。
大家似乎都想從罪犯或是受害者的心理活動中剖析出一些什麼。
這些血淋淋的案件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的同時。
也充斥著圍觀者對案件把玩和反思的態度。
網絡上永遠不會缺少在道德高地之上的咒罵,憤怒的審判,傲慢的正義,以及那句「這樣的人渣,千刀萬剮都不為過」。
網絡上每個人都是有最健全人格和三觀的君子。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拋開網絡的那層偽裝和保護。
在鍵盤之外的世界,平凡人在面對同樣的社會事件時,是否還具有義憤填膺的勇氣?
02
《我們與惡的距離》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最近,一部叫《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臺灣電視劇刷爆了朋友圈。
豆瓣作為國內影視劇電影評測最權威的機構更是為此劇給出了高達9.5的評分。
圖片來源:網絡
該劇講述的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的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
因孩子在殺人事件裡遇難而導致家庭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
因兒子殺人於是避逃人群,生活在至暗之處的加害者家庭;
幫各種死刑犯辯護而受盡媒體及輿論譴責的法扶律師家庭;
弟弟患病帶給姐姐人生課題的精神病患者家庭。
這四個家庭的人看似互相之間沒有交集。
但在各種戲劇性巧合的推動下,他們互相之間產生了各種情感複雜的聯繫。
但這種聯繫並沒有淪為狗血的劇情。
而是向我們展示了從社會底層到中層,從旁觀者到當事人之間的各種遭遇和思考。
讓我們看到每一件事情的背後,其實都有著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
在該劇每一集的開頭,我們都會看到一段電視畫面,然後是撲面而來的無數網絡留言。
在這些網絡留言中,幾乎看不到冷靜客觀的話語,有的全是各種咒罵與諷刺。
這是不是很熟悉?作為一個網際網路時代的中國人,我們對這些可真是再熟悉不過了。
每當有社會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都能在社交平臺上看到這些言論。
人們肆意的用網絡工具發洩著自己的情緒,卻絲毫不會去關心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些言論和觀點在事情還未真相大白之前確實是以點概面、以偏概全。
圖片來源:網絡
該劇的演員們貢獻出了炸裂的演技。
在我們享受這些演技帶來的視覺衝擊之下。
每一句臺詞及背後映射出的社會現象才是我們每一個人值得去深思的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圖片來源:網絡
整部劇中最刺痛人心的,是兇手的媽媽哭著喊出的這個句子。
03
人性,是最經不起試探的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關於人性,你最想說什麼?」
點讚最多的回答是一個視頻。
視頻裡,一名小偷乘醉漢醉倒,偷了他的錢包。
醉漢醒後不小心跌入地鐵鐵軌,所有人都視而不見,只有小偷回過頭,挺身而出把醉漢救了。
每個人心裡都有惡,人性就像一個玻璃瓶。
你想要證明它牢不可摧,卻拿錘子把它砸碎。
然後你對著一地狼藉說:人性怎麼這麼醜惡、這麼經不起考驗?
惡魔:為什麼他們都叫我惡魔
天使:因為你殺人了
惡魔:可是我分明救人了
惡魔:為什麼他們都叫你天使
天使:因為我救了人
惡魔:可是你分明殺人了
天使:因為他們沒有看見啊
圖片來源:網絡
的確,每件社會事件的背後,主導輿論走向的那些人可能在一念之間就將無形的刀刃刺向了當事人。
雖說現在是法治社會,但是網絡上的惡言惡語成為了「殺人」最輕鬆的方式。
網絡暴力盛行的當下,人人自危。
早前一則新聞出現在公眾視線。
一位17歲少年在車中被母親責罵,一時想不開打開車門轉身跳進河裡自殺身亡,後悔莫及的母親跪在橋上泣不成聲。
作為當事人,孩子去世,這位母親恐怕是這世上最難過的人。
可能我們無法體會到這種痛,因為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但是在我們追看這則新聞的後續報導時,評論區卻有不少攻擊她的聲音。
認為她不懂教育,逼死了孩子。
試想,在這樣的痛失愛子的情緒下,再看到這些評論,如果是你,你作何感想?
04
事物的兩面性
每每有社會討論度高的事件爆出後,我們都喜歡站在絕對正義的角度去批判犯錯的人。
卻很少認真思考他們犯錯的原因。
對於犯錯的當事人,不是非黑即白的指責謾罵就是各種語言暴力的加持。
試問,在這樣的網絡大環境下,我們如何自處?
究竟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圖片來源:網絡
「正義從不會缺席」是我們每個人心底的夙願,事實也的確如此。
每一次的「作惡」終究會被正義凌遲。
但是在這世間,一個絕望的現實是:「惡」從來就沒有消失過。
雖然法律可以消滅一個兇手,可以評判一個人是否有罪。
但法律不能像太陽一樣,照亮所有的角落。
究竟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在沒有真正的標準答案前,我們都只有依靠法律來定奪。
如果每一次的社會事件中的好人壞人都交由網友言論來判斷的話,那要法律和正義何用?
在不了解當時情況並且未從事件本身角度去思考。
光憑自己可笑的三觀來長篇大論抒發言論,這樣的行為無疑就是網絡中殺人的刀。
在這個言論相對自由的網絡社會,人人都可能成為「惡人」。
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通過教育、書籍、網絡已經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和三觀。
對任何事情停留在正確看待而非錯誤評價的層面,這也讓很多網絡暴力仿佛打在了棉花上。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所以善與惡並存,絕望與希望並存,公平與偏見並存,扭曲和真理並存。
這是現實的世界,也是我們正在努力改變的世界。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Tel:15884527763(微信)
加入我們
Tel:18140227595
Email:3002898179@qq.com
投稿
Email:10767968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