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一天,受一位老電影人之託,在峨眉電影製片廠的一個小會議室,觀摩了牟敦芾先生的新片《黑太陽:南京大屠殺》。那天現場一共7個人,召集人、牟先生和他的助手,以及我們朋友4人。
坐定後,牟先生客氣的說了幾句簡單的開場白:影片是他剛剛親手剪輯出來的,這是第一次放映,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云云。
影片時長大概兩個多小時,過去了這麼多年,除了幾個零星的鏡頭,其他內容都記不起來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延續了轟動一時的《黑太陽731》的風格,血腥暴力貫穿始終(多年以後才知道,牟敦芾一度是香港電影界又黃又暴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人稱「禽獸導演」)。
隨後的座談很輕鬆,也沒有刻意圍繞這個片子而談,話題非常開放。我們從電影說到了戰爭,說到了人性的麻木自私和生命的卑微;說到了「菊花和劍」,以及日本和中國的國民性……
提及拍攝《黑太陽:南京大屠殺》的動機,牟敦芾沒做過多的解釋,只是說自己出生在山東(1941年),正值抗戰時期,國內一直沒有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他希望彌補這個缺憾。
不可避免的,我們談到了《黑太陽731》。那部片子剛剛上映幾年,它給內地觀眾帶來的感官衝擊可謂前所未有(後來才知道該片在香港被列為限制級,認為導演有藉此招徠眼球的嫌疑)。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記錄戰爭是為了真正的記住戰爭,人類發展到今天,應該有更理性更文明的方式應對分歧,所有鼓吹戰爭的言論都是可恥的。
《黑太陽:南京大屠殺》最終沒能在內地公映,原因不得而知,有傳聞說還是因為有大量鏡頭太過血腥。就我個人感受而言,這部電影實在談不上好,對血腥鏡頭的極力渲染,過度追求強烈的感官刺激,反而讓整個片子失去了內涵和張力。若干年後吳宇森能以「暴力美學」享譽世界,其核心還在一個「美」字。
2019年5月25日,牟敦芾於美國費城家中去世,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