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開國之君朱元璋在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中取得政權之後,開始進行大刀闊 斧的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的治國策略,懲治貪汙就是其中最重要之一,它的形成 並非偶然,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同時也有朱元璋個人的烙印。
明初面臨的社會現狀
1、經濟凋敝
明初經過戰爭洗禮建立起的政權,面臨山河破碎,面目瘡痍,民生凋敝,餓 殍遍野,政府稅源枯竭,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由於「連年戰爭,加上飢餓疾疫, 十室九虛」北方的大多數地方被元軍「亂兵殺掠,城郭空虛,土地荒殘,累年 租稅不入」。當時的冀魯豫一帶「道路皆堵塞,人煙斷絕」,「積骸成丘,居 民鮮少。」長江以南的許多地方也受戰亂的破壞,「土曠人稀」,「田多荒蕪, 租稅無所從出。」
從洪武元年至八年各地又不斷發生水旱荒飢諸災,南方從江浙 到淮水流域,北達山東,西至河南的廣大地區,水潦成災;西部的陝西和河南部 分地區,一直到北方的山西、河北、旱災嚴重;其他如湖光、濟南、蘇州、延安、 北平等地,由於歉收而形成大饑荒。在此種形勢下,社會秩序很難安定,朱元 璋憂危積心,從農民戰爭中發家了的朱元璋深知「步急則殞,弦急則絕,民急則 亂」的道理,為此必須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於是告誡臣民「天下初定,百姓財力 具困,如鳥初飛,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惟廉者能約己而愛人,貪者 梭人以肥己爾等戒之」,且地主豪強對百姓仍是強取豪奪,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見於此,能否恢復生產和發展,不僅關係到政府的財政收入,還關係剛剛建 立起來的大明王朝能否維持和鞏固。因此新生的政權面臨急需恢復和發展經濟、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政權的艱巨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官場貪弊是實行這一 政策的強大阻力,為此,朱元璋必須肅清貪官汙吏,懲治貪汙受賄也是勢在必行。
2、吏治腐敗
① 元末官場貪贓枉法的遺風盛行
蒙元實行的「以吏治國」所積澱下來的官場上腐敗遺風,不會隨著新王朝的 更替而自行消除,很多弊政隨著大批舊官僚一起進入明代的體制,深深的滲透到 明初的官場中,深受薰染。
元末的統治階級腐化墮落,奢靡不堪,政府採取賣官鬻爵聚斂財物,從而使 官場賄賂成風,從中央到地方官吏公開貪汙索賄。史載仕進者多賄賂權要、邀買名爵,「下至州縣簿書小吏,非財路亦莫得而進,及至臨事,輒蠹政鬻獄,大為 民害」。而靠金錢買來的官吏上臺後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巧立名目繁多「所屬 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日追節錢,生日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 常例錢,送人曰人情錢,勾追曰齎發錢,論訟曰公事錢。覓得錢多曰得手,出得州美曰好地方,補得近職曰好窠窟。」
就連肅政廉訪司官員本來是職掌「糾察百 官善惡」但他們同樣「所至州縣,各帶庫子檢鈔秤銀,殆同市道。」朱元璋作為 歷史進程的參與者與見證者,親眼目睹蒙元統治下的黑暗社會,官場腐敗,賄賂 公行的各種醜態,偌大的蒙元帝國之所以被農民起義擊潰而亡,主要是「有元之 末,主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死者枕籍於道,哀苦聲聞於 天」,於是人心叛離,天下兵起。
在朱元璋看來官吏的廉潔與否關係民心向背和 國之存亡,而民心的向背取決於官吏的廉貪,民數擾必困,民困則生亂,他非常 重視前車之轍做後車之鑑。他說:「元失其政,所在紛擾,生民塗炭。吾率眾至 此,為民除亂耳。……舊政有不便者,吾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鑑於元朝滅 滅亡的教訓朱元璋明確表態要革除元朝弊政,認為「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 「此弊不革,欲成善治,終不可得。」
② 新的統治集團內部貪風蔓延
明政權建立後,伴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不管是一些長期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開創江山的功臣宿將,還是從政央到地方的新貴,都開始貪贓枉法、 巧取豪奪、貪墨成習。
隨著地位的上升及其分封,一些功臣,開始滋生腐敗,居功自傲、驕奢淫逸、 貪汙受賄。如大將藍玉專恣爆橫,「多蓄莊奴假子數千人,出入乘勢漁利」。中 央不少官吏貪贓枉法:如中央戶部官員則以郭桓為首,他們互相竄通,借掌管全 國錢糧的便利條件,貪汙贓款折合糧食達數百萬石。
洪武十八年,該部侍郎韓鐸 等一次就賣放諸色工匠一千五百名,分得贓鈔一萬三千多貫。兵部官員利用勾 補逃軍諸事,肆意作弊受財。其部侍郎王志,一次就受贓二十二萬。刑部官員 執法犯法,索受贓私,審獄「增減情辭,故行出入」。
