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書接上篇。)
五年之後,高潮來了。
1988年,《黑太陽731》.銀都機構出品。
先來一張海報。
這張海報信息量很大,首先是那個黑色的三級標誌,代表了香港電影三級制實施後第一部三級片的地位。其次是構圖,黑色的太陽,周邊散發著奇異的光線,讓人分不清是朝陽還是夕陽,配以不知道是拂曉還是黃昏的黑暗大地,一群少年兵持槍經過,上面是字幕,一部情節動人的紀錄性電影。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情節動人,紀錄性電影。
情節動人,說明影片有個不錯的劇本,紀錄性電影表示本片並不是嚴謹的紀錄片。
而少年兵的設計,是影片不可忽視的枝幹。整個故事就是通過少年兵的視角慢慢展開的。也正是因為這個設計,整個罪惡的731基地才以學習的名義緩緩的從少年兵的視角展現在觀眾面前。
而影片的精神迸發演進的脈絡,也是從少年兵為主的各種日本基地輔助人員演繹的。作為戰俘囚犯的「馬路大」們的反抗主線反而並沒有多少波瀾。
這就和以往的舊時代抗日片完全不同。以往的抗日題材電影總是把苦情戲和情感成長戲放在中國這邊,對日本的描述基本是臉譜化的,最多設置一個日本角色稍微過渡一下。像《黑太陽731》這樣把情感主線放在日方的真不多見。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少年兵和小啞巴之間的情感紐帶。在嚴酷的軍營中服役的少年兵們只有小啞巴這麼一個情感宣洩,結果被副官騙去生生解剖了,那個少年兵帶著活人去見長官,後面還要推著殘肢去停屍房燒,在停屍房少年兵當時就崩潰了。在這幫少年的眼中,戰爭的形態是不同的,那群可憐的「馬路大」們至少是以戰俘的形式被押解來的,小啞巴是周邊的村民,用原臺詞說:「小啞巴又不是馬路大」。他在少年兵眼裡,是確確實實無辜的。這個獨立的存在作為對日本帝國主義罪惡的抨擊非常有力,且在當時千篇一律的控訴中有獨創性。
總的來說,《黑太陽731》是一部製作相當精良的電影,主要演員都是如王剛,王潤身等都是實打實的表演藝術家。影片的表現也遠不及《打蛇》那樣張揚,《打蛇》的風格很明顯,一切暴力,變態,都浮於表面,顯像化,放大化的展現,尤其是打蛇集團那幾個演員面目猙獰的醜態刻畫的非常恐怖。與之相比,《黑太陽731》顯得內斂很多,開頭描寫石井四郎冷酷殘暴的鏡頭,是一場基地一二號人物靜態壓迫的戲,老藝術家王剛老師用眼神和神態以及肢體語言就完成的十分出色。
但片中最出彩的哈爾濱話劇院的老演員劉田夫老師扮演的的焚屍工,沒有一句實際的臺詞,只靠眼神,誇張的肢體動作,詭異的舞姿,還要癲狂的面部表情,和充滿獵奇的日式小曲,給了觀眾龐大的信息量,彷佛他演的不是焚屍工,而是整個日本帝國,那種癲狂,無奈 ,下層對戰爭的控訴,和上層的瘋魔你都能從這個角色裡感受到。更重要的是,劉田夫老師是對著真正的屍體在表演的,影片中各種解剖飾演都是真屍體實拍的,但那都是真正的法醫來參演的,所以並不感到害怕,但劉田夫老師是話劇演員,並不是法醫。在如此環境下拿出的狀態非常讓人佩服,那個年代的老演員,都是一筆財富。
至於本片用真屍體拍攝這件事,網上關於這個話題的說法已經汗牛充棟了,我在這就不贅述了。還是談電影。
《黑太陽731》可以說奠定了牟敦芾「變態導演」的稱號。使得《打蛇》都變得不那麼出名了。但實話說,我個人認為《黑太陽731》其實並不屬於「剝削電影」。上面說過,立意是不同的,起點也是不同的。《打蛇》的內容,以及人蛇集團在人民心目中的重量,並不足以支撐電影裡的殘暴,所以打蛇的用力是過猛的。
而《黑太陽731》,沒記錯這是第一部如此詳細記錄731部隊惡行的電影,厚重且沉痛的歷史給了電影無比的底蘊,影片的描寫也是十分內斂的,《打蛇》裡面目猙獰的蛇頭,確實視覺上很恐怖,但也會令觀眾的觀感變的混淆,產生一種「真實的蛇頭沒有這麼誇張吧」,或者「壞的只是這個惡魔而已」的錯覺。而《黑太陽731》的內斂處理,包括少年兵在內的所有日籍分子,都是應該負責的戰爭儈子手,這一定義得到了強化。
