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現在是相聲界第一流的大蔓。正所謂樹大招風,關於他的爭議也是最多的。郭德綱也是在各種爭議中一路走來,從一個寂寂無聞的小藝人歷盡艱辛終於成為如今如日中天的大蔓。郭德綱是怎麼火起來的,都有哪些因素造就了他的成功?我們來理一理。
郭德綱的能耐大
首先來說一個相聲演員想要火起來,最最根本的是你得「有能耐」。這個能耐就是指相聲的基本功、舞臺功夫和文化素養。這個「能耐」是郭德綱火起來的基礎。坊間曾流傳郭德綱說自己會600多段,但立即遭到蘇文茂等老藝人的反駁,於是郭德綱解釋了一下自己說的600段不單單指相聲,而是包含了小曲、太平歌詞、戲劇和大鼓等。不管是不是真有600多段,但郭德綱在舞臺上「說學逗唱」的功夫的確不錯。
他的聲音非常的清脆而且說話很清楚。聽郭德綱唱小曲,唱評戲根本不用看字幕,真是字字入耳。這看似不是什麼大事,其實這是常年練就的本事,這就是功夫!舞臺上說話、唱戲,嘴裡不清楚的人很多,有時候聽不真真得很煩人,確實有「鈍刀子殺人」的感覺。特別是聽老郭背貫口,那是字字清楚,從沒有說吃掉哪個字。而且他在語速、調門、語氣的把握上可以說爐火純青。「說」作為相聲基本功的第一個,郭老闆在這方面的表現堪稱完美。有一陣說單口,說評書,每次來個定場詩臺下也是一片喝彩,觀眾紛紛要求「再來一個」!這也是自古第一人了。
要說「學」,那是郭德綱的長項。從小的戲劇薰陶加上刻苦的練習,他對大鼓、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京劇、評劇、二人轉、竹板書等等也是頗有研究,都是信手拈來,學的有模有樣。儘管有人在他的京劇唱腔裡聽出了梆子味,但你也不得不佩服這個相聲藝人的博學多才。正因為會得多,說相聲時唱幾句已經滿足不了郭老闆了,所以他特願意跟專業院團一起唱整本的大戲。咱是外行,老郭的戲劇表演好不好咱也就是看熱鬧,但是一個相聲演員能上京劇大舞臺表演,不用說在現有的相聲演員裡,就是在相聲歷史上也挑不出幾個來了。
要說「逗」,老郭最拿手。他在舞臺上調侃自己,調侃同行那是家常便飯。他甚至因為調侃別人被告上法庭。大家對於後期郭德綱相聲最熟悉的莫過於老郭調侃謙哥一家了。老郭編排的謙哥一家的各種故事,各種歷史莫不是把全場逗得前仰後合。再加上他身邊還有個母儀天下的相聲皇后,總是在最恰當的時候「墊磚兒」、「遞肩膀」,那效果真不是蓋的。
「唱」這一門是老郭最擅長的。天生一副好嗓子,而且學過那麼多年的戲,老郭唱起來是韻味十足。各位如果不信你也可以找段「太平歌詞」自己唱唱,就按照老郭說的那個簡單的老調來唱,我保證你唱不了幾句自己就唱不下去了,找不著調了。聽老郭唱太平歌詞,你會覺得就是挺簡單的,但你自己就是來不了,這就是人家的功夫!
郭德綱的很多相聲其實是「人保活」,也就是說郭德綱的舞臺表演讓一段相聲增色很多。同樣一段相聲如果換成另外兩個人說就沒那麼好的效果。比如早期何偉、曹金就使過郭德綱改編的活,但效果真的跟老郭表演時差很多。何偉和曹金已經算是老郭徒弟裡的佼佼者了,如果換成現有的德雲社弟子去使《西徵夢》或者《夢中婚》估計得在臺上尷尬死。這就跟周星馳現象一樣。周星馳的」無釐頭「讓人看著舒坦,搞笑,但要是別人學他的風格就讓人看著彆扭、尷尬。
要說「天分」郭德綱一定比我們多不少,但所有這些」能耐」肯定不是天生的,這些都是刻苦學習,長期磨練的結果。老郭自己也說藝人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雖然學歷不高,但誰也得承認郭德綱是個有文化的人,因為人家讀書讀得多。這一點對於一個藝人來講真的是難能可貴。練功、演出、創作、應酬,然後再擠出時間讀書學習,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後依然孜孜不倦,郭德綱應為藝人的楷模。說句實話,他的徒弟在這方面比老郭差得太遠了。有些孩子雖然也有「萬兒」,但一張嘴你就能聽出來沒文化。是誰誰知道。
郭家大書房
說學逗唱門門精通,舞臺表演功底紮實,文化底蘊深厚,這就是郭德綱能出人頭地的基礎!
