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豪傑並起,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在角逐天下中最具代表性。陳友諒一度實力強大,大有吞併天下之氣,然而為何稱帝四年後便被實力並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消滅?穿過那些泛黃的歷史資料來看,陳友諒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成敗到底是因為什麼?這些將成為本文描述的重點。
陳友諒,父名陳普才,打魚為業。「幼歧嶷,比長,膂力過人,優於武藝」 ,他還「略通文義」, 「曾為縣小吏」 ,但「非其好」 ,因此在1351年 ,當和尚彭瑩玉、鐵工鄒普勝推壽輝為主,「舉紅巾為號」 ,在蘄州高擎反元義旗,發動起義時,陳友諒「慨往從之」 ,參加了起義隊伍,投身於起義軍大將倪文俊部下, 「為文俊簿書掾」 他們「摧富益貧」, 「大掠富民家」 ,得到窮苦農民的熱烈擁護,「皆群起趨之」 , 「眾輒數萬,皆短衣草屢,齒木為耙,削竹為槍,截緋帛為舊襖,彌野皆赤」 ,起義軍發展神速,聲勢十分浩大。
陳友諒塑像
以此可知,陳友諒是底層出身,且能夠知道天下即將大亂,審時度勢及時投入到大潮之中的人。在不斷的戰爭歷練下,至正十八年(1358年),陳友諒直接指揮了安慶戰役,人稱「自軍興以來,元疆吏中以褚不哈守淮安,餘闕守安慶為最著」 ,防守嚴,攻打就異常艱苦,在安慶外圍戰中陳友諒三敗三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後攻下了安慶城。負隅頑抗的元守將餘闕「引刀自剄」。安慶之戰是一場硬戰,戰鬥之激烈是元末農民戰爭中所罕見,陳友諒在這次戰役中能敗不餒,終於取得了勝利,消滅了紅巾軍最兇悍的死敵餘闕,真不愧為反元戰場上勇猛的雄傑。
陳友諒塑像
攻陷安慶後,陳友諒又率軍 「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全普庵撒裡及總管哈海赤死之」,年底取汀州路,次年又打下了信州路,元「守臣廉訪副使伯顏不花力戰死之」,隨即又略衢州,攻陷襄陽路。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陳友諒馳騁於戰場上,奪城略地,贏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佔有安徽、江西、福建、湖廣等大片地區,「幾天下半」。「當是時, 江以南惟友諒兵最強」 ,一時之間陳友諒成為江南地區反元的主力軍,大有併吞八荒之勢。
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他從朱元璋手中攻取了太平,進駐采石磯後,自以為時機已到,使人挾鐵撾擊殺傀儡徐壽輝,自為帝, 國號「漢」,建元「大義」,獨樹一幟,捲入了元末群雄兼併戰爭,與朱朱元璋開始了劇烈的角逐天下。然而陳友諒接下來的表現表明他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儘管陳友諒是「優於武藝」的猛將,但勇有餘而智不足,在鬥爭策略上,朱元璋始終是計高一籌,處於主動地位。陳友諒則完全為人所制。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在對付陳友諒的戰事中,碰到的勁敵是「雙刀趙」,即陳友諒部將趙普勝,他本是巢湖水軍主帥,後降於壽輝,「為人驍勇,善用雙刀,人號為雙刀趙」 ,後為陳友諒陷城略地,數立戰功,朱元璋手下「諸將患之」 。於是朱元璋使出了離間手段。他認為, 「普勝雖勇而寡謀,友諒挾主以令眾,上下之間,心懷疑貳,用計以離之,一夫之力耳」。立即派人拉攏收買了趙普勝尊為謀主之客,要其「潛往說友諒所親以間普勝」 ,使陳友諒「忌之」 。是時又適遇雙刀趙海船被破,潛山失守,「友諒益欲殺普勝。乃詐以會軍為期,自至安慶圖之」。趙普勝此時尚蒙在裡, 「登舟見友諒。友諒就執殺之,並其軍」 。趙普勝軍是陳友諒的一支臂膀,陳友諒為朱元璋最後戰勝自已除去一大障礙。朱元璋此計得逞後高興地說,陳友諒「殺普勝即生釁於我」 。趙普勝死、陳友諒元氣大損,而朱元璋則愈強,連克衢州、處州等地。此時陳友諒挾持徐壽輝於江州, 自稱漢王。
