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春佳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人們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享受美食的民俗大節。許多忙忙碌碌一整年的人終於在這個時候好好地休息一番,以期在來年繼續精神抖擻、容光煥發地打拼和奮鬥。
在這個時節裡,各地都洋溢著一股暖融融的喜慶氣息,很多傳統習俗在這個時候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如剪窗花,貼對聯,吃年夜飯,全家人一起守歲,給孩子們壓歲錢等等,這些都是拉近親人們情感的活動 。而在這些傳統習俗中,有一項卻漸漸被年輕人排斥了,這就是「走親戚」。2月16日,一個名為「為什麼年輕人不愛走親戚了?」的話題登上熱搜榜,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
走親戚是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之一。春節走親戚、回娘家,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大交流,是拜年活動中的最重要的一環。
常聽大人們說,親戚之間現在難得走動,如果連過年都不再交流,那就斷親了。過年期間走親訪友為什麼對年輕人來說越來越成為一個負擔了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走親戚形式化的問題?
走親戚逐漸淡化的根本原因是時代轉變導致家庭模式發生了變化。「親戚」是舊時代宗族關係的一部分,通過血緣關係結成的利益同盟。在舊時代,宗族的主要作用就是互助,同一宗族的成員,在生產生活中具有協同互助的權利和義務,這對於個體小家庭或個人的生存與抵抗災難是非常重要的。幫親不幫理,是這種同盟的行事準則。
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傳統的聯合家庭(指包括父母、已婚未婚子女、孫子女、曾孫子女等幾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人數多、結構複雜。)和主幹家庭(又稱直系家庭,是指由兩代或兩代以上夫妻組成,每代最多不超過一對夫妻且中間無斷代的家庭。)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被核心家庭(指由已婚夫婦和未婚子女或收養子女兩代組成的家庭,人數少、結構簡單,成員間容易溝通、相處。)替代,傳統農村社會中的宗族同盟結構被打破。同時現代法律與社會規則比這種同盟更有力地維護個人權益,僅僅依靠血緣或者婚姻而維繫的人際關係,也就很難再有過去那麼重要的意義了。
次要原因則是城市化加速發展,分割了親人之間在地域上的聯繫,平日各自在外打拼,彼此之間聯繫減少,僅靠過年時的聚會不足以充分交流感情,對年輕人來說,這些親人逐漸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更加無話可說。而過年時期年輕人在此處的情感缺失也能夠找到新的方式來彌補,網上娛樂,與朋友外出遊玩,逛街看電影等活動讓親情穩定人們精神世界的功能進一步被替代,走親戚重要性逐漸降低。
現在年輕人生活壓力日益加大,整日投身於工作和社交中,難得有休息放鬆的時間,很多人只有過年時間才能得到幾天假期,之後便又要回到工作崗位繼續上班。因此他們會格外珍惜自己的個人時間,不願意把它們浪費在與親戚的交際中,走親戚對他們來說會減少其休息時間,讓他們得不到放鬆,這自然就會變成一個負擔。
年輕人不再願意走親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兩代人之間的觀念差異過大。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間的價值觀可以說是有天壤之別。長輩大多崇尚群體、熱鬧、重視親情,長幼等級,禮儀形式等等,有著濃重的鄉土情結和故土思維。而年輕人主要是以自我為主,重視個人本位,以平等、自由、獨立自主、個人空間為處事和生活標準,獨生子女的身份更是加劇了他們這樣的心理,不願意接受長輩的價值引導和近乎盤問式的關心。兩代人精神上如果無法契合,自然會讓年輕人產生逃避的想法。
走親戚的的作用雖然日漸淡化,但親情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十分重要,在我們的成長中發揮著無形的聯繫與紐帶的作用。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親人間的社會關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後天開拓的最基本的關係,它好像我們的第一筆財富,教會我們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去愛與感恩,並成為我們最深的牽掛。
時代在變化,生活也在不斷變好。現代生活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由度越來越高,寬容度也原來越廣,年輕人的思想觀念也在適應新時代和新事物。走親戚對人們來說只是一種交流情感的手段,如果它不再適應現代親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我們應該對它進行改造,重新讓親情互通變得真誠起來。如何讓兩代人的親情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還需要我們雙方不斷地探索與磨合,最終達到相互適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