郭德綱帶來的新鮮感
郭德綱有句名言:「不是我有多優秀,主要是同行們的襯託」。他說這句話時,「同行」主要是指「主流」相聲演員們。雖然這句話主要流露著勝利後的郭德綱對「主流」演員們的蔑視,但我們也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那就是郭德綱跟我們以前習慣的那些相聲演員不一樣,他給我們帶來了「新鮮感」。
首先郭德綱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傳統」的東西,也就是太平歌詞、小曲小調、西河大鼓,梆子評戲等很多內容。這些東西在相聲舞臺上已經很久不見了,所以乍一出現馬上引起了很多觀眾的好奇,進而成為對郭德綱的讚賞。說實話,如果你讓一個觀眾去聽一場京韻大鼓專場或者京劇專場,他不一定有興趣,但在相聲舞臺上聽到幾句學唱卻讓他倍感新鮮,非常興奮。郭德綱不但在相聲內容裡努力去表現「主流」演員們做不到的東西,而且在演出模式上也儘量的「復古」。比如前期德雲社的一些重要演出中都有開場的集體小唱,又是蓮花落,又是崔鶯鶯,又是太平年,搞得臺下一起合唱「豆豆起豆起豆強」!這些東西擱在舊社會很正常,但在消失幾十年後再翻出來反而新鮮的不得了了,太吸引人了。
這個舞臺背景代表老郭的高峰期,當時還賣過」臺票「
第二,郭德綱努力的拉近著與觀眾的距離。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過去的相聲演員真的只出現在電視和電臺裡,而且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而郭德綱恰恰相反,他努力把自己的地位放低,一口一個「衣食父母」,讓觀眾們心裡很是受用。而且郭德綱不論在多大場面的演出裡都努力跟觀眾互動,有時為了滿足觀眾的要求而頻頻返場,甚至因為返場多而受到相聲界的指責。這些都讓觀眾們覺得他跟其他相聲演員不一樣,他就是咱們「自己人」。這種「自己人」的感覺也是很新鮮的,因為之前的相聲演員們都太脫離群眾了。
在有些段子裡,郭德綱故意留給觀眾們機會去表現,去參與,比如一起喊「抽菸、喝酒、燙頭」,比如唱個《送情郎》故意留個口子讓觀眾一起「呦呦」等等。這樣的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參與其中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觀眾們是十分受用的。甚至德雲社的幾個演員就用這招便輕鬆走紅了。
另外,郭老闆還有一招讓人不能小瞧,那就是廣泛招收名人的後代。比如侯震、孫越、劉源、靳鶴嵐等,這些人都是相聲名人後代,或者自稱後代。在早期的德雲社演出中,郭德綱每每都要在演出結束前把這些人向觀眾再推出一次,觀眾也以掌聲向相聲老藝人致敬。同時,大家也會感覺到郭德綱確實是在為「恢復」,「拯救」相聲在努力。這是老郭很討巧的一招。
郭德綱與觀眾的共鳴
郭德綱的火爆還離不開一點,那就是他在拉近與觀眾距離的同時,努力讓觀眾跟他產生共鳴。這主要體現在郭德綱早期的演出中。
在那時的演出中,「悲慘」,「懷才不遇」,「遭受同行打壓、排擠」,「我就是不服」,「我就跟他們對著幹」,「他們不會說相聲」等內容頻頻出現在他的作品裡。正是這些內容的一再渲染,讓廣大觀眾在體驗到郭德綱給他們帶來的「新鮮」與「親切」之後,對郭德綱的遭遇表達了極大的同情,對於他的懷才不遇,受到排擠、打壓等表達了極大的憤慨。大家對於當時「另一類」相聲界的「白開水」相聲水平從以前的漠視突然變成了憤怒。郭德綱的「遭遇」給了很多觀眾「代入感」,在現實中大都不太如意的人們一下子跟郭德綱站在了一起「同仇敵愾」!矛頭直指「另一類」相聲界。但我們冷靜的想一想,「這一類」或者「另一類」的相聲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何必去恨其他相聲演員呢?其實這就是一種「共鳴」。大家跟郭德綱產生了一種共同「反抗壓迫」的感覺,甚至把郭德綱的反抗壓迫獲得成功幻想成了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功績,哈哈哈哈。
郭德綱的貴人
即使有本事,即使有手段,但沒有貴人還是沒有機會。郭德綱很幸運,他遇到了好幾位貴人。在他們的扶持下,郭德綱終於一飛沖天了。關於他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咱就大概一說吧。
第一位就是郭夫人王惠。當時已經比較知名的京韻大鼓才女下嫁了窮小子郭德綱,並且把全部身家用在了支持郭德綱的事業上,如果沒有王惠,估計老郭還在天津小劇場裡混日子呢。
第二位張文順。他對郭德綱也是仁至義盡。不但出人出力,而且出錢,幫著老郭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老先生雖然知道自己在圈裡沒什麼知名度,沒什麼權威,但對於當時打壓郭德綱的勢力也是絕不嘴軟,儘自己的全部能力為郭德綱遮風擋雨,力保德雲社沒在早期就垮了臺。
第三位是大鵬,這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開心茶館》的主持人。就是他將郭德綱在小劇場說的相聲搬到了他的節目裡,通過電波傳播到了千千萬萬部汽車的收音機上。正是通過這個渠道,郭德綱的聽眾幾何倍數的增加