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PaaS」一詞在雲計算時代被頻繁地提及,雲廠商、SaaS廠商、傳統軟體廠商都在「建設」PaaS平臺,PaaS成為了多方勢力競相追逐的「兵家必爭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歷史上,必爭之地也常難免被過度洗掠,成為寸草不生的地域。對PaaS而言,將會是哪種發展態勢,相信各方都非常關注。
大家或許看到過很多關於PaaS的文章,PaaS的含義在不斷地延伸,提供PaaS能力的廠商也越來越多:IaaS廠商們在向PaaS層延伸;SaaS廠商們在看到Salesforce的崛起後也紛紛加入了PaaS的戰局;原生PaaS廠商們也在積極擴大自己的能力覆蓋範圍。PaaS的戰場上出現了複雜的多方勢力。
資料來源:微村智科團隊自行整理
大家習慣把SaaS和IaaS之間的部分都統統歸為PaaS,但大家所描述的「PaaS」是一樣的嗎?讓我們先來了解下PaaS的由來。
先引用一段相對比較官方的關於「中間件」的定義(翻譯自"What is Middleware?". Middleware.org):
從傳統軟體架構來看,當企業使用的應用系統呈複數時,應用系統調用基礎服務的網絡會呈現網狀複雜結構,維護成本非常高,也極容易出現錯誤。中間件的出現,解決了上述網狀調用的問題,同時將部分共通的計算沉澱,提升研發效率。
圖表2 應用系統調用基礎服務網絡示意圖-無中間件(上圖)VS有中間件(下圖)
資料來源:微村智科團隊自行整理
故中間件提供了三大價值:
共性凝練和復用,應對海量訪問(效率、性能);
屏蔽底層的異構性,實現互操作(多樣性統一);
加密傳輸,提高系統安全性(系統安全)。
在現代分布式計算架構下,中間件可以解決應用系統之間互連互通的問題,並且幫助用戶靈活、高效地開發和集成應用軟體。我國也將中間件作為三大基礎軟體(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之一。中間件是IT系統進行通信和傳遞消息的紐帶,是信創的重點。
進入雲計算時代後,中間件向雲端發展並演化成了PaaS。引用一段Gartner官網對於PaaS的定義:
平臺即服務(PaaS)是一種雲產品,可將應用程式基礎結構(中間件)功能作為服務提供。Gartner持續跟蹤了解多種類型的PaaS(xPaaS),其中包括應用程式平臺即服務(aPaaS)、集成PaaS(iPaaS)、API管理PaaS(apimPaaS)、功能PaaS(fPaaS)、業務分析PaaS(baPaaS)、IoTPaaS和資料庫PaaS(dbPaaS)。PaaS功能可以以提供商管理或自我管理,多租戶或專用的形式交付。
在雲原生的架構下,PaaS應該屬於虛擬機之上、SaaS應用之下的這「一」層。而Gartner所描述的xPaaS,可以簡化地理解為長出x功能的PaaS底座:
其中計算、網絡與存儲是IT架構中最基礎的三個能力,這三者的PaaS能力如何分層?
