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電影中永遠盛開的民族花

2021-02-08 東北網

楊靜原來的名字叫德勒格爾瑪,是第一個登上新中國電影銀幕出任主角的蒙古族女演員。她騎術精湛、多才多藝,曾出色主演《衛國保家》、《生活的浪花》等多部新中國早期電影,也為蒙古族人民成功導演了影片《騎士的榮譽》和《駝峰上的愛》。從文工團、話劇舞臺到銀幕,她辛勤耕耘和奉獻了半個多世紀,為我們書寫了一個老藝術家對新中國電影矢志不渝的民族情懷。

她心中想的一直是當蒙古騎兵為牧民行醫,但多才多藝卻令她分到了文工團。

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情結

楊靜的家鄉在內蒙古哲裡木盟,1929年出生時父母為她取名德勒格爾瑪,蒙語的意思就是永遠盛開的花朵。16年後,德勒格爾瑪從奉天助產士學校畢業後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為蒙古族牧民行醫。茫茫大草原練就了她一身精湛的騎術,也讓她小小年紀就在心底立下了為蒙古人民做貢獻的志向。

1946年,在抗日戰爭勝利的感召下,17歲的蒙古族姑娘德勒格爾瑪走出了她正在行醫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來到東北軍政大學。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德勒格爾瑪能歌善舞,還演出了根據親身經歷自己動手編寫的舞臺劇《奔向光明》。雖然她的道白滿是東北和蒙古味兒,表演卻真摯感人。

軍政大學畢業時,多才多藝的德勒格爾瑪被分到了文工團。其實她的志願是去東北醫科大學,她心中想的一直是當蒙古騎兵為牧民行醫。60多年後的今天,楊靜還清楚記得她當時是「流著眼淚來到了軍政大學文工團」。

雖然「從醫」變成了「從藝」,但是德勒格爾瑪在草原為牧民行醫時就立下「為民族獻身」的志向卻從未改變。從文工團員到電影演員、導演,在和新中國電影共同走過的歲月中,她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在銀幕上塑造出一個蒙古族角色,當年呼倫貝爾大草原賦予的民族情結始終凝聚在她的心中。

第一次登上銀幕塑造的形象,並不是她盼望已久的蒙古族女主角。

初登銀幕主演《衛國保家》

1950 年,已經出演了《天下無敵》、《為誰打天下》等多部話劇的楊靜剛剛從部隊文工團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就接到長春電影製片廠邀請,與于洋、凌元、梁音等合作,扮演了新中國早期電影《衛國保家》的女主角。當時正值國內抗美援朝,楊靜以她樸實的表演塑造了一個積極送丈夫上前線的山東婦女形象,影片得到了熱烈反響。當年的北影演員科長謝添還親自到場,表揚並祝賀她的成功表演。她的 「新中國的人民演員」大幅照片也刊登在了「大眾電影」封面。從舞臺到銀幕,她又一次展現出表演才華。走出大草原的德勒格爾瑪終於成長為新中國第一個登上電影銀幕擔任女主角的蒙古族女演員。

回憶那一段往事,楊靜卻意外地道出,這部電影成功的背後,是她心中留下的遺憾。那就是第一次登上中國電影銀幕塑造的形象,不是她盼望已久的蒙古族女主角。

原來,早在1年前,當時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就籌拍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革命的電影《內蒙人民的勝利》。女主角的第一人選就是楊靜,但非常不湊巧,當時楊靜正在哈爾濱參加文藝匯演,和這個期盼已久的角色失之交臂。更意外的是,當她來到長影拍攝《衛國保家》時,正好《內蒙人民的勝利》劇組也到長影報到。看著這個和自己擦肩而過的蒙古族女主角,楊靜真是遺憾極了。

楊靜獨佔了當年中國話劇舞臺的兩個「第一」,這是她表演事業上的突破與成功。

主演《第十二夜》

楊靜的家中,有一張引人注目的大幅黑白照片,正中間是當年的國家總理周恩來,旁邊則是身著戲裝的眾多演員。楊靜說,這是50年前,周恩來總理在觀看她主演的話劇《第十二夜》後與劇組演員們的一張合影。雖然已是歷經半個世紀,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照片上的演員中找到楊靜、于洋、陳強、馬精武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熟悉面孔。回憶往事,楊靜無限感慨。

