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得天下一大半的陳友諒為何會迅速輸給朱元璋?朱元璋

2021-02-08 熱點閒聊

元朝末年,豪傑並起,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在角逐天下中最具代表性。陳友諒一度實力強大,大有吞併天下之氣,然而為何稱帝四年後便被實力並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消滅?穿過那些泛黃的歷史資料來看,陳友諒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成敗到底是因為什麼?這些將成為本文描述的重點。

陳友諒,父名陳普才,打魚為業。「幼歧嶷,比長,膂力過人,優於武藝」 ,他還「略通文義」, 「曾為縣小吏」 ,但「非其好」 ,因此在1351年 ,當和尚彭瑩玉、鐵工鄒普勝推壽輝為主,「舉紅巾為號」 ,在蘄州高擎反元義旗,發動起義時,陳友諒「慨往從之」 ,參加了起義隊伍,投身於起義軍大將倪文俊部下, 「為文俊簿書掾」 他們「摧富益貧」, 「大掠富民家」 ,得到窮苦農民的熱烈擁護,「皆群起趨之」 , 「眾輒數萬,皆短衣草屢,齒木為耙,削竹為槍,截緋帛為舊襖,彌野皆赤」 ,起義軍發展神速,聲勢十分浩大。

陳友諒塑像

以此可知,陳友諒是底層出身,且能夠知道天下即將大亂,審時度勢及時投入到大潮之中的人。在不斷的戰爭歷練下,至正十八年(1358年),陳友諒直接指揮了安慶戰役,人稱「自軍興以來,元疆吏中以褚不哈守淮安,餘闕守安慶為最著」 ,防守嚴,攻打就異常艱苦,在安慶外圍戰中陳友諒三敗三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後攻下了安慶城。負隅頑抗的元守將餘闕「引刀自剄」。安慶之戰是一場硬戰,戰鬥之激烈是元末農民戰爭中所罕見,陳友諒在這次戰役中能敗不餒,終於取得了勝利,消滅了紅巾軍最兇悍的死敵餘闕,真不愧為反元戰場上勇猛的雄傑。

陳友諒塑像

攻陷安慶後,陳友諒又率軍 「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全普庵撒裡及總管哈海赤死之」,年底取汀州路,次年又打下了信州路,元「守臣廉訪副使伯顏不花力戰死之」,隨即又略衢州,攻陷襄陽路。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陳友諒馳騁於戰場上,奪城略地,贏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佔有安徽、江西、福建、湖廣等大片地區,「幾天下半」。「當是時, 江以南惟友諒兵最強」 ,一時之間陳友諒成為江南地區反元的主力軍,大有併吞八荒之勢。

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他從朱元璋手中攻取了太平,進駐采石磯後,自以為時機已到,使人挾鐵撾擊殺傀儡徐壽輝,自為帝, 國號「漢」,建元「大義」,獨樹一幟,捲入了元末群雄兼併戰爭,與朱朱元璋開始了劇烈的角逐天下。然而陳友諒接下來的表現表明他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儘管陳友諒是「優於武藝」的猛將,但勇有餘而智不足,在鬥爭策略上,朱元璋始終是計高一籌,處於主動地位。陳友諒則完全為人所制。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在對付陳友諒的戰事中,碰到的勁敵是「雙刀趙」,即陳友諒部將趙普勝,他本是巢湖水軍主帥,後降於壽輝,「為人驍勇,善用雙刀,人號為雙刀趙」 ,後為陳友諒陷城略地,數立戰功,朱元璋手下「諸將患之」 。於是朱元璋使出了離間手段。他認為, 「普勝雖勇而寡謀,友諒挾主以令眾,上下之間,心懷疑貳,用計以離之,一夫之力耳」。立即派人拉攏收買了趙普勝尊為謀主之客,要其「潛往說友諒所親以間普勝」 ,使陳友諒「忌之」 。是時又適遇雙刀趙海船被破,潛山失守,「友諒益欲殺普勝。乃詐以會軍為期,自至安慶圖之」。趙普勝此時尚蒙在裡, 「登舟見友諒。友諒就執殺之,並其軍」 。趙普勝軍是陳友諒的一支臂膀,陳友諒為朱元璋最後戰勝自已除去一大障礙。朱元璋此計得逞後高興地說,陳友諒「殺普勝即生釁於我」 。趙普勝死、陳友諒元氣大損,而朱元璋則愈強,連克衢州、處州等地。此時陳友諒挾持徐壽輝於江州, 自稱漢王。

