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到趙本山經營的劉老根大舞臺去看了一下,小編本身是個商人,很多外地來瀋陽的客戶,很多都會想去劉老根大舞臺去看看,因為作為東北風俗特色,東北人如果到瀋陽,不去劉老根大舞臺看一下二人轉,對外人都不敢說自己去過瀋陽。
位於瀋陽中街的劉老根大舞臺
但是看完劉老根大舞臺的很多客戶,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劉老根大舞臺演出的節目還是二人轉嗎?很多時候作為趙本山的知名弟子,比如唐鑑軍,王小利,王小寶等,都會在節目中壓軸出場,但他們演出很少是表演傳統二人轉,大多數都是講點笑話,最後可能會唱首歌之類的。就算是前面打場的演出,表演傳統二人轉的也很少,基本都是類似於小品的節目,小編對綜藝並不是很在行,不知道什麼樣的節目該定義成二人轉,什麼樣的節目該定義成小品,總之感覺傻傻分不清。
劉老根大舞臺火爆場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傳統二人轉,再來分析趙本山宣傳的還是不是二人轉。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1]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傳統二人轉表演
傳統二人轉名段有《大西廂》、《回杯記》、《祝九紅弔孝》、《梁塞金擀麵》、《馬前潑水》、《包公斷太后》等。2006年東北二人轉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國務院把二人轉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難看出二人轉是作為一門傳統藝術來宣傳的。而二人轉代表人物是韓子平,王忠堂,趙曉波,趙本山。
韓子平傳統二人轉《回杯記》
趙本山能列為二人轉的代表人物,並沒有太多爭議,因為趙本山早年是靠傳統二人轉打出名堂的,他的作品《摔三弦》《瞎子觀燈》毋庸置疑都是傳統二人轉。但作為十幾年登錄央視春晚,更是連續多年的小品王,可見趙本山賴以成名的並不是靠二人轉,而是在小品領域。
趙本山的二人轉《摔三弦》
趙本山作為小品領域的佼佼者,更是作為二人轉領域的一個標準性人物,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很多名家評判二人轉,說是二人轉可以無所不包,又很強的包容性。遼寧曲藝協會楊世祥指出:「二人轉是當代的雜劇,如同戲曲史上的宋雜劇一樣,是歌舞、說唱、戲曲幾種樣式混雜在一起的概稱。」於海闊指出:「新型二人轉現已演變為包含傳統二人轉、流行歌曲、單口相聲、脫口秀、拉丁舞、絕活、雜技在內的綜藝晚會,本身並非一個成熟的藝術形式,它還在『發酵』的狀態,需要繼續與其它藝術形式進行交融、碰撞。只要在健康的路上走下去,誰又敢說有朝一日不會產生出一種或多種新的藝術形式呢?
改變了表演形式的傳統二人轉
在當今的時代的衝擊下,傳統二人轉漸漸沒有了市場,不破不立,加入新鮮元素,改革創新本無可厚非。但二人轉真的需要改成小品的模式或者唱流行歌曲來撐門面嗎?在專家的口中,縱容二人轉無所不包,但如果真靠這些其他曲藝表演模式撐臺面的二人轉,還是那個已經申請了文化遺產的二人轉嗎?
唐鑑軍加入了評書表演的二人轉
有人拿郭德綱對相聲的改進,來評價趙本山改進二人轉,認為雙方是一樣的。如果您看過雙方的演出,就很好下結論。郭德綱雖然也在改進傳統相聲,但只是改進,並沒有改變傳統相聲的架構。而趙本山的改進已經對二人傷筋動骨了,很多二人轉表演甚至都沒有唱的環節,要知道二人轉表演唱才是靈魂。
綜上所述:二人轉作為一個時代的記憶,曾經給很多人帶來歡樂,很多老人還是喜歡聽傳統二人轉的。也許很多年輕人對傳統二人轉究竟是什麼樣?概念已經很模糊了,他們會把趙本山宣傳的表演看成是正宗的二人轉。但如果二人轉真的變成了趙本山宣傳的樣子,這門傳統文化也就離被遺忘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