1955年,為了培養新中國的年輕演員,國家在北京電影學院開辦了「演員專修班」,並專門聘請一批蘇聯專家親自為演員們授課。楊靜和于洋、陳強等一批北京、上海的著名青年演員都被送進了這個班。經過緊張刻苦的專業學習,他們用兩年半的時間系統學完了5年的課程。他們的匯報演出也是當年非常轟動的事,因為他們表演的是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喜劇《第十二夜》。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十二夜》第一次被搬上中國話劇舞臺。楊靜被指定扮演戲中的主角孿生兄妹,這樣她也就成了新中國話劇舞臺上第一個在《第十二夜》中一人扮演孿生兄妹兩個角色的演員。

《第十二夜》是當時話劇舞臺的一部大戲,從1957年一直演到了1961年。這期間他們的演出不僅經歷了1959年建國十周年獻禮和亞洲電影節,也輾轉來到了西安、河南、延安等地巡迴演出。她回憶當年的演出盛況時說,國內首演便吸引了各界人士,英國記者還為她拍下的當時國內還沒有的3張彩色照片。首演後,周恩來總理也接見了全體演員,還對楊靜一人飾演兩個角色給予了表揚。當得知楊靜是蒙古族演員時,周恩來更是鼓勵楊靜多為蒙族人民做貢獻,並笑著對她說,現在我國的蒙古族演員很少,你應該改回原來的名字,還叫德勒格爾瑪。當時忙於演出的楊靜雖然沒有改過來名字,卻把周恩來總理的話記在了心中。周恩來總理和全體演員的合影,雖然是黑白照片,卻成了她最珍愛的照片。

當年的德勒格爾瑪已經成長為演技純熟的人民演員。「演員專修班」畢業後,楊靜相繼參加了《金玲傳》、《生活的浪花》、《礦燈》、《英雄島》等多部電影的演出。在她出演的這麼多角色中,仍然沒有一個是她一直期盼的蒙古族女主角。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她仍然沒有得到一個塑造蒙古族角色的機會,無形中又讓處於藝術創作黃金時期的楊靜留下了遺憾。

《天平之甍》拍攝了半年,作為中方副導演兼翻譯的楊靜也充分發揮了她的才能。

《天平之甍》

鋪就導演之路

楊靜能講一口流利的蒙語,誰都不會奇怪,因為她從小在內蒙古長大。可是她能熟練使用日語,並為大名鼎鼎的日本導演熊井啟擔任中方副導演和翻譯,就不得不讓人對她刮目相看了。這都源於楊靜的勤奮與聰明好學。那還是在幹校的時候,勞動之餘,不甘於被「擱淺」的楊靜重新「撿」起了當年在奉天助產士學校曾經學習過的日語。她相信努力和付出一定會得到回報。

1979年,日本著名導演熊井啟帶著他的全班人馬來到中國拍攝電影《天平之甍》。由於在中國拍攝時間較長,導演熊井啟便向中國邀請一名會日語的中方副導演。這個既要懂業務又要當翻譯的「苛刻」條件,卻讓楊靜成為最佳人選。《天平之甍》拍攝了半年,作為中方副導演兼翻譯的楊靜也充分發揮了她的才能。片場上,人們經常會看到一個業務精幹,又待人和藹的女導演。一口熟練的日語,又讓她成了日本導演熊井啟與片場上各類工作人員溝通的「中心」。當很多日本工作人員得知多才多藝的楊靜是50年代中國著名的電影演員時,他們不禁更加佩服她了。

《天平之甍》讓楊靜接觸到了一個真實的日本導演,她學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從這以後,她做導演的信心更堅定了。

