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改進傳統二人轉,郭德綱改進傳統相聲,兩者有何不同?

2020-08-26 老陳嘚吧嘚

去年到趙本山經營的劉老根大舞臺去看了一下,小編本身是個商人,很多外地來瀋陽的客戶,很多都會想去劉老根大舞臺去看看,因為作為東北風俗特色,東北人如果到瀋陽,不去劉老根大舞臺看一下二人轉,對外人都不敢說自己去過瀋陽。

位於瀋陽中街的劉老根大舞臺

但是看完劉老根大舞臺的很多客戶,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劉老根大舞臺演出的節目還是二人轉嗎?很多時候作為趙本山的知名弟子,比如唐鑑軍,王小利,王小寶等,都會在節目中壓軸出場,但他們演出很少是表演傳統二人轉,大多數都是講點笑話,最後可能會唱首歌之類的。就算是前面打場的演出,表演傳統二人轉的也很少,基本都是類似於小品的節目,小編對綜藝並不是很在行,不知道什麼樣的節目該定義成二人轉,什麼樣的節目該定義成小品,總之感覺傻傻分不清。

劉老根大舞臺火爆場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傳統二人轉,再來分析趙本山宣傳的還是不是二人轉。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1]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傳統二人轉表演

傳統二人轉名段有《大西廂》、《回杯記》、《祝九紅弔孝》、《梁塞金擀麵》、《馬前潑水》、《包公斷太后》等。2006年東北二人轉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國務院把二人轉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難看出二人轉是作為一門傳統藝術來宣傳的。而二人轉代表人物是韓子平,王忠堂,趙曉波,趙本山。

韓子平傳統二人轉《回杯記》

趙本山能列為二人轉的代表人物,並沒有太多爭議,因為趙本山早年是靠傳統二人轉打出名堂的,他的作品《摔三弦》《瞎子觀燈》毋庸置疑都是傳統二人轉。但作為十幾年登錄央視春晚,更是連續多年的小品王,可見趙本山賴以成名的並不是靠二人轉,而是在小品領域。

趙本山的二人轉《摔三弦》

趙本山作為小品領域的佼佼者,更是作為二人轉領域的一個標準性人物,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很多名家評判二人轉,說是二人轉可以無所不包,又很強的包容性。遼寧曲藝協會楊世祥指出:「二人轉是當代的雜劇,如同戲曲史上的宋雜劇一樣,是歌舞、說唱、戲曲幾種樣式混雜在一起的概稱。」於海闊指出:「新型二人轉現已演變為包含傳統二人轉、流行歌曲、單口相聲、脫口秀、拉丁舞、絕活、雜技在內的綜藝晚會,本身並非一個成熟的藝術形式,它還在『發酵』的狀態,需要繼續與其它藝術形式進行交融、碰撞。只要在健康的路上走下去,誰又敢說有朝一日不會產生出一種或多種新的藝術形式呢?

改變了表演形式的傳統二人轉

在當今的時代的衝擊下,傳統二人轉漸漸沒有了市場,不破不立,加入新鮮元素,改革創新本無可厚非。但二人轉真的需要改成小品的模式或者唱流行歌曲來撐門面嗎?在專家的口中,縱容二人轉無所不包,但如果真靠這些其他曲藝表演模式撐臺面的二人轉,還是那個已經申請了文化遺產的二人轉嗎?

唐鑑軍加入了評書表演的二人轉

有人拿郭德綱對相聲的改進,來評價趙本山改進二人轉,認為雙方是一樣的。如果您看過雙方的演出,就很好下結論。郭德綱雖然也在改進傳統相聲,但只是改進,並沒有改變傳統相聲的架構。而趙本山的改進已經對二人傷筋動骨了,很多二人轉表演甚至都沒有唱的環節,要知道二人轉表演唱才是靈魂。

