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會在禮教的嚴格束縛下,男女婚姻締結要遵從父母之命與媒妁之言,男女之情婚姻自主自由是根本不被禮法世俗所認同的。但追求純真愛情是人類的自然天性,封建禮法是扼殺不住的。
自由戀愛的權利在近代五四運動之後開始大範圍解放,但嚮往自由與幸福的男女之情在古代早已有之。晚唐詩人韋莊的這首《思帝鄉·春日遊》就是寫一位渴望美好愛情的女子在對意中郎一見鍾情之後的內心波瀾起伏。
《思帝鄉·春日遊》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開端「春日遊」三個字語淡意深。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節,一切充滿著生機與希望,人的感情也是躍躍欲試的。「遊」是春遊,在春日郊遊中,人心如同春風萌動大地一樣,隨著世間芳草的復甦也在悄悄覺醒。開頭就寫春遊,為下文遇見風流倜儻的少年郎做了鋪墊。
「杏花吹滿頭」,可以看出當時還是早春時節,杏花開得正是最旺盛的時候,春風輕輕一吹,繽紛的杏花就翩翩起舞地落到女子的頭上肩上和身上,好一派浪漫的景象!
正當遊春的女子沉浸在美好的春光之時,她一回首,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恰有一位少年,他風度翩翩、神採飛揚,這吸引了少女的注意力,還勾起了她內心的愛慕。所以「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由春天的景色杏花開頭寫起,引出少男少女之情,有景入情,情因景生,渲染得自然貼切。
不知道他是誰家的少年,這麼風度翩翩,正是少女心中所嚮往的少年公子形象。他在少女心中勾起了波瀾,她開始由欣賞春景變成欣賞少女郎了!少女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這是多麼堅定的語氣!
面對心中所認同、所喜愛的對象,不管對方是否有同樣的感受,但少女此心是真摯而又強烈的。這強力的愛慕之情,不僅使她要終身相許,嫁給他,而且即使以後少年公子將她無情地遺棄,她也絕無後悔。
為了愛情不惜代價、終身不悔的決心,從側面進一步突出了少年風流之甚,也反映出少女痴情之甚。
一個真正願為理想、事業而獻身的人,是為了對它的熱愛甘於奉獻自身的。詞其所寫的用情之態度與殉身之精神,不僅再一次強調女子感情的真摯真實,而且可以引發讀者一種深沉的感動與豐美的聯想。這正是韋莊詞高明耐讀之處,小詞語言平淡但感情深厚飽滿濃烈,且層層深入。
同樣寫一見鍾情的詩詞,早於韋莊,白居易曾經寫過《井底引銀瓶》與韋莊這首《思帝鄉·春日遊》近似。白詩云:
妾弄青梅倚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今日悲羞歸不得。寄言痴小人家語,慎勿將身輕許人。
同樣是追求美好愛情,希望兩情相悅,但將兩首詞對比看來,顯然韋莊詞境界要高明許多。白居易直接將女子被拋棄的結果寫出來了,女子結局一點兒也不美好,而韋莊則用假設的口吻留下懸念和思考迴旋品味的餘地,更加耐讀,整首詞營造的美好氣氛一點兒沒有被不好的結局所破壞。
雖然通篇寫的只是少女單方面的一見鍾情,少年的迴響並未予以刻畫,但一個敢於衝破禮教、大膽追求愛情幸福的少女形象,異常鮮明,逗人喜愛。韋莊作為一位具有封建思想的文人,敢於道出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詞語,寫出這樣明快決絕的佳篇,也是難能可貴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