她終於為蒙古族人民拍出了電影,實現了心中多年的願望。

《騎士的榮譽》

之民族情

楊靜最初的導演之作還是始於幹校回來之後與著名導演崔嵬合作的《山花》和《紅雨》。《天平之甍》後,她就和于洋共同攜手投入了導演的行列。幾年的時間裡,他們導演了《大海在呼喚》、《騎士的榮譽》、《駝峰上的愛》等多部影片。在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文藝復甦的年代,他們的「多產」作品無疑為繁榮中國電影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浸滿了民族情結的《騎士的榮譽》更讓楊靜欣慰。她終於為蒙古族人民拍出了電影,實現了心中多年的願望。

上個世紀50年代,蒙古族作家奧德斯爾完成了小說《騎士的榮譽》後又改編成了電影劇本。這個取材於蒙古族騎兵真實歷史的劇本立刻引起了她和于洋強烈的創作欲望。但是一直到了1983年,《騎士的榮譽》才被批准正式開拍。從呼倫貝爾大草原到大青山,在蒙古騎兵曾經戰鬥過的土地上,經過了3個月的實地考察和幾度修改,他們終於完成了滿意的劇本。

最讓楊靜難忘的還是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影片中大量鏡頭的蒙古騎兵,還有很多馬的特技鏡頭,全都得益於真實的解放軍騎兵和戰馬。他們全部來自北京軍區,是當時的秦基偉司令員特地批准派來的一支騎兵團。這支龐大精良的騎兵隊伍不僅訓練有素,而且騎兵戰士們還承擔了對戰馬的全部訓練、飼養等任務。對於拍攝期間戰士們食宿、戰馬飼料等一系列大筆開支,部隊只收取了最低的費用。這對於當時資金不多的劇組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支持。所以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楊靜仍然心存感激。

歷時半年,《騎士的榮譽》終於在北京播映。望著銀幕上第一次出現的蒙古文字幕、第一次喊出「成吉思汗的子孫」宣誓的場面,在觀眾雷動的掌聲中,楊靜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也是在這部影片的字幕中,導演楊靜的名字變成了德勒格爾瑪。這是她凝聚在心中幾十年的民族情懷,也是她對當初勸她改名字的周恩來總理的深深懷念。

晚年的楊靜還在忙碌,她依然牽掛著沒有完成的《成吉思汗》、《嘎達梅林》、《東歸》……

她參加民族研討會,擔任「草原之戀」歌舞團的藝術指導。就是從美國探親回來,仍不忘在不多的行囊中裝上為電影《東歸》搜集的一沓厚厚的資料……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情結依然在她心中澎湃,就像她的名字德勒格爾瑪——永遠盛開的花一樣,她心中承載的永遠是與中國電影的民族情。(攝影 程功)

楊靜檔案

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演員、導演。蒙古族,1929年生於內蒙古哲裡木盟。1946年入東北軍政大學。曾任文工團員、話劇演員。1950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主要作品:《衛國保家》、《生活的浪花》、《騎士的榮譽》等。

 

 