Johan den Haan(Mendix研發負責人)於2013年10月12日發表的一篇文章《The cloud landscape described, categorized and compared》中提出過一張IT軟體框架圖,能很好地詮釋PaaS之間的不同。
他將雲原生IT架構橫向分為6層,將中間的PaaS分為了3層,向上對接SaaS的服務端,向下對接軟體定義數據中心(SDDC);並以IT的三個基礎能力,縱向上將其切分為三個板塊進行示例:
資料來源:The cloud landscape described, categorized and compared
Layer1:解決資源虛擬化的層,包括虛擬機、SDN與塊存儲等。
Layer2:專注於應用程式的基礎設施。作為基礎設施的PaaS層,可以理解為技術底層,是由IaaS的基礎設施的視角切換到應用程式的底座視角。計算能力通常為容器;網絡能力側重於在容器、存儲系統和外部系統之間的消息路由;存儲能力主要是提供對象存儲。容器雲平臺屬於該類PaaS層,主要面向DevOps團隊。
Layer3:重點轉移到代碼(開發)上。主要面向專業的開發人員。Layer3也是目前大多原生PaaS類廠商的定位,是面向開發者以PaaS的方式提供能力。它們使用代碼和配置,並可以將其部署到現成的環境中,而無需專注於操作或基礎設施方面。對於計算,該層為aPaaS;網絡能力為iPaaS,也被視為雲化的ESB,並包含了路由、轉換、排隊等功能,以及一系列預設連接器;存儲能力暫名為dbPaaS,不限於關係型數據,還包括鍵值和面向列的數據存儲以及非結構化的數據等。
Layer4:更側重於業務或產品人員,即非開發人員,並使他們能夠快速構建應用程式、連接系統或管理數據。Layer4 將技術細節與複雜開發語言進行隔離,使用戶能更側重模型驅動的業務側,對於計算,它更像是我們所稱為的「無代碼平臺」;對於網絡,它是帶有界面化配置,類似MuleSoft CloudHub。對於存儲,更像面向業務人員的大數據分析平臺,既baPaaS。
對於IaaS廠商而言:在完善自己的基礎設施能力之後向基礎PaaS側的延伸,通常由Layer1延伸至Layer2,甚至局部會延伸至Layer3。
資料來源:微村智科團隊加工繪製
對於SaaS廠商而言:為解決大量的重複配置與定製化工作,推出的延伸工具,發展為擅長特定應用軟體類型的低代碼平臺,通常由Layer5向Layer4延伸。
資料來源:微村智科團隊加工繪製
對於專業的PaaS廠商而言:通常由Layer3切入,向兩端延伸;或者主打的Layer4切入,向Layer3延伸的同時做大用戶範圍。
資料來源:微村智科團隊加工繪製
由上可以看出,雖然各類型廠商都稱之為PaaS,並在具體業務或項目中存在競爭的可能性,它們實際的定位與所面對的競爭格局大不相同。
在PaaS的類型中,aPaaS是最熱的細分,基於PaaS能力快速構建應用(Application),也稱「低/無代碼開發平臺」,參與的廠商眾多。同時,近年來在該領域的投資也非常火熱,低/無代碼開發平臺成為投資人相當關注的一個賽道。
aPaaS的優點是快、成本低,非專業技術人員也可以用其開發一套商業軟體,在開發過程中可見即可得,方便隨時調整。在平時所見的各類關於「低/無代碼」的介紹與研報中,「拖拖拽拽代替寫代碼」的描述,容易給人造成一種「無所不能」的印象。
實際上低代碼與無代碼有各自的適用範圍。Gartner在2019年整理了低代碼的決策樹,能在一定程度上詮釋其適用性。
資料來源:Gartner
根據Gartner在2020Q2發布的市場規模數據,aPaaS(對應Gartner裡的hpaPaaS)的市場規模在國內外差異較大,其中國外市場發展較為成熟,催生了Airtable、OutSystem與Mendix等獨角獸企業;而國內市場仍處於早期階段,整體規模較小,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資料來源:Gartner
我們參考上述的雲原生6層技術架構對國內的aPaaS廠商進行歸類,可以大致分為以下4大類:
(1)SaaS應用的延伸該類產品,主要由成熟的SaaS產品延伸而來,SaaS廠商為解決大量的重複配置與編碼工作,推出的延伸工具,發展為擅長特定應用軟體類型的低代碼平臺。在面對不同類型客戶或不同階段的客戶需要不斷地對產品進行調整,將內部的快速編碼工具->用戶配置工具->低/無代碼平臺。這類產品與原有SaaS天然融合,通常是作為SaaS產品的補充,也是作為SaaS廠商構建生態夥伴的重要抓手。屬於典型的Layer5往Layer4的延伸。