綜上所述:二人轉作為一個時代的記憶,曾經給很多人帶來歡樂,很多老人還是喜歡聽傳統二人轉的。也許很多年輕人對傳統二人轉究竟是什麼樣?概念已經很模糊了,他們會把趙本山宣傳的表演看成是正宗的二人轉。但如果二人轉真的變成了趙本山宣傳的樣子,這門傳統文化也就離被遺忘不遠了。

相關焦點

  • 趙本山改進後的二人轉,怎麼覺得變了味,還是文化遺產二人轉嗎?
    傳統二人轉表演傳統二人轉名段有《大西廂》、《回杯記》、《祝九紅弔孝》、《梁塞金擀麵有很多名家評判二人轉,說是二人轉可以無所不包,又很強的包容性。遼寧曲藝協會楊世祥指出:「二人轉是當代的雜劇,如同戲曲史上的宋雜劇一樣,是歌舞、說唱、戲曲幾種樣式混雜在一起的概稱。」於海闊指出:「新型二人轉現已演變為包含傳統二人轉、流行歌曲、單口相聲、脫口秀、拉丁舞、絕活、雜技在內的綜藝晚會,本身並非一個成熟的藝術形式,它還在『發酵』的狀態,需要繼續與其它藝術形式進行交融、碰撞。
  • 他讓二人轉火了,而他改變了相聲,為何趙本山和郭德綱卻不討喜?
    在趙本山和郭德綱的身上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出身貧寒,沒考過學歷,甚至被承認的只有初中或小學文化水平,但兩人卻在各自的領域上成為了最優秀的那個人,一個讓二人轉走向了全世界,另一個讓相聲成為當代最主流的語言藝術之一。
  • 娛樂圈師徒相處各有不同,趙本山、郭德綱風格大相逕庭
    二人轉和相聲同屬民間藝術,兩者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特色,很多人說相聲是幽默,二人轉是滑稽,一個以語言為主,一個以肢體動作為主。二人轉講究說唱扮舞絕,相聲講究說學逗唱,兩者又都有雅有俗,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這一點趙本山與郭德綱不謀而合。
  • 郭德綱又被批相聲低俗,趙本山也曾經歷過,越批越紅
    他稱現在的相聲已經被低俗相聲佔據,而且低俗相聲只會讓人們更加沉淪,並不是傳統的形式。率領的德雲社儼然已經成為主流,所以說郭德綱再次無辜躺槍。其實郭德綱成名這麼長時間以來,相聲界關於對他的批評實在是太多了。但是誰能想到,他卻是越批越紅,完全不受影響。其實相聲本身就出自民間,古時候也只是市井出來的產物。很多人也認為他的這種形式並不是低俗,而是接地氣。其實不只是郭德綱,早在二十多年前,名氣大增的趙本山也是被國內很多知名的喜劇大家大批低俗。
  • 劉老根大舞臺分社被曝倒閉,二人轉沒落背後是趙本山的無奈和失望
    郭德綱對於相聲、李誕對於脫口秀,雖然他們前面都有不少的名家藝人,但三人卻都是助力行業推進不可忽視的人物。而對比相聲和脫口秀等群眾基數比較多的事物,小八的確更欽佩與趙本山不斷想把一個地方文化推廣向全國的做法,雖然我並不喜歡二人轉。
  • 趙本山允許徒弟直播,為何郭德綱一直拒絕,網友:藝術之間的區別
    ,他們只不過是一群民間演員,所學的都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像二人轉之類的,並沒有經過太高的教育,這些文化雖然不能說是低俗,但很多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郭德綱卻不同,相聲是一門傳統的藝術,雖然郭德綱學歷只不過中學畢業,但誰敢嘲笑他的才學,郭德綱有滿腹經綸,可以出口成章,熟讀四書五經,精通南北風俗,這些都是他這半輩子學習而來。郭德綱與趙本山本質上不同,相聲是藝術,郭德綱是藝術的表演者,他的徒弟是藝術的傳承者。