形勢圖

1360年初,朱元璋聽取了智囊人物劉基對形勢的分析,「我有兩敵,張士誠居東,陳友諒居西。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半」。友諒勢強,且有遠圖,「士誠自守虜耳。友諒居上流,且名號不正,宜先焉」 , 「得漢,天下之形成矣」 , 「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劉基把打擊矛頭首先指向陳友涼的建議,就成為朱元璋翦滅群雄的基本戰略。

自此,羽翼剛剛豐滿的朱元璋,就把陳友諒當作頭號大敵,傾主要力量於其一身。正如高岱所說:「元末群雄共起,與我聖祖並驅中原者,固非一人,而當時稱勁敵,為腹心肘腋害者,惟友諒可慮哉」 。朱元璋用了四分之三的兵力來對付西線,迫使內部還沒有統一的陳友諒不得不全力以赴予以應戰,這不僅幹擾了陳友諒對元王朝的戰略部署,同時也大大影響了當時整個反元的戰局。此時的陳友諒則昏昏然,對形勢和前途缺乏清醒地認識,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那下太平後,,「志益驕」,殺徐壽輝,自稱帝,引舟師東下,直指建康。應天震驚。朱元璋手下「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 。但朱元璋獨從劉基言:「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議定「決與一戰」 。因朱元璋深知,「張(士誠)為自守虜,陳銳於展拓,急攻張則陳必合而相圖,急攻陳張不勝,後顧之憂較緩,故反誘友諒速來」 ,於是就藉助於陳友諒已投降朱氏的故將康茂才,「使其以願為內應誘友諒直趨建康」 。「友諒至,大破之」 。

連環畫

陳友諒應天受挫,當是他徹底失敗之始。應天敗北,失去了太平、安慶、其部下不少將領以自已所佔地盤投降了朱元璋。陳友諒雖發威奮收復了一些城池,但復得復失,已是一厥難振了。可是陳友諒仍不氣餒,當小明王安豐遇險,朱元璋親去「營救」時,陳友諒乘機發動了對南昌的進攻。朱元璋為了對付陳友諒,一面與元將通好,一面急急奔至南昌。陳友諒率領浩浩蔭蕩六十萬大軍,圍南昌85天,待朱元璋歸兵到,才東出鄱陽湖激戰。鄱陽大戰36天,陳友諒中流矢身亡,全軍潰亂,土崩瓦解。

陳友諒本想聯合張士誠與朱元璋火併,但「士誠齷齪自固,不敢應」,陳友諒孤軍疾馳應天,結果大敗而歸,但他雖敗不餒整軍再起,正如高岱所評:「友諒之勇備,雖或未及項羽,而猿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敗衄之後,旬日之間,而能陷城摧敵,其能開拓封疆,奄有荊、楚,亦一時之雄也」。談遷讚揚他「東南無二」。陳友諒在與朱元璋的戰爭中「愈蹶愈奮」,直到最後敗亡前夕,還能「至傾國六十萬嘗試江流,牧野、昆陽、赤壁、淝水,古帝王豪傑能用其眾者,未之有聞」 。陳友諒不愧為叱吒風雲的一世之雄。

鄱陽湖大戰

但為什麼陳友諒建漢稱帝後僅四年就有鄱陽之敗,接著就國破身亡呢?究其原因,絕非出於陳友諒中流矢之偶然,是有其必然的主因的。

陳友諒先事文俊,後又殺文俊,這雖然是內部分裂的一個表現,但殺之有理,因為倪文俊首先在起義軍中製造矛盾,因此,不論陳友諒主觀想法如何,殺了倪文俊,安定了人心,維護了團結。可是時隔不久,陳友諒不顧起義軍的利益,特別是在攻佔太平後,陶醉於勝利,忘乎所以,野心勃發,謀殺其主徐壽輝。儘管徐壽輝「術強無他能」, 而且一直是「權在臣下,徒存空名爾」。

陳友諒故居

可是他卻是皇權的象徵,對起義軍起著號召和團結的作用。陳友諒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然他就不可能料到自己黃袍加身,竟會使「將士皆離心」。反映最強烈的是明玉珍,「友諒弒其君壽輝自立,玉珍曰:「與友諒俱臣徐氏,顧悖逆如此」謀以兵討之,不果。乃東守夔關,絕不與通,立廟祀壽輝」。1362年,明玉珍稱帝,國號夏,建元天統。起義軍徹底分裂了。陳友諒失去了對內部的控制力量,開始走上眾叛親離的敗亡道路。