在管理系統中,大多場景可以歸納為表單+查詢統計+流程。多維表格借鑑大眾所熟悉的Excel的交互方式,將該部分作為通用能力形成PaaS平臺,能快速實現管理業務的線上化與協同化問題。這類產品非常適合非研發人員直接搭建應用系統,易用性非常好。屬於典型的Layer4層。典型代表有海外的Airtable。
(3)BPM與表單的演化國內的大多數中小企業使用的管理系統,以OA為典型代表,其重點在流程的規則與流轉上。從早期的「純流程引擎」,發展出了節點掛載表單與附件的流程,再到可以編寫複雜腳本與應用延伸的BPM,發展到現在的這類「低代碼平臺」。屬於典型的Layer4層逐漸向Layer3層延伸。
(4)面向開發人員的效率工具在大規模研發生產時,為保障開發質量與效率,內部搭建成開發效率工具,通過配置或圖形化的方式生成初始代碼,開發人員在代碼基礎上進行完善,逐步成為模塊化開發平臺,再形成使用門檻更低的低代碼開發平臺。其發展路徑為:開發效率工具->代碼生成器->模塊化配置開發->低代碼開發平臺。屬於典型的Layer3層,部分廠商也在同時逐漸向Layer4層擴展,提升自己的易用性。
對於SaaS廠商而言,搭建PaaS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更有效率的生產應用,同時可以引入外部企業來共同服務最終客服,大型SaaS廠商(典型代表:Salesforce)將PaaS作為底座能力輸出給ISV,以此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
對於IaaS雲廠商而言,在激烈爭奪客戶的同時,希望為已有的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並且PaaS相較於IaaS而言,遷移成本更高,具有更好的客戶粘性。
對於各類PaaS創業公司而言,則希望憑藉自己的產品技術優勢與對市場的理解,進入這個迅速增長中的賽道。
傳統軟體時代,在中間件的市場空間中,誕生了東方通這樣的百億級規模公司;進入雲時代後,隨著軟體架構的更迭,PaaS變得更為重要,並且PaaS的細分類型也在不斷的增加,音視頻PaaS、AIPaaS、BIPaaS等隨著新應用需求的產生在不斷出現。以aPaaS為例,Gartner在2019年的報告中預測,到2024年,所有應用程式開發活動當中的65%將通過低代碼的方式完成。
資料來源:微村智科團隊自行整理
(1)應針對同類或面向相同層級提供PaaS服務的廠商進行對比。
不同類型的產品,所定位的PaaS層級各不相同,它們所覆蓋的客戶群體與業務類型均存在較大差異。以aPaaS為例,不同類型產品之間的競爭關係較小:面向開發人員的效率工具多以大B作為主要客戶,同時附帶一定的實施服務;多維表格則是面向小B客戶,以訂閱制的產品服務為主。
(2)應重點了解PaaS產品在使用時如何應對實施落地的問題。
各類PaaS廠商在設計產品定位時,會在易用性和專業性之間找到自己的定位,需要考慮好從PaaS到應用的「最後一公裡」的實施方。易用性越好的產品使用門檻更低,可以由用戶自己實現具體業務功能,但無法實現邏輯較為複雜的功能;專業性帶來了使用門檻與實施成本,需要專業人員進行低代碼開發。
(3)關注PaaS廠商延伸之後帶來的新增長。
定位在不同PaaS層級的廠商也在積極地「破圈」,向其他層級延伸。aPaaS廠商中,奧哲、炎黃盈動通過不同的產品線面對不同的用戶群體;得帆雲通過豐富產品的功能模塊,以不同的產品版本來適應不同用戶類型。
(4)隨著各廠商不斷地生長與擴張,PaaS這塊「地」將迎來充分競爭,也期待PaaS領域能出現行業龍頭廠商。
微智研究為微村智科研究團隊對關注領域進行持續研究的觀點總結,並將通過本公眾號持續發布。關於微智研究的更多觀點,歡迎關注本公眾號。以往發布的研究請點擊如下連結:
微智研究 | MarTech這個舶來品,在中國被重新定義
微智研究|隱私計算——離真正成為一門「生意」還有多遠
微智研究|新場景,新機會——國產資料庫的破局之路
微智研究|雲計算背景下的容器雲平臺(上)
微智研究|雲計算背景下的容器雲平臺(下)
微智研究|探究國內行業垂直型軟體發展之路-上篇
微智研究|探究國內行業垂直型軟體發展之路-下篇
微智研究|SaaS系列研究之一:用經典估值模型解密SaaS公司估值之道及魅力所在
微智研究 | SaaS系列研究之二:撬動SaaS企業估值槓桿的「支點」
微智研究 | SaaS系列研究之三: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SaaS行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