形勢圖
1360年初,朱元璋聽取了智囊人物劉基對形勢的分析,「我有兩敵,張士誠居東,陳友諒居西。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半」。友諒勢強,且有遠圖,「士誠自守虜耳。友諒居上流,且名號不正,宜先焉」 , 「得漢,天下之形成矣」 , 「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劉基把打擊矛頭首先指向陳友涼的建議,就成為朱元璋翦滅群雄的基本戰略。
自此,羽翼剛剛豐滿的朱元璋,就把陳友諒當作頭號大敵,傾主要力量於其一身。正如高岱所說:「元末群雄共起,與我聖祖並驅中原者,固非一人,而當時稱勁敵,為腹心肘腋害者,惟友諒可慮哉」 。朱元璋用了四分之三的兵力來對付西線,迫使內部還沒有統一的陳友諒不得不全力以赴予以應戰,這不僅幹擾了陳友諒對元王朝的戰略部署,同時也大大影響了當時整個反元的戰局。此時的陳友諒則昏昏然,對形勢和前途缺乏清醒地認識,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那下太平後,,「志益驕」,殺徐壽輝,自稱帝,引舟師東下,直指建康。應天震驚。朱元璋手下「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 。但朱元璋獨從劉基言:「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議定「決與一戰」 。因朱元璋深知,「張(士誠)為自守虜,陳銳於展拓,急攻張則陳必合而相圖,急攻陳張不勝,後顧之憂較緩,故反誘友諒速來」 ,於是就藉助於陳友諒已投降朱氏的故將康茂才,「使其以願為內應誘友諒直趨建康」 。「友諒至,大破之」 。
連環畫
陳友諒應天受挫,當是他徹底失敗之始。應天敗北,失去了太平、安慶、其部下不少將領以自已所佔地盤投降了朱元璋。陳友諒雖發威奮收復了一些城池,但復得復失,已是一厥難振了。可是陳友諒仍不氣餒,當小明王安豐遇險,朱元璋親去「營救」時,陳友諒乘機發動了對南昌的進攻。朱元璋為了對付陳友諒,一面與元將通好,一面急急奔至南昌。陳友諒率領浩浩蔭蕩六十萬大軍,圍南昌85天,待朱元璋歸兵到,才東出鄱陽湖激戰。鄱陽大戰36天,陳友諒中流矢身亡,全軍潰亂,土崩瓦解。
陳友諒本想聯合張士誠與朱元璋火併,但「士誠齷齪自固,不敢應」,陳友諒孤軍疾馳應天,結果大敗而歸,但他雖敗不餒整軍再起,正如高岱所評:「友諒之勇備,雖或未及項羽,而猿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敗衄之後,旬日之間,而能陷城摧敵,其能開拓封疆,奄有荊、楚,亦一時之雄也」。談遷讚揚他「東南無二」。陳友諒在與朱元璋的戰爭中「愈蹶愈奮」,直到最後敗亡前夕,還能「至傾國六十萬嘗試江流,牧野、昆陽、赤壁、淝水,古帝王豪傑能用其眾者,未之有聞」 。陳友諒不愧為叱吒風雲的一世之雄。
鄱陽湖大戰
但為什麼陳友諒建漢稱帝後僅四年就有鄱陽之敗,接著就國破身亡呢?究其原因,絕非出於陳友諒中流矢之偶然,是有其必然的主因的。
陳友諒先事文俊,後又殺文俊,這雖然是內部分裂的一個表現,但殺之有理,因為倪文俊首先在起義軍中製造矛盾,因此,不論陳友諒主觀想法如何,殺了倪文俊,安定了人心,維護了團結。可是時隔不久,陳友諒不顧起義軍的利益,特別是在攻佔太平後,陶醉於勝利,忘乎所以,野心勃發,謀殺其主徐壽輝。儘管徐壽輝「術強無他能」, 而且一直是「權在臣下,徒存空名爾」。
陳友諒故居