影視形象

對照朱元璋對小明王所採取的手法,問題就更為明顯,朱元璋自己勢力越強,表面上對小明王尊奉越高,甚至懼怕張士誠把這塊招牌搶去,竟然冒險親自出徵,劫來小明王軟禁於滁,待到自己稱帝條件完全成熟,還要假借他人之手除之,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即使在小明王被他除掉之後,在一些公開場合, 朱元璋仍假惺惺地抬出這個無害的偶象,為自己謀利益。狹隘的利己思想,使陳友諒過早的不擇手段地殺了徐壽輝,從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強了敵方勢力。

鄱陽大戰,陳友諒身亡,朱元璋發出了勝利的歡呼:「友諒亡,天下不足定也」。何以如此?因「自元人失馭,群雄蜂起,逐鹿之夫,所在都有」,然而,張士誠,明玉珍、方國珍等」皆闔門坐大,非有圖天下之志也。獨陳友諒以驍鷙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遊,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 。朱元璋在劉基的啟發下,終於認識到眾多政治軍事集團中能與自己匹敵抗衡的只有陳友諒,如不滅其於始初,將來則必敗於其手,於是他採納劉基的意見,「首規偽漢,後取偽吳,成算在胸,次第不爽」 。步驟確定了,首先就不擇手段,想方設法瓦解陳軍,聯合其他武裝集團,甚至不惜勾結元軍,孤立陳軍,集中兵力以武力打擊陳軍。陳友諒屢戰屢敗,最後只有孤注一擲。當然,這樣做的結果,得到的也只能是徹底失敗的慘局。

朱元璋書法

陳友諒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迷信於武力 ,「矜其強大,日尋於長矛大鏃之間」 。朱元璋在總結鄱陽大戰時就說到這一問題:「汝不聞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陳友諒兵雖眾,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矢引用兵連年,數敗無功,不能養威俟時。今日適勞於東,明日又馳於西,失眾心也」 。朱元璋接著評論說:「夫師貴時動,動則威,我以時動之師,威不振之虜,將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鷙鳥搏擊,巢卵俱覆,此所以為吾破也」。陳友諒只是一個擅長廝殺的勇將,而不是一個象朱元璋那樣精通謀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不懂得配合戰爭進行相應的政治鬥爭, 「從個人器度及政治謀略,上結統治階層之合作,下取人民大眾之支持,旁爭兵敵之歸附,則陳氏固不能望元璋之項背」。

