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寶島也是五風十雨,氣候類似於清明時節剛下完雨的北京,有些陰冷。
從臺灣回來10多天了,一直在整理照片和思緒。其實臺灣之行甚是匆忙,一共不到6天的時間,期間還穿插了2場演出。但無論是臺灣的校園藝術文化,還是城市風物,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隨學校學生藝術團到臺灣大學和新竹清華大學進行交流演出。
來臺灣演出之前還在擔心,臺灣人民對於相聲這種傳統藝術形式的接受程度到底有多大。之前只知道魏龍豪、吳兆南二位老先生傳承了相聲在海峽對岸這一脈,後又有表演工作坊、相聲瓦舍在相聲劇上有所突破、發展。但對於相聲在臺灣年輕人當中的傳播程度一無所知。
來之前看到臺灣大學所出的其中節目是說唱社的《陰陽五行》,就在想,這是個什麼形式的節目,似乎和傳統相聲《五紅圖》有些關係。演出那天才知道,原來說唱社其實就是表演相聲的啊,而那個節目也正是一段傳統相聲。能在海峽對岸的大學生群體中看到和我們一樣熱愛傳統藝術的年輕人,實在是令我們既激動又驕傲。
臺灣大學說唱社兩位同學表演相聲《陰陽五行》
和臺大說唱社的兩位同學聊了很久,還到他們的活動室參觀了一下。他們一位是學中文的,一位是學材料的,都是大二的學生。從大一加入說唱社,經歷一年的訓練,上臺演出,大二擔任社中的骨幹。他們每年也有專場演出,而且還時常可以用時局政事開開玩笑,這一點確實比大陸的尺度大多了。
我們從校園相聲聊到兩岸關係。很多熟悉的歷史事件,站到對立的角度來闡釋完全是另一個面貌。
儘管他們接觸相聲表演的時間不長,但他們對傳統相聲的經典段子也是如數家珍,對我們陸生能夠經常接觸到相聲藝術也是歆羨不已。儘管表演的內容和包袱點不太一樣了,但相同的文化基因讓我們彼此多了一份認同,我們都身著大褂,手執長扇,我們都是血脈相連的炎黃子孫。這也讓我們倍感肩上責任的沉重。將中華傳統藝術的瑰寶傳承發展好,是兩岸青年人共同的使命。而身處相聲起源地的我們更沒有理由在這個過程中落後了。
臺中逢甲夜市
當然,除了演出任務之外,對於臺灣風俗和文化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臺北故宮的珍寶琳琅滿目,走馬觀花地看了一圈兒下來令人目不暇接;中正紀念堂的遊客比毛主席紀念堂的還是少多了;臺北的夜市熱鬧非凡,除了各種小吃,熙攘的商業形態和開放的街區讓城市的公共空間充滿了活力。
臺北自由廣場和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裡的憲兵交接儀式,正中即是常凱申同志的塑像
不少遊客在拍照錄像
臺北臨江路夜市
其實臺北城市的開發時間很晚,從清末光緒年間設臺北府開始,才在淡水河東岸的大稻埕逐步發展起來。甲午戰爭後割讓臺灣給日本,日治時期裡臺北吸收了西方都市規劃思想,包括街廓、市町等等,奠定了今日的臺北老城區的格局。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49年後臺北經歷了大量移民湧入,對城市住房和公共設施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城市建成區開始由淡水河逐漸向東擴展。在80年代經歷經濟快速發展後,逐漸將經濟重心轉移到服務業和金融業上,城市發展從增量漸漸過渡到存量優化。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建設了信義區都市副中心、內湖高科技園區等等,使臺北成為了繁榮的全球城市。
臺北市城市發展變化(來源:由移民城市到市民城市:臺北城市規劃與發展歷史考察_徐伯瑞)
因此臺北在經濟結構調整、歷史街區保護、文創產業培育、公眾參與、社區營造等等方面都對國內有很大的借鑑意義,有時間真希望能一一作文詳述。
可惜此行太過匆忙,未能對臺北都市建設的方方面面作一細緻考察,只能說一點直觀感受了。
在公路上隨處可以看到臺北地標
不過90%遊客對臺北的第一印象,絕對是101大樓。101在臺北真可謂鶴立雞群,幾乎在臺北市區所有稍微開敞一點的空間都能一眼看到。從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築像101大樓之於臺北都市這樣具有獨一無二的代表性。就算已不再是世界第一高樓,但能在城市中享有如此地位的恐怕也絕無僅有了。