可是他卻是皇權的象徵,對起義軍起著號召和團結的作用。陳友諒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然他就不可能料到自己黃袍加身,竟會使「將士皆離心」。反映最強烈的是明玉珍,「友諒弒其君壽輝自立,玉珍曰:「與友諒俱臣徐氏,顧悖逆如此」謀以兵討之,不果。乃東守夔關,絕不與通,立廟祀壽輝」。1362年,明玉珍稱帝,國號夏,建元天統。起義軍徹底分裂了。陳友諒失去了對內部的控制力量,開始走上眾叛親離的敗亡道路。
影視形象
對照朱元璋對小明王所採取的手法,問題就更為明顯,朱元璋自己勢力越強,表面上對小明王尊奉越高,甚至懼怕張士誠把這塊招牌搶去,竟然冒險親自出徵,劫來小明王軟禁於滁,待到自己稱帝條件完全成熟,還要假借他人之手除之,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即使在小明王被他除掉之後,在一些公開場合, 朱元璋仍假惺惺地抬出這個無害的偶象,為自己謀利益。狹隘的利己思想,使陳友諒過早的不擇手段地殺了徐壽輝,從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強了敵方勢力。
鄱陽大戰,陳友諒身亡,朱元璋發出了勝利的歡呼:「友諒亡,天下不足定也」。何以如此?因「自元人失馭,群雄蜂起,逐鹿之夫,所在都有」,然而,張士誠,明玉珍、方國珍等」皆闔門坐大,非有圖天下之志也。獨陳友諒以驍鷙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遊,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 。朱元璋在劉基的啟發下,終於認識到眾多政治軍事集團中能與自己匹敵抗衡的只有陳友諒,如不滅其於始初,將來則必敗於其手,於是他採納劉基的意見,「首規偽漢,後取偽吳,成算在胸,次第不爽」 。步驟確定了,首先就不擇手段,想方設法瓦解陳軍,聯合其他武裝集團,甚至不惜勾結元軍,孤立陳軍,集中兵力以武力打擊陳軍。陳友諒屢戰屢敗,最後只有孤注一擲。當然,這樣做的結果,得到的也只能是徹底失敗的慘局。
朱元璋書法
陳友諒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迷信於武力 ,「矜其強大,日尋於長矛大鏃之間」 。朱元璋在總結鄱陽大戰時就說到這一問題:「汝不聞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陳友諒兵雖眾,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矢引用兵連年,數敗無功,不能養威俟時。今日適勞於東,明日又馳於西,失眾心也」 。朱元璋接著評論說:「夫師貴時動,動則威,我以時動之師,威不振之虜,將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鷙鳥搏擊,巢卵俱覆,此所以為吾破也」。陳友諒只是一個擅長廝殺的勇將,而不是一個象朱元璋那樣精通謀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不懂得配合戰爭進行相應的政治鬥爭, 「從個人器度及政治謀略,上結統治階層之合作,下取人民大眾之支持,旁爭兵敵之歸附,則陳氏固不能望元璋之項背」。
朱元璋像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最了解陳友諒的莫過於他的敵手朱元璋。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也就是在陳友諒敗亡後半年,陳友諒的兒子投降朱元璋,朝見時朱元璋不無感慨地給眾臣分析了陳友諒失敗的原因:「陳氏之敗,非無勇將健卒,由其上下驕矜,法令縱馳,不能堅忍,恃眾寡謀,故至於此」 , 「舉措一失,逐致土崩」 。這個分析確是精當透徹,切中要害。權術、智謀這一切正是朱元璋比陳友諒高明得多的方面。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