朱元璋像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最了解陳友諒的莫過於他的敵手朱元璋。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也就是在陳友諒敗亡後半年,陳友諒的兒子投降朱元璋,朝見時朱元璋不無感慨地給眾臣分析了陳友諒失敗的原因:「陳氏之敗,非無勇將健卒,由其上下驕矜,法令縱馳,不能堅忍,恃眾寡謀,故至於此」 , 「舉措一失,逐致土崩」 。這個分析確是精當透徹,切中要害。權術、智謀這一切正是朱元璋比陳友諒高明得多的方面。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得天下一大半的陳友諒為何會迅速輸給朱元璋?朱元璋親自給出答案
    、陳友諒在角逐天下中最具代表性。陳友諒一度實力強大,大有吞併天下之氣,然而為何稱帝四年後便被實力並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消滅?穿過那些泛黃的歷史資料來看,陳友諒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成敗到底是因為什麼?這些將成為本文描述的重點。
  • 陳友諒和張士誠實力遠超朱元璋,為什麼最後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是我國歷史上的草根皇帝,他出生低微,又不會讀書識字,但是憑藉其優秀的才能和獨特的個人魅力,陸續擊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個競爭對手,最後驅逐韃虜,光復河山,開創了一個強大並且最有骨氣的王朝——明朝。
  • 朱元璋把陳友諒的女人搶了,還生了個兒子,為何朱元璋悔恨一生?
    朱元璋因為亂世而遭受盡了磨難,但也因為亂世,而最終一躍龍門,成為了開國皇帝。要說那個時期,真正能夠和朱元璋相提並論的勢力,也就只有陳友諒了。 陳友諒可謂是上天派下來專門鍛鍊朱元璋的,是朱元璋登帝之路上的最大阻礙。
  • 陳友諒為啥輸給朱元璋?你信《倚天屠龍記》就out了
    其實陳友諒輸給朱元璋不是因為奸險,恰恰相反,是他奸險得太不夠…… 一漁家子陳友諒不是庸才 元末起兵造反的三雄之中,陳友諒、張士誠和朱元璋一樣,也非豪門世族。 陳原是一「漁家子」,張販鹽出身。陳友諒的上面雖然還有一個徐壽輝,但徐壽輝這人雖然相貌堂堂,卻虛有其表,聽任手下各將縱恣,自己不過徒擁虛名,所以陳友諒的部隊名義上聽從徐壽輝,實為他的私人武裝。 陳友諒、張士誠的起點都比朱元璋好,最後卻在搶奪神器的賽跑中,聽任朱元璋率先「撞線」,這是為什麼? 陳友諒這人並不是庸才。
  • 讓朱元璋談之色變的陳友諒,到底有多厲害?
    陳友諒與朱元璋大大小小幹過百場,但只是各有勝負,真正的決戰,是由常遇春引起的,常遇春俘虜了陳友諒的3000將士,全部坑殺,只留幾個活口去給陳友諒報信,告訴陳友諒,就是揍你。陳友諒怎麼能咽得下這口氣,陳友諒自小生長的環境就是被人欺負長大的,如今做到了帝王怎可能讓人再次欺負,他不顧一切要與朱元璋正式決戰。
  • 張士誠在蘇州一帶深得百姓擁戴,為何最後卻敗給了朱元璋?
    《孟子》有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得民心的諸侯,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獲勝的機率要更大些。但為何在元末深得民心的張士誠卻輸給了朱元璋呢?爆史君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 朱元璋為何獨愛馬皇后?
    馬秀英痛得直流淚,張氏見此也不禁跟著一起流淚。隨後,張氏就跟郭子興說朱元璋沒有奪權的心思,朱元璋做事向來磊落,讓他不要聽信兩個兒子胡說,郭子興查了一下,也沒發現朱元璋有什麼要奪權的跡象,這才放他出來。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基本接手了他的勢力,逐漸加大擴張步伐。
  • 朱元璋搶了陳友諒老婆,還生下個兒子,長大後卻讓朱元璋悔恨終生
    而到了最後的關頭時,元朝已然氣數將盡,對當時的朱元璋而言,最大的威脅便是江南的陳友諒。 1320年,陳友諒出生在一戶漁家之中,比起朱元璋少時乞討為生還是好得多。陳友諒小時候還讀了一點書,學了些武藝,加上漁家人士,常在水浪中過活,依舊練得一身穩固的下盤和強悍的臂力。
  • 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為何能堅守孤城??
    1.朱元璋未雨綢繆,下令後移城牆三十多步,致使陳友諒「巨艦乘城」的攻城戰術行不通。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正月,朱元璋親自到龍興接受胡廷瑞等人的歸降,下令改龍興為洪都府。洪都城牆最初緊靠贛江,陳友諒先前從元軍手中奪取龍興城,便充分利用了這一點,把巨艦開到洪都城下,藉助贛江水勢上漲,降低攻城難度,將士從船上攻進城內。
  • 歷史連續劇《朱元璋》不應該朱冠李代篡改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攻下微州,因鄧愈推薦,召朱升詢問時務。朱升回答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明太祖深以為是。明明是朱升建言朱元璋,在電視劇《朱元璋》裡卻變成李善長獻策。這種朱冠李戴,篡改歷史的作法,除了誤導欺騙觀眾外毫無益處。歷史劇應該忠於歷史,誇張,浪漫,虛構劇情可以,而不應胡編亂造歷史,朱冠李代。明史《李善長傳》朱元璋問李善長;"四方徵戰,何時可定"?
  • 朱元璋在娶陳友諒老婆之後,竟悟出一個道理,子孫後代果然因此誤國