  • 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郭德綱的德雲社,誰才是第一大藝術社團?
    不過趙本山並沒有將自己的手藝荒廢,私下收了很多弟子,例如宋小寶、小瀋陽、王小利等人,都是現在有名的喜劇人物。同時趙本山還創辦劉老根大舞臺,讓觀眾們能去到現場看二人轉和小品表演。,他們的班主就是大名鼎鼎的相聲演員郭德綱,近幾年作為傳統藝術的相聲,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喜愛,普及度來到了非常高的高度,這完全是靠著德雲社這幾年的付出。
  • 「人走茶涼」的趙本山,就真的比不過郭德綱?
    有網友在天津偶遇郭德綱和一眾徒弟錄節目,燒餅、張九齡、孟鶴堂以及嶽雲鵬都有現身。節目開始錄製時,郭德綱是被徒弟燒餅背出酒店的。據同學回憶,趙本山不論冬夏就那麼一套衣服,吃飯更是有上頓沒下頓。趙本山對二人轉的喜歡,可以說是痴迷:「小的時候非常苦,吃有時候都吃不上,當時還特別喜歡二人轉,我歲數不大的時候,就曾走著到離我們村子不遠的地方去聽當時非常有名的人唱二人轉,無論下雨還是下雪天。」
  • 傳統相聲雜談:為什麼只有郭德綱強調「唱」是唱太平歌詞
    聽相聲的大概都知道相聲有所謂四門功課:說學逗唱,經過老郭這些年不遺餘力的宣貫,大家也知道了,這四門功課又可以細分為十二門功課,這其中的唱指的是唱太平歌詞和唱數來寶。太平歌詞是從十不閒蓮花落裡面衍生而出的,後來就成為說相聲必須要會的一個本門唱。其他的唱都算是學。
  • 同樣是師父帶徒弟,趙本山的弟子們,為什麼比郭德綱徒弟忠誠度高
    趙本山和郭德綱,都是如今中國喜劇界大佬級的人物。兩個人早已功成名就,也都收下很多徒弟,但徒弟們的表現卻不盡相同。趙本山的本山集團,儘管其間也有人出走,但離開的人數和影響都比較有限。,本山集團表演的多為二人轉,按理說這兩者有著很多相同點,都是以人數比較少的固定組合進行演出,與團隊作戰的京劇表演有著本質不同。
  • 小瀋陽出走本山傳媒,自立門戶,為什麼趙本山比不上郭德綱?
    有網友在天津偶遇郭德綱和一眾徒弟錄節目,燒餅、張九齡、孟鶴堂以及嶽雲鵬都有現身。節目開始錄製時,郭德綱是被徒弟燒餅背出酒店的。據同學回憶,趙本山不論冬夏就那麼一套衣服,吃飯更是有上頓沒下頓。趙本山對二人轉的喜歡,可以說是痴迷:「小的時候非常苦,吃有時候都吃不上,當時還特別喜歡二人轉,我歲數不大的時候,就曾走著到離我們村子不遠的地方去聽當時非常有名的人唱二人轉,無論下雨還是下雪天。」
  • 趙本山離低俗有多遠
    小品界提起趙本山那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看春晚就是為了等他的小品,但是現在也離開了春晚舞臺。趙本山的小品可以說全程笑點不斷,讓人樂的前仰後合,但是笑完之後總有感覺不妥的地方。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種感覺。
  • 趙本山、郭德綱、辛有志,三代草根企業家的師徒帝國
    不同於趙本山的時代,伴隨網際網路的興起,郭德綱成名路上的恩恩怨怨,每一筆都留下了印記。三、通俗與三俗 1990年,33歲的趙本山在相聲演員姜昆的引薦下,成功登上春節聯歡晚會,一炮而紅。郭德綱寫過很多文章來討論何為低俗、三俗:「一百多年前有相聲是為什麼,是為了掙錢吃飯。相聲就相當於剃頭、修腳、趕大車、當廚子,是一門手藝。當年,相聲不是為了諷刺人,不是為了教育人,不是為了歌頌誰,什麼都不為,就是為了活命。說相聲的人為了活命,觀眾是為了找樂。」在這一點上,郭德綱和趙本山驚人的一致。