因此看完全片,你會有一種除了真實屍體外,這還是一部挺正常的電影的感覺,《打蛇》可沒有這樣的感覺。
在這之後,就是《黑太陽南京大屠殺》了。
這裡要澄清一個事實,黑太陽系列原計劃三部電影,實際拍成兩部,第三部傳聞叫《黑太陽告別戰爭》,不知道有劇本了沒有,總之沒拍。網上找到的兩部標稱黑太陽731系列的《魔鬼部隊》和《死亡列車》是由何志強導演的跟風之作。它們打的是《黑太陽731系列》。而牟敦芾的是《黑太陽》系列。
其中《魔鬼部隊》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協拍,石井四郎也是由王剛老師扮演的,有一定的連續性,其中的版權糾葛不得而知。《死亡列車》更是直接在片名上打上了黑太陽731完結篇的字樣。說明片方是把「黑太陽731」做為一個整體ip去操作的。
我們還是回頭看牟敦芾的「黑太陽」系列。1995年是個特殊的年份,二戰勝利50周年。這已經過去了整整七年了。牟敦芾參考了大量資料,精心準備了這部傳世製作。
我們先來談談,電影的質量。
作為聲名鵲起的「變態重口味邪典導演」,《黑太陽南京大屠殺》的尺度其實並不高,和大部分人腦補的不同。與《黑太陽731》的風格差別也很大。《黑太陽731》有大段的靜態屍體展示和解剖鏡頭,但看時只要注意規避(比如閉眼或者快進),主體劇情還是正常的。影片大部分時候透露出的只是那種系統性的恐怖。而且對研究基地和各種實驗的展示復刻,有那麼點介紹科普的意思。731基地這個場景其實和故事一樣做為主角在被介紹給觀眾,兩者共同構成了對這個人間地獄的描繪。大段的屍體展示和解剖鏡頭確實重口,卻也是為展現731部隊的殘暴冷酷所必須的。
而到了《黑太陽南京大屠殺》。牟敦芾意識到了問題所在,降低了影片的重口程度,全片只有一個頗為血腥的鏡頭,就是刺刀挑嬰兒,持續半秒左右。用的是驚悚片的表現形式,和《黑太陽731》的長時間定鏡頭靜態展示的觀感很不一樣。各類強暴戲份也和當時的大陸電影一樣,表個意思就點到為止了。與《打蛇》中拍完全程還特別展示裸露有明顯不同。
可以明顯的感受到,牟敦芾導演在嚴肅的處理鏡頭,避免剝削女性肉體,不讓猥褻喧賓奪主,破壞整體的莊嚴肅穆。《黑太陽731》和《黑太陽南京大屠殺》兩片的片頭片尾都沒有配樂,配以黑幕或者歷史圖像,在我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後,看到館內那張「此地應莊嚴肅穆,避免喧譁」的告示,也就更能理解導演想要表達的心境了。
另外不同的地方在劇情,《黑太陽731》的劇本深度很好,感情戲份屬於強連結,觀眾能夠透過角色的成長進行感情升華。而《黑太陽南京大屠殺》則是群戲,沒有固定主角,而且所有角色都是弱連結的,也沒指望在它們身上能夠挖掘到什麼故事,可以說在電影的故事性是被刻意的放棄了。
實話說,這很難。因為如果角色的感情戲不能夠成長,觀眾會對角色產生距離感,無法感同身受的沉浸。但牟敦芾還是做了。影片從一對屠刀下討個活路的漢奸父子開場,揭開了淪陷後的南京這個地獄般的場景。每一個角色的故事性都很弱,做為漢奸父親,全片也沒見他做什麼惡,每個人的表演也很克制內斂,除了結局小男孩一家滅門有那麼點煽情元素以外,其他人物的情感都被壓抑到了最低。一切只為了表現「活著」這一卑微的理念。
這是我看過的最強大的群戲之一,除了幾個日本戰犯以外,所有的角色似乎連姓名都沒有,他們就像工具人一樣推進著劇情,一切為了場景服務。
場景,也就是地獄般的南京,這個真正的人間地獄,才是影片最大的主角。所有的一切,都為了展示它而服務。牟敦芾似乎單單一個地獄場景已經足夠震撼了,把它塑造好,展示好,就足以震撼觀眾,不需要再虛構一條人物的感情線,找一個苦難的故事去衝淡場景的震撼力。
影片穿插著大量真實歷史鏡頭,都被細心的打上了「真實歷史」的字幕。影片大量的場景,都是按照歷史照片精心復刻的,這種復刻有靜態的,比如在擺滿頭顱的石雕下合影(這也算是影片第二恐怖的鏡頭,但這是有歷史照片做為依據的),也有通過照片和倖存者證詞拍出整個前因後果的,比如比如寺院槍殺和尚的鏡頭,最後定格切入真實歷史照片的蒙太奇相當震撼。