    妻妾成群只屬於「王族」,隨著官階的遞減,後院的規模也會逐漸縮小。 自古以來,一個男人綿延家族子嗣是頭等大事,也成了古時婚姻制度的有力支撐。不過,到了明朝,朱元璋對「納妾」就做了一個明確規定:不是數量,而是年齡。 很多人為何不願意看古籍,就是在於「斷句」問題。
  • 壹點音頻|話說朱元璋:「殺降」的常遇春給朱元璋惹來大麻煩
    講正史野史,說歷史;談奇事怪事,講故事。聽眾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壹點音頻歷史欄目《鬍子說史》。「話說朱元璋」上回書說道,朱元璋面對的最可怕的對手是陳友諒。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你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精彩!真精彩!如此之見識,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 朱元璋的嶽父胡美只是入宮看了一次女兒,為何就被朱元璋賜死
    那麼,胡美的一次平常的入宮探親活動,為什麼會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呢?不但自己被逼自盡,還連累女婿丟掉了性命。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胡美是一個怎樣的人。 胡美原名胡廷瑞,因避諱朱元璋的字國瑞,只好將名字改為胡美。他是元末明初一位有名的將領,最初在陳友諒的手下幹得風生水起,屢建奇功。
  •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還不忘噁心他,在他墓前題四字,讓其永無安寧
    歷史上技術含量最高的農民起義莫過於元末農民起義,各地義軍打著明教的旗號,紛紛揭竿而起割據一方,從一介流寇成長為了一方諸侯。並且形成與蒙元政權南北對峙的局面,而且政府軍十分忌憚南方各諸侯,任憑他們如何鬧騰都不敢管。在各諸侯中,堪稱當世豪傑的除了洪武大帝朱元璋外,就只有一代梟雄陳友諒了。
  • 明朝建立後,陳友諒的後人去哪了?朱元璋:在水中生活,不得上岸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元末民初農民起義的重要人物,都是因為元朝壓迫而奮起反抗之人,也都是有能力角逐天下的英雄人物。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出身貧農家庭,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後來遇到自然災害,家中沒有吃的了,還剃髮出家,四出流浪,靠化緣為生,25歲還是一貧如洗,也沒有家室,直到加入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才逐步翻身。
  • 歷史故事——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
    朱元璋不但手把手教習弓馬騎射,還給他請了範祖乾、胡翰作為老師,把李文忠培養成才,這也造就李文忠不僅是朱元璋至親中唯一有學識的人,也是所有開國將軍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至正十七年(1357年),著名的池州大戰中,19歲的李文忠第一次震撼了所有人,他以舍人的身份,帶領朱元璋的親兵,對陣陳友諒麾下悍將鄒普勝。結果一戰成名,大敗鄒普勝,攻下青陽、石埭、太平、旌德四縣。
  • 朱元璋能夠橫掃天下,建立大明,很大原因是因為此人英年早逝
    在紛繁複雜的局面下,朱元璋採用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一步一步從紅巾軍當中的一個底層將領,最後成為一方諸侯。再連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強敵後,成功北上,將蒙元統治者打回了漠北,可謂傳奇中的傳奇。 但是,真正的歷史上,如果有一個人不是英年早逝,朱元璋未必會是最後的勝利者。 這個人,叫明玉珍。
  • 為何販鹽的張士誠和打漁的陳友諒能成為朱元璋的勁敵?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話說朱元璋終於擺脫了鳳陽,擺脫了滁州,來到了物產豐富的南京,一切才剛剛開始,朱元璋得加油了。不過,在他的外圍卻有幾個不好惹的人,在他東邊鎮江的是元朝軍隊,在他東南方的是張士誠,西邊的是徐壽輝,雖然元朝的統治者早就看不慣朱元璋了,但想攻打他也無從下手。雖然這些人都不好惹,但真正可怕的對手是他的鄰居。接下來要提到的是張士誠和陳友諒,這二位,雖都是英雄豪傑,但是生錯了年代,遇到了朱元璋,在這場比賽裡,總要有人拿第一名,剩下的都要被淘汰。
  • 朱元璋娶了陳友諒老婆後,悟出一個道理,子孫因沒有聽從而誤國
    成功的一方不僅名垂青史,而且還能坐擁天下。他們佔據失敗者的地盤、人馬,甚至還有妻妾。因此,古代開國君主後宮中,有很多妃子都是前朝皇室的妃子或女兒。如古代第一明君李世民,他的後宮中不僅有隋煬帝的女兒,而且還有兄弟齊王李元吉的王妃。而明太祖朱元璋在娶陳友諒夫人後,竟悟出了一個道理。具體是什麼道理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為何明朝建功立業,為何結局悽慘?
    朱元璋家元末饑荒人口後已經所剩無幾,而朱元璋的大哥應該是最親近的人的兒子。但它也是最親近的人,皇帝即將到達人生的巔峰選擇背叛的時候。這些誰皇帝都有自己的魅力,皇帝作為底層出身也不例外,否則會不會在皇帝和最落魄的時候還非常尊重他。元代混亂有三股勢力在當時最強大的力量,這是兵多將廣泛陳友諒網站也廣泛,多穀物和金錢石城割據軍閥作為黨是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