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謝明君
流行音樂固然非常好聽,我也更喜歡韻味醇厚的民族音樂,喜歡民族唱法。
吃飯的時候,構思文章的時候,散步的時候,我總喜歡聽一聽下載的歌曲。
聽歌的時候,沉醉在歌聲裡,其他什麼都不想,頭腦得到放鬆,心情也十分安詳與愉悅。
聽著那首《駿馬奔馳保邊疆》,蔣大為的聲音似乎永遠那麼高昂歡快嘹亮。
蔣大為是我國著名歌唱家,幾十年來一直活躍在歌唱舞臺,優秀作品很多,流傳甚廣,深受廣大觀眾和聽眾喜愛。
蔣大為,1947年1月生,天津人。
蔣大為的歌曲有:《牡丹之歌》,《北國之春》,《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西遊記的歌曲《敢問路在何方》,電影《怒潮》的主題曲《送別》,電影《戴手銬的旅客》主題曲《駝鈴》,《啊 秋海棠》,《我是天津人》,《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等等。
八十年代,蔣大為演唱了電影《紅牡丹》的主題曲《牡丹之歌》,這首歌使他一舉成名。
之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敢問路在何方》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好歌接連誕生,蔣大為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我最愛聽的歌曲,就是《送別》和《駝鈴》。歌詞好記,飽含深情,每當唱起這兩首歌,都會懷念起身在遠方的老朋友。
電影《怒潮》,是一部經典戰爭歷史故事片,它以1927年湖南農民革命運動為背景,描寫了在血與火鬥爭中站立起來並匯人革命洪流的農民武裝的成長過程,多角度地表現了幾位在複雜的鬥爭中經受洗禮的農民革命者的形象。《送別》就是這部影片的插曲。
《送別》的歌詞:
「送君送到大路旁 ,君的恩情永不忘 。
農友鄉親心裡亮 ,隔山隔水永相望 。
送君送到大樹下 ,心裡幾多知心話 。
死裡逃生鬧革命 ,槍林彈雨把敵殺。
半間屋前船水流 ,革命地友誼才開頭。
哪有利刀能劈水, 哪有利劍能斬愁 。
送君送到江水邊, 知心話兒說不完 。
風力浪裡你行船, 我持梭標望君還。」
歌詞和曲調都感人至深,唱一遍就能記下來,百聽不厭。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講述了某科研單位突然發生一起兇殺案,保密室工作人員小黃被暗殺,發射飛彈的A—1號燃料樣品也被盜竊……影片集中描寫了老公安偵察員劉傑,在被誣陷流亡的過程中,與真正的兇手蘇哲鬥智鬥勇的故事。《駝鈴》就是這部影片的插曲。
《駝鈴》是我經常單曲循環的曲目之一,因為,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會想起已經遠赴他鄉、也許這一生再也見不到的朋友。歌詞:
」送戰友,踏徵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
路漫漫,霧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
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
當心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
送戰友,踏徵程。任重道遠多艱險,灑下一路駝鈴聲。
山疊嶂,水縱橫。頂風逆水雄心在,不負人民養育情。
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
待到春風傳佳訊,我們再相逢。「
這首歌表達了深深的離別情和期待佳訊情,以及濃濃的戰友情,傳唱經久不衰。
蔣大為喜歡桃花,他仿佛永遠站在桃花盛開的地方裡歌唱,他把濃濃的愛國情融進歌聲裡。他的歌聲,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富有磁性,聲音優美、流暢,辨識度極高。
蔣大為的這些經典之作,是中國民歌的優秀代表。
老藝術家的藝術生命長青!
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