「信義計劃區」兩大核心建築
我們一行人沒有選擇登上101大樓,而是登了一般臺北市民才會去的象山步道,從另一個角度鳥瞰有101大樓的臺北夜景。
在象山上鳥瞰臺北夜景
再有就是開放的街區和便利的生活服務設施了。臺灣可能是全世界便利店最密集的地方了,幾乎每個小街區都有不止一家的711、全家、HI-life,OK MART等等各種便利店,以及藥局、診所和各種商業服務設施。街上也極少看到封閉的小區,反而各種街心公園和公共活動的空間。
街頭公共空間,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我在臺北智齒突然發炎了,半夜疼的睡不著覺。轉天路上隨便走了不遠,就買到了藥。晚上在轉夜市的時候,又偶遇一個看起來很low但其實很正規的私人牙醫診所,做了口腔清理。確實十分便利。
新竹街頭的鮮花店
像臺灣大學這種高校,雖然有正門側門,但其實邊界也並不對城市封閉,有很多校園道路和市政道路相連,只不過不對機動車開放。跟著臺大的同學穿著穿著就從學校裡走到了大街上。
說到這不得不提到最近特別火的「社區開放」之爭。個人觀點是十分同意推廣開放的街區制的,這恐怕也是大多數規劃師的理想。至於實現的過程必然是緩慢而曲折的,不可能一下扭轉實行了幾十年的政策和幾代人的生活體驗。但目標確定好總是沒錯的。
臺北街頭的「慈佑宮」
此外臺灣的民間信仰和宗教文化也十分普及。這一點其實和閩南,尤其是泉州的宗教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也受到日本的神道教影響。宗祠、城隍廟等宗教場所對城市活力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
此行並未到臺南等閩南文化更深入的地區。但從新竹老城區的城隍廟就可見一斑。
新竹城隍廟外景
新竹老城區的城隍廟特別有意思。說是城隍廟,其實是供奉城隍的城隍廟和後加建的供奉觀世音菩薩的法蓮寺共同組成的,二者只隔三尺寬的一條小巷,互相連通。信眾往往拜完這個再去隔壁拜一拜。
出了寺廟大門並不是開敞的廣場,而是美食廣場!肉圓、麻糬等等各種特色當地小吃都在這裡能找到。還有一群大爺大媽坐在一起聽戲班子唱戲,還有舞獅子的。
鞭炮的硝煙、廟的香菸和美食的油煙混雜在一起,好不熱鬧。這一宗教場所和飲食場所一道,形成了整個老城市民活動的中心。真真是「舌尖上的中國」啊。
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則與校外相對更獨立一些,但也有24小時不關閉的大門。校園裡的鴿子和松鼠都很不怕人,甚至湊到你的桌子上要吃的。鴿子胖的都飛不起來了。又謀殺掉不少快門。
小松鼠爬到我的速寫本上來了
當然,印象極深的還有跟輕軌13號線差不多速度的臺灣「高鐵」,從新竹到臺中只需不到1小時,比從西直門到東直門坐一圈兒時間還短。我們一不小心還下錯站了(捂臉)。可以看出日本對臺灣的影響持續性還是很強的。臺灣高鐵的技術採用的是日本新幹線的技術,連火車的車票都和日本的一樣,但穩定性差了一些。
新竹車站
臺中車站
還有專程去看的老貝爺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曲線確實優美,但一行人並沒有怎麼仔細欣賞建築,而是享受了白天參觀絕沒有的光影體驗。
貝聿銘的路思義教堂。沒帶腳架,只能放在地上拍蟲視點了。
各種合「影」
能看出這是模仿的哪幅名畫麼
最後放一張女神
臺灣歷史上既有中華文化的根脈,又深受日治和西方思想的影響,而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比大陸早,政治生態多元,更像是一個萬花筒和各種思想碰撞的實驗場。所以除了美景和美食之外,在城市、社會很多方面都對我們有所啟發。希望有機會能更深入地再去了解吧。
————————————————————————————
別點閱讀原文,知道太多了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