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作為一門傳統類的語言藝術,其發展歷史幾乎能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再往後就是1829年,相聲祖師爺朱紹文的「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的打竹板,作為一個傳統的民間藝術,其實相聲還是比較有些地位的。
在近代,1987年春晚上,姜昆的相聲《虎口遐想》登上了春晚舞臺,可是卻如同螢火之光一般,一閃而逝。之後像這樣的大型節目中,相聲就很少出現了,漸漸地被一些東北民間的二人轉藝術所取代。
相對於東北絕活、二人轉中直截了當的笑點,相聲作為一個有故事性和敘述性且在自己的故事線軸中通過穿插笑點、包袱來逗觀眾樂的一種表演形式,漸漸的開始不受觀眾待見。而且隨著小品的異軍突起,相聲的地位開始被再一次的打壓,相聲,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中民間娛樂和說吉祥話的一種小眾娛樂項目!
這時候,一個年輕人站了出來,那就是郭德綱,2005年的時候,郭德綱開始在北京闖蕩,對外聲稱是白全福的外孫、楊志剛的徒弟,勢必要撿起相聲的這個行當,期間郭德綱也是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知道多少的白眼,好在,郭德綱創立的德雲社開始漸漸地在觀眾眼裡站穩了腳跟,同時隨著于謙、張永久等人的合作,德雲社,好起來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德雲社站穩了腳跟開始廣招徒弟,雖然期間德雲社的臺柱子「曹雲金、李菁、劉雲天」等人因為種種原因相繼離開,但是依舊沒有打垮德雲社,反而痛定思痛,繼續吸納新鮮血液,現在已經是一個有400多人的一個大團隊,旗下各隊隊長也是身懷絕技,當然小鮮肉也很多,可以說,德雲社除了將相聲發揚光大,還是將一些愛蹦迪的男男女女招回看相聲了。
從這麼看,相聲能夠有今日的輝煌,郭德綱的確功不可沒,雖然郭德綱身上非議也不少,比如之前的相聲作品中有調侃偉人、不尊重已故故人等等,還有身上的社會氣息太重,規矩繁重,但是確實是功大於過,能夠將我們傳統的相聲行當做成一個事業,而且發揚光大,確實是十分的不容易,郭德綱居功至偉!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其實相聲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且積澱了不知道幾代人的心血的這樣一個藝術瑰寶,即使沒有郭德綱,可能會有馬德綱、張德綱、劉德綱將它發展起來,只不過郭德綱剛好趕巧了,遇到了一個好時機,也自己付出了不少的辛苦,所以也是相聲成就了郭德綱。
總的來說,郭德綱和相聲的關係宛如伯牙與子期一般,一個高山流水,一個知己能尋,這也算是相互救贖吧,你怎麼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