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小寶寶的「直覺」很準,如果想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只要觀察寶寶見到他時候的反應就好了。
生活中小寶寶也確實會對不同的人,表現出不一樣的態度,他有時很願意親近某人,有時對某人態度冷漠,還有可能無緣無故對著某人大哭。前兩種態度人們不是很在意,可是當寶寶對著自己大哭時就開始「多心」了。
年輕人會比較尷尬,覺得好像是自己把孩子嚇哭的,說不定還會被別人誤會是大壞蛋,只能迅速遠離寶寶。
老人更不想讓孩子對著自己哭,他們會認為這樣「不吉利」,只有孩子對自己笑,才代表著自己能健康、長壽。寶寶真的會有直覺嗎?為何他見到某些人會大哭?實際上並不是因為那些迷信的說法。
大人確實有些「多心」了,不必因為寶寶哭而產生誤會和尷尬,接下來就帶大家深入了解,寶寶哭聲背後的小秘密。
寶寶見了爺爺就哭,給紅包也換不回擁抱
能讓寶寶大哭的人不一定是陌生人,也可能是身邊的家人。糰子小時候就很「挑人」,還記她出生後的第一個新年,我我帶著團去婆家過年。
奶奶很高興地拿出大紅包準備給糰子,這時爺爺想出一個好辦法——用紅包換孫女的一個擁抱。沒想到糰子很不給爺爺面子,連紅包都不看一眼,哭著掙脫爺爺的懷抱。
我和婆家的關係一直都很好,公公對糰子更是沒話說,糰子為啥見了他就哭,一度是公公心中的「未解之謎」。
後來還是大姑姐提醒公公少喝點酒,不然身上酒味太大了肯定會被孩子嫌棄,公公聽了這話立刻決定戒酒,當他身上沒有酒味時再抱糰子,果然沒被拒絕。
寶寶見了某人大哭,其中的秘密你猜中了沒?
小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弱,因此也沒有太過複雜的思維,當他見到某人就大哭,家長可以觀察是否有以下「小秘密」。
1)寶寶是否到了認生期
剛出生的小嬰兒,還不能準確判斷陌生人身份,那時看見陌生人不會大哭,也不會拒絕陌生人的懷抱,等到進入認生期後就像變了個人一樣。
認生期孩子的表現,也可稱為「陌生人焦慮」,寶寶從4個月左右開始有認生表現,大概持續6個月,50%左右的嬰兒表現較為明顯。
這一階段寶寶開始有了自我保護意識,她認為在爸爸媽媽身邊才是最安全的,拒絕與任何陌生人接觸,大人可不要批評寶寶不懂事哦,這是他認知能力發育階段。
2)寶寶有著自己的「審美標準」
小嬰兒生下來具備「道德觀」,其中包括對「美」和「醜」的分辨能力,如果一個人的外貌、髮型、或者穿衣打扮不符合寶寶的審美,他也不願意接近並且大哭起來。
在小寶寶的認知裡,對方「醜」就代表這個人威脅自己的安全,是不能接近的。如果強行把寶寶送到對方懷抱,寶寶會哭得很厲害,並且加深對這個人的壞印象。可能那些人在家長眼中很正常,寶寶卻很害怕或討厭,這是因為他有自己的審美標準
3)寶寶不喜歡某人身上的氣味
小嬰兒的視線範圍沒有大人廣,但他可以通過嗅覺感知周圍環境,他可以閉著眼睛聞出誰是媽媽,也能輕鬆聞到其他人身上的氣味。
當寶寶覺得某人身上有他不喜歡的氣味時,會本能地遠離,可能是刺鼻的香水味,也可能像糰子一樣不喜歡煙味和酒味。
4)寶寶會「記仇」,見某人一次就哭一次
寶寶的「認人」和「認生」技能幾乎同時掌握的,此時他的記憶力也大大提升。如果某人曾經在寶寶身邊有過大聲爭吵的行為,寶寶心裡會對他有印象,等到下次遇見這個人,還會覺得他很可怕,然後大哭起來。
所以家裡人在逗寶寶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輕易把他逗哭,小心小寶寶「記仇」,傷了寶寶的心後可能很難和解,導致寶寶見自己一次就哭一次的情況發生。
見人就哭的寶寶,是在保護自己
寶寶的這些敏感表現並不是壞習慣,可能有時會比較尷尬,但對寶寶自身來說是有利的,家長不要強迫寶寶接受陌生人的懷抱。
小嬰兒的日常生活需要大人照顧,由於自身弱小,遇到危險情況時沒有反抗能力,無法保護自己。
所以對寶寶來說,不靠近危險就是保證自己安全的最佳方式,而看見不喜歡的人就大哭,就是一種很好的自我保護機制,寶寶也是用大哭來提醒父母這個人很危險,不想和他接觸。
【今日話題】你的寶寶有看見某個人就哭的表現嗎?
#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