相關焦點

  • 警嫂楊靜: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他
    6  永遠的張家大嫂 張仲新在的時候,楊靜是張家大嫂,張仲新不在了,楊靜還是張家大嫂,從來沒變過。楊靜說: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張仲新做的,絕對不可以給他丟臉。人善良不善良,首先要對家人好,你連家人都搞不好,你到外面去吹什麼牛啊。
  • 《只狼》曾經盛開的花是什麼 曾經盛開的花獲取詳解
    導 讀 《只狼:影逝二度》中的曾經盛開的花其實就是影響結局的關鍵道具櫻之花,想要獲得曾經盛開的花就需要拿到義父的鈴鐺到三年之前擊敗義父才能獲得曾經盛開的花也就是櫻之花
  • 《春天花盛開》春天花盛開
    在這個萬物復甦,人狗發情的初春季節,剛經歷完賀歲檔等大片的衝擊,此時來點淡淡的,清新的電影或許會讓你滿心舒適,愛上春天。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一部十分應景的電影,叫作春天花盛開。這部由柳長河指導,崔岷植主演的電影,讓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號稱韓國周潤發的崔岷植先生難得的演一次好人,也是入木三分。原來崔老師拋去冷酷犀利的表情,眉羽之間也可以那樣迷人。
  • 梧桐花盛開的地方(老一中印象)
    梧桐花盛開的地方文
  • 一朵迎風盛開的花
    無意間打開微信,看到關於李玉剛的一段視頻,李玉剛在中央電視臺《開講了》欄目講述自己創業中無奈的故事,故事最後李玉剛以要做「一朵迎風盛開的花」贏得觀眾朋友們熱烈的掌聲。當李玉剛話音未落,掌聲響起來的一瞬間,我被感動了,眼睛有點溼潤,心被打動,李玉剛就是一朵迎風盛開的花。
  • 《旗袍》熱播 楊靜癲怒「惹毛」李幼斌
    楊靜  由李幼斌(在線看影視作品)、馬蘇(在線看影視作品)、王志文(在線看影視作品)、楊靜等實力派演員領銜主演的電視劇《旗袍》,近日在北京影視頻道掀起一番收視狂潮。劇中飾演 丁家大 太太的楊靜,多年後再次與戲骨李幼斌合作,不僅顛覆了多年前在李幼斌心中留下的乖女孩形象,更憑藉其誇張癲狂的表演,一度「惹毛」李幼斌,令李幼斌感到毛骨悚然。
  • 1950年,于洋和楊靜演《衛國保家》一見鍾情,攜手67年白首不離?
    楊靜也是一個可憐人,出生貧苦,兩三歲時父母就去世了,她比于洋大1歲,原名德勒格爾瑪,意思是永遠開不敗的花朵。這部影片也是楊靜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她也是新中國第一位蒙古族女演員,他們的出生相似,人生經歷相近,彼此志同道合,性格也相投,如何不深深的吸引著對方?
  • 徐州「小鄧麗君一楊靜」新歌《勇敢者》引起一片共鳴
    這是我創作的初衷,楊靜對記者如是說。 徐州日報記者徐曉旭在專題報導中這祥描寫道: 「23年前,鄧麗君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永遠封刻在華語金曲的唱片中。人們對於鄧麗君的聲音並沒有絲毫忘卻,模仿鄧麗君的人比比皆是,徐州一位清純美麗的女子楊靜,將鄧麗君化為自己的藝術生命。」
  • 1950年,于洋和楊靜演《衛國保家》一見鍾情,攜手67年白首不離?
    楊靜也是一個可憐人,出生貧苦,兩三歲時父母就去世了,她比于洋大1歲,原名德勒格爾瑪,意思是永遠開不敗的花朵。雖然人生不幸,但她卻如自己的名字一樣充滿堅強,是一位經歷過戰爭洗禮,立過戰功的光榮文藝戰士。這部影片也是楊靜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她也是新中國第一位蒙古族女演員,他們的出生相似,人生經歷相近,彼此志同道合,性格也相投,如何不深深的吸引著對方?
  • 永不凋謝的魯冰花,母親花,盛開在五月
    郭雲天來到阿明的家,才知道阿明在老師離去後過度傷心,不幸染病,帶著魯冰花的愛,永遠離開了人間。電影由楊立國執導,於寒、黃坤玄、李淑禎等人主演,1989年上映,在世界範圍內反響強烈。電影獲得了第40屆柏林影展人道精神特別獎、第20屆義大利吉豐尼影展銅獸獎、第26屆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等等獎項。電影在內地上映後,學校組織同學們一起去看電影,很多同學都在觀後感作文中寫道,悽婉的故事,看得淚溼眼眶。我也是。
  • 疫情中顯擔當 防控中寫忠誠——記雲南省大關縣森林公安局民警楊靜