  • 郭德綱面臨事業瓶頸,經典新相聲太少,相聲還能紅火多久?
    應該說二者皆有,在郭德綱初出道那些年,可以說橫空出世,把主流相聲說的體無完膚。,所以也有了很多經典相聲,他的我系列以及于謙的家事,都是奠定了郭德綱民間大師的地位,其實很多相聲名家能有二三段相聲出名也就不錯了,像相聲名家姜昆最出名還是虎口遐想值得反覆去聽。
  • 那一年,範偉出走與趙本山想收郭德綱為徒
    趙本山欣賞郭德綱,對他夠意思,在圈裡早不是秘密。因為兩人經歷相似,都從小劇場走出了草根明星,郭德綱的相聲與趙本山的「二人轉」雖屬於不同的藝術門類,卻都因為平民化、大眾化,深受百姓的喜愛。:「他的相聲就是成功的,可以說他是一個藝術家」。
  • 趙本山、郭德綱、辛有志,三代草根企業家的師徒帝國-虎嗅網
    不同於趙本山的時代,伴隨網際網路的興起,郭德綱成名路上的恩恩怨怨,每一筆都留下了印記。通俗與三俗  1990年,33歲的趙本山在相聲演員姜昆的引薦下,成功登上春節聯歡晚會,一炮而紅。他的表演能力太強,屬於其他演員最不喜歡的類型,跟在他後面登臺壓力太大。在趙本山的帶領下,春晚開啟了一個屬於小品的時代。
  • ​相聲的成長,真的要仰仗於郭德綱嗎?是否是郭德綱拯救了相聲?
    朱紹文的「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的打竹板,作為一個傳統的民間藝術,其實相聲還是比較有些地位的。之後像這樣的大型節目中,相聲就很少出現了,漸漸地被一些東北民間的二人轉藝術所取代。相對於東北絕活、二人轉中直截了當的笑點,相聲作為一個有故事性和敘述性且在自己的故事線軸中通過穿插笑點、包袱來逗觀眾樂的一種表演形式
  • 那時候,趙本山範偉還沒登上春晚,郭德綱于謙還參加主流相聲演出
    別看兩人穿的都是傳統大褂,但當時表演的是新時代相聲的代表作品,以一個洋車夫的遭遇展現新舊社會的不同。常寶華那時候還是逗哏演員,後來的幾十年裡一直為侄子常貴田捧哏。當時趙本山還只是一個二人轉演員,在姜昆的引薦之下,四年之後他登上春晚,隨後幾乎成為春晚小品的代名詞。如今趙本山已經多年不在春晚露面,觀眾只能每年春節推出的《鄉村愛情》和《劉老根》系列劇中見到他花白頭髮的樣子。
  • 那時候,趙本山範偉還沒登上春晚,郭德綱于謙還參加主流相聲演出
    別看兩人穿的都是傳統大褂,但當時表演的是新時代相聲的代表作品,以一個洋車夫的遭遇展現新舊社會的不同。常寶華那時候還是逗哏演員,後來的幾十年裡一直為侄子常貴田捧哏。當時趙本山還只是一個二人轉演員,在姜昆的引薦之下,四年之後他登上春晚,隨後幾乎成為春晚小品的代名詞。如今趙本山已經多年不在春晚露面,觀眾只能每年春節推出的《鄉村愛情》和《劉老根》系列劇中見到他花白頭髮的樣子。
  • 師徒風波:趙本山的一場直播連線,「秒殺」郭德綱萬言大戰
    兩大喜劇天團的組織架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現代演出公司和傳統師徒關係之間徘徊。在兩個團隊中,師父和徒弟的關係,成為了整個團隊的核心構成紐帶。所謂的師徒關係,其實在相聲傳承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諸如馬季是侯寶林大師的徒弟,馮鞏、姜昆是馬季的徒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