又如洪武十九年春,刑 部子部、總部司門二部,郎中員外郎,主事都吏等官吏胡寧、童伯俊等,恣肆受 財,縱囚代辦公務,書寫文案,被司獄王中告發,被刖其足。豈期未終半月,其 部官員外郎李遂、司務楊敬,將在禁死囚邵吉一屍停於獄內,通同醫人、獄典、 獄卒等作三屍相驗,以出有罪者張受甫等二人,受財四百八十貫。
司法部門, 也是徇私枉法,舞弊嚴重。捕囚、斷獄,不是完全依法辦事,而以原告或被告 是否行賄或受賄的多少為轉移,顛倒黑白,製造冤獄。如山西都司斷事官陳允中 夥同石州同知俞桓,「通同受財」,將有罪人脫放,反將告發人張士能等,各杖一 百充軍。地方上官吏憑藉掌握著一個地方或部門的實權,狡詐勒索、營私舞弊。
「常州府武進等縣官吏鄧尚文等,將民人夏稅,十分之九分上倉,一分入己。」 「浙西所在有司,凡徵收,害民之奸,甚於虎狼。且如折收秋糧,府州縣官發放 每米一石,官折鈔二貫,巧立名色,取要水腳錢一百文。車腳錢三百文,口食錢 一百文。庫子又要辦驗錢一百文,蒲簍錢一百文,竹簍錢一百文,沿江神佛錢一 百文。」地方官吏利用徵稅之際,乘時漁利,可謂是花樣繁多。
像這種貪贓枉法,營私舞弊,在《大誥》中記載很多,由此可見,當時官場 中的腐敗現象是非常的普通,無孔不入,使得剛剛緩和的階級矛盾又開始激化, 小股的農民起義不時發生,據《明太祖實錄》記載粗略統計,就洪武一朝各民族武裝起義達180餘次,時間長達十年之久,對明王朝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另外, 明初官僚機構中有許多元朝歸附的舊吏,元末的貪風也被他們帶入到官場中去 了,再加上一些新老地主拼命的兼併土地、追求財富,並隱瞞土地、丁口等辦法 逃漏賦役,把負擔轉嫁給農民,這顯然與朱元璋「休養生息」政策相悖的。
地方豪強橫行無忌、中飽私囊,「不少地主在做了糧長之後,在原來對農民剝削的基 礎之上,更加上皇權賦予的權利,如虎添翼,肆行額外剝削」。因此,洪武初 年的吏治較之元末並未有多大的改善,政奢官貪,會加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導 致統治機能的喪失,直接造成新政權的統治危機,非常重視總結歷經驗的朱元璋 聯想起元末吏治腐敗激起民變的教訓,為避免重蹈元朝的覆轍,必須懲治貪汙腐 敗。
朱元璋個人情節
性格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 化的行為方式的個性心理特徵。性格特徵的形成受到遺傳、環境和自我教育的影 響。一旦形成則對其他心理活動和行為產生巨大的制約作用。作為一個開國君主, 朱元璋的性格中有許多優秀特徵,如堅韌、勇敢、節儉、機智等等,但其負面特 徵也很多,如多疑,自卑等。朱元璋傳奇的經歷,從乞丐到皇帝,一次次社會角 色的轉變構建了他複雜的人生經歷,這些特殊的經歷也構成了他複雜多變的性格 心理特徵,這在他實施的很多政策中體現到了。
1、早年的悲慘經歷
開國皇帝朱元璋,生於貧賤,長於亂世。曾給地主放過牛、後來父母早亡, 無依無靠便投身皇覺寺當了和尚、要過飯。早年在民間的流浪,飽嘗了人間疾苦, 歷盡生活心酸的朱元璋,對元末的政治腐敗,貪官汙吏的奸惡,肆虐百姓,不僅 是目睹,而且深受其害,因此,從小耳濡目染官吏的腐敗與作威作福,所以幼小 的心靈就播下了對「貪官汙吏仇恨的種子」心理定勢。
他說:「昔在民間時,見 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間疾苫,視之漠然,心實怒 之。如今要嚴立法禁,但遇官吏貪汙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當他君臨天下, 時常回憶告誡群臣:「奈何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這就堅定 了他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汙吏的決心。正是朱元璋這種非同尋常的「貧民」經歷, 恨貪官情節就會外化為「嚴懲」的長矛,毫不留情的刺向那些蛀蝕國家社稷的貪 官汙吏的胸口。
2、朱元璋個人的價值取向
一方面,從乞丐到皇帝,一下子從被統治階級變成了天下人敬仰的統治階級 的總代表,這種身份的變化,使朱元璋肩負著以天為己任自居,「朕今為天下主, 期在明教化以行先聖之道」。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迫切急待恢復社會秩序,肩負 起進行撥亂反正和立法垂憲的雙重使命。作為開國皇帝,「陳大道以誥天下」,必 然要革除舊弊,整頓社會,鞏固新生政權,「欲丕變胡俗,復我中國先王之治」, 懲處奸貪,剷除一切威脅皇權的隱患,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另一方面,為了維護朱家天下一統萬年的憂患意識,經過血與火的鬥爭而 打拼來的江山,唯恐其祚命不長,子孫不能保有,為防患於未然,朱元璋無論如 何也不會讓任何不利於朱家王朝的隱患存在。對於各級官吏,朱元璋害怕他們貪 贓枉法,會引起老百姓犯上作亂。因此,必須剪除禍亂之源,整肅官場貪風也是 順理成章,均是出於對皇權的憂慮和保護,使他時刻充滿著防範意識。
通過懲治 貪汙以鞏固朱家天下,《明通鑑》中記載:「蓋為子孫之遠慮。欲遣之以安強。」 綜上所述,朱元璋在明初特定的政治、經濟條件以及個人的經歷等諸多因素 影響下,一方面為了鞏固新生政權的,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遂 促成了懲治貪汙的主觀和客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