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書記載劉備確實有四個兒子,三個親生兒子,還有一個義子。劉備所有兒子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劉禪,畢竟扶不起的阿鬥的大名已經名揚古今中外。劉禪之外還有三個兒子分別為義子劉封、庶子劉永、庶子劉理。我們都知道劉備將皇位傳給了劉禪。劉禪的資質平平,而且還落下了「扶不起的阿鬥」的千古罵名,也留下了「樂不思蜀」的罵名。我一直都覺得劉備最大的才能在識人之能。劉備一輩子閱人無數,我們很少見到劉備有看錯人的時候。魏延能夠一舉成名和劉備的提拔有關係。劉備第一眼看到馬忠就知道這是一個可用之人,結果馬忠果然不負眾望。劉備認定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結果馬謖就丟失了街亭。這麼有識人之能的劉備為什麼會選擇「扶不起的阿鬥」做為皇位繼承人呢?
劉備所有兒子中,最先被排除的應該是劉封。劉封被排除的原因非常簡單,他不是劉備的親生兒子。中國古代有沒有把皇位(君位)傳給義子的呢?還真有。曹叡曾經將皇位傳給養子曹芳,趙構將皇位傳給養子趙昚,郭威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郭威將皇位傳給柴榮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當時郭威沒有在世的親生兒子,所以才會將皇位傳給了養子。曹叡和趙構將皇位傳給兒子也是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劉封原名本叫做寇封。劉備寄居荊州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但是當時他並沒有兒子,所以便收寇封為義子。寇封被收為義子之後便改名為劉封。如果事情一直這樣發展的話,劉封極有可能會繼承劉備的大業。但是事情偏偏沒有向著劉封預期的發展。公園207年,劉備的甘夫人生下了阿鬥。劉備有了親生兒子自然想把自己的基業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這也不能怪劉備,畢竟這也是人之常情。
中國古代基本上奉行非常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子承父業是最主要的繼承方式。古代皇帝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庶子都要面臨重重困難,更不用說將皇位傳給養子。一般講皇位傳給養子的情況都是皇帝沒有親生兒子或者連侄子都沒有。曹叡沒有親生兒子,於是從宗室中選擇一個年級較小的曹芳做為養子。趙構沒有兒子,所以也從宗室選擇一個做為自己的養子。郭威連郭姓侄子都沒有,所有只能選擇內侄柴榮做為養子。劉備沒有兒子的時候,收養義子劉封,然後將基業傳給他無可厚非。劉備有了親生兒子之後,劉封的地位就顯得非常尷尬。根據傳統的皇位繼承法,劉封既不是嫡子也不是庶子,他只是養子,所以他得到劉備基業的可能性非常小。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之後,劉禪被立為王太子。劉封則成為了劉禪日後基業的不穩定因素。親生兒子的資質沒有辦法選擇,義子的資質可以選擇。如果劉封只是一般庸才的話,劉備不可能收他為義子。劉封確實是一個人才。劉封武藝高強,氣力過人。劉封曾經和張飛、趙雲等人一起平定益州,還獨自率領軍隊佔領了上庸地區。襄樊之戰時,由於沒有援救關羽而開罪劉備。此後,劉封被叛將孟達和徐晃擊敗,拒絕投降曹魏,敗歸成都。諸葛亮建議劉備以此為藉口賜死劉封,劉封被迫自殺。諸葛亮建議賜死劉封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劉禪的地位,在諸葛亮看來「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劉備雖然覺得可惜最終依然賜死劉封的原因也是為了維護劉禪的地位。劉封有本事、有能力、有實力,而且還背著長子之名,日後一定會成為劉禪帝位的不穩定因素。所以他必須得死。
排除了義子劉封之後,接下來就要看看劉備為何在三個親生兒子中選擇劉禪,而不是劉永和劉理。
劉禪能夠成為劉備選擇的儲君,最主要的原因是劉禪是長子。古代講究嫡長子繼承制,有嫡立嫡,無敵立長。劉備沒有嫡子,劉禪做為劉備的長子自然第一順位繼承人。東漢末年,嫡長子繼承制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廢長立幼帶來的危害也時刻驚醒著劉備。袁紹廢長立幼最終導致三個兒子不和,為了爭奪大位而相互攻伐,最終便宜了曹操。袁紹在河北的基業全部落入曹操之手。荊州牧劉表也曾經廢長立幼,結果也造成荊州內部不和,最終造成了荊州落入曹操之手。劉備親身經歷過這兩次廢長立幼帶來的悲劇,所以他深知長幼秩序不可廢,所以確定劉禪是自己大業的繼承人。劉禪被立為王太子的時候只有13歲(虛歲),繼承皇位的時候也只有17歲(虛歲)。做為長子的劉禪當時只有13歲,劉永和劉理的年齡則更小。劉備當時已經59歲,也算是高齡,已經到了可以考慮後世的年齡。劉備只能儘可能避免出現「主少國疑」的情況,或者儘量縮短「主少國疑」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年齡最長的兒子絕對是最佳的選擇。
古代社會講究天子有異象,劉禪雖然長相沒有「創意」,但是出生的時候卻也有異象。據傳甘夫人因為夢到自己仰吞北鬥而懷孕,這個當年王皇后夢日入懷有異曲同工之妙。甘夫人十月懷胎之後生下了一名男嬰,劉備自然開心的不得了。劉備自然認為這是上天賜予他的兒子,所以給這個男嬰取小名為「阿鬥」。劉備老來得子,自然非常重視這個兒子,他也自然認為這個兒子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甘夫人懷孕的時候有異象,說明這個兒子今後的命運自然不一般。劉備選擇這個兒子做為自己的儲君一點都不意外。其實從劉禪的大名也可以看出劉備的野心以及對這個兒子的重視。劉封取名為「封」沒有什麼不可以,劉禪取名為「禪」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可是劉備接著劉封給阿鬥取名為劉禪就可以可出他的野心。劉封和劉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在古代社會誰可以封禪,帝王才可以封禪。劉備給劉禪取名的時候就已經彰顯自己野心,還有對劉禪的喜愛。
由於受到「扶不起的阿鬥」和「樂不思蜀」等典故的影響,我們一直覺得劉禪是一個資質平庸,甚至是一個愚蠢的帝王。其實我覺得劉禪雖然不是什麼明君英主,也絕沒有史書表述地那麼差勁。劉禪固然要為蜀漢滅亡負不可推卸的責任,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則是蜀漢國力比較弱小。諸葛亮當政期間,劉禪就像一個傀儡皇帝一樣。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很快就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劉禪也是蜀漢政權中最堅定的北伐支持者,劉禪先是支持諸葛亮北伐,再是支持姜維北伐。劉禪當政期間,蜀漢基本上還算比較穩定。蜀漢既沒有出現曹魏那樣政權轉手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孫吳內部爭權奪力。所以劉禪不是無能,只是不適合生活在亂世之中。如果劉禪生活在何平年代說不定會是一個合格的守成君主。劉禪可能是一個不合格的君主,劉永和劉理未必會比劉禪好多少。我們也沒有從史書中發現劉永和劉理有什麼過人之處,劉禪在當時情況下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