    他,就是大關縣森林公安局的楊靜同志。受任於重要關頭,奉命於危難之間。歲末年初,車來車往,人海如潮,人們都在置辦年貨,是迎春接福的喜慶日子,也是公安工作更繁重、任務更艱巨的時候,對於森林公安來說,森林防火正值重要關頭,為保障人們過一個祥和、幸福的春節,容不得半點疏忽和懈怠。
  • 西藏故事:德吉家盛開的「張大人」花(圖)
    中新社拉薩9月16日電 題:盛開的「張大人」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久居拉薩,深知藏人戀花。於天地淨朗處,栽一簇五顏六色花,談天說地,快意人生。花,因此成為藏家生活不可或缺之物。高原之花最著名的莫過「格桑花」,但有一種花,知道它的人並不多。  從拉薩驅車前往山南地區採訪桑耶寺維修保護工程的路上,道旁盛開的一種花一直追隨著車輛的步伐。
  •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蔣大為
    原創文/謝明君流行音樂固然非常好聽,我也更喜歡韻味醇厚的民族音樂,喜歡民族唱法。吃飯的時候,構思文章的時候,散步的時候,我總喜歡聽一聽下載的歌曲。聽歌的時候,沉醉在歌聲裡,其他什麼都不想,頭腦得到放鬆,心情也十分安詳與愉悅。
  • 話劇《索瑪花盛開的地方》開啟巡演
    當晚,由南通藝術劇院創作,反映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故事的話劇《索瑪花盛開的地方》在海安大劇院開啟巡演。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出席並觀看演出,他指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脫貧攻堅完成歷史性任務的重要節點,這部劇目的上演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義,要進一步打磨提升,讓這部好作品走上更大的舞臺。
  • 90多歲于洋楊靜夫婦最新照曝光,雖年事已高,但老當益壯讓人贊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121)——于洋、楊靜】 No.1 10月11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教授,中國電影表演學會副秘書長劉詩兵教授發文:「中秋與國慶:休閒的雙節期間看望了年過百歲的老師與年過九旬的藝術師長,和年近八旬的師姐師弟、年近六旬的學生相聚,也看了不到二十的學藝年輕人的才藝,這其中形成了一條傳承從藝求藝的人生之路……」
  • 電影《花木蘭》中的兩個民族之戰
    9月11日,由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國內上映,關於電影的劇情觀眾們對其褒貶不一。其實花木蘭的故事來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的民歌《木蘭辭》。《木蘭辭》這首五言詩,全文三百餘字,寫出了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生動故事,塑造了一個淳樸、勇敢、機智、孝敬父母、熱愛生活、不求浮名的女英雄。它連續運用復疊和排比,造成節奏和音樂性,堪稱千古傑作。
  • 90歲于洋與妻子楊靜露面,滿頭白髮身材發福,老藝術家氣質未變
    10月26日,主持人潘奕霖在社交平臺上發出動態,他曬出了一段拜訪于洋、楊靜兩位老藝術家的視頻。潘奕霖與于洋、楊靜合影,畫面讓人十分動容。在這段視頻中,還無意暴露了于洋、楊靜兩人的住家環境:裝修簡單樸素,擺滿了有紀念意義的老照片
  • 曇華 馬纓花盛開的地方
    馬纓花盛開的曇華,是一片詩意棲息的土地,在這片古老而相對封閉的大地上,容易繁衍神話與傳說。那些神話與傳說,經過歲月的洗滌,像一塊美玉,靜靜地躺在一個彝人內心的高地,神聖不可褻瀆,永遠散發出迷人的芬芳。農曆二月的曇華,是一個關於插花節的盛會。
  • 印度電影中民族元素的運用
    印度電影中民族元素的運用 □趙珊珊 摘要:近年來印度電影以其絢爛的歌舞場面、獨特的民族服飾、鮮明的宗教色彩、風格多樣的民風民俗等元素吸引了眾多觀眾。印度電影中展現的民族元素不僅是民眾生活的縮影,更成為印度獨有的電影標識,藉助電影向世界傳播了印度文化。
  • 于洋楊靜70年前因《衛國保家》相愛,如今二老健在,懷念張瑩凌元
    在70年前的1950年上映的老電影《衛國保家》中,楊靜飾演農村女青年陳桂英,《衛國保家》中飾演了一對未婚夫婦,他們便和在電影《六號門》中飾演夫妻的郭振清、李曉功一樣,因戲生情,銀幕上的夫妻(未婚夫妻)成了現實中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