影片有非常震撼的大場面,如江岸屠殺後澆汽油燒屍的場景,宏大之餘還飽含著思想性,我不知道是拍攝時動用了技術手段還是膠片後期調過色,汽油快速燃燒,火線在屍骸中快速推進的畫面震撼,那火光卻並不是預想中的橘色,而是透著一絲血紅。影片的用鏡也十分考究,尤其是結局,兩個孩子在岔道中相遇,卻迷茫的走向不同的方向,在殘垣斷壁下很值得人們思考。
總的來說,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在故事和場景之間的取捨,和《屠城血證》以及《南京1937》不同,刻意的放棄整大段的故事線,一切只為塑造地獄場景的做法非常具有先鋒性,而且最終實現的效果很好。
在2009年《拉貝日記》上映的時候,國內曾經熱炒過一個話題,說發現了南京大屠殺真正的兇手朝香宮鳩彥王,其實早在《黑太陽南京大屠殺》裡,牟敦芾就已經展示了這個觀點。《黑太陽南京大屠殺》的結構其實和陸川的《南京南京》更相似,但陸川還是用了幾個完整的虛構故事去支起了一條感情線索,並且還沒玩好。大家看完都會納悶範偉為什麼要被如此大張旗鼓的執行死刑而困惑。其實陸川想表達的是日本人的殘暴,它們根本不在乎誰是革命黨,隨便抓個人結案處決就好了。但觀眾的困惑在於,看了那麼多隨便就打死人的戲碼之後,對「隨便抓個人走程序大張旗鼓處決」感覺到不適應。
與之相比,《黑太陽南京大屠殺》中那個只為討個活路的漢奸之死,同樣是體現「不在乎人命」這個主題,用少的多的片長實現了強幾個數量級的效果,這其中,做減法的作用不言而喻,牟導甚至沒有在劇情層面刻意安排漢奸的醜化戲份,而是把他們父子當作普通難民去刻畫,戲份少的可憐,但也沒有激起仇恨的矛盾,所以最後漢奸父親的死就顯得很純粹,沒有過多的其他複雜情緒的幹擾,也不會產生什麼「罪有應得」之類的唏噓,日軍的殘暴嗜殺和不在乎人命的設定得以充分鞏固。
這種眾生之下,不管是難民也好,漢奸也罷,都是地獄中的受害者的刻畫,使得片中所有的中國人不論階級的歸為了一體,共同為這個地獄的苦難增添註腳,而影片對日本人的刻畫則有著分明的階級屬性,其中的左派革命思潮非常強烈,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兩場戲,一場是一個日本浪人和日軍指揮官中島今朝吾的辯論,從一開始表面上一方支持屠殺,一方反對屠殺的表象,到辯論後期才發現雙方都是血淋淋的侵略者的殘酷事實,非常巧妙,類似還有日軍總指揮松井石根對屠殺會上譴責,會有表態的轉變,將日軍上層機關的醜惡表露無遺。而對下層,通過士兵收到家信的戲份,一開始看到家鄉殘酷生活的悲憤,到之後強調戰利品,進一步燒殺搶掠的暗示,處理的非常高明,這兩場戲的信息量巨大,表述的內容多且深刻,是本片思想性體現的最大來源。
《黑太陽南京大屠殺》是我看過的南京大屠殺題材中最深刻也是最獨特的一部,當年並沒有在大陸上映,據牟敦芾自己說是為了吳子牛的《南京大屠殺》讓步,甚至還收到當局要求更改片名的說法。不過牟敦芾改沒改名不知道,反正沒上映,吳子牛的那部戲在港臺地區倒是改成《南京1937》了。這部劉若英版當時集合了港臺明顯秦漢等,是妥妥的大製作,但我是小時候學校包場看的,二十多年過去印象已經模糊了,資源也沒找到高清版,沒法評論孰優孰劣了。
黑太陽系列就到此為止了,傳說中的第三部不知道有沒有劇本。回頭看導演牟敦芾,他的愛國心是毋庸置疑的。我個人看法,實際上他之一《打蛇》這麼一部剝削電影力作,《黑太陽》系列尤其是《黑太陽南京大屠殺》克制到了極致,剝削痕跡並不嚴重,把他們列入「變態系」完全是一群沒看過影片的鍵盤俠的舉動。實際上到此為止來算,他的「變態導演」的名號多數還是《黑太陽731》來的。
如果沒有李華月找他拍《血戀》的話。當時這件事被報紙瘋狂炒作,都說坐實了牟導「變態」的大名。
《血戀》其實應該放在三級篇裡談,因為它從始至終都是李華月自己的項目。
兩部《血戀》的豆瓣連結均已消失,在百度百科上我也沒查到牟導到底參與的是哪一部?維基百科也沒有詞條。但我猜應該是第一部,因為從思想性的角度,第一部的劇情有那麼點左派的味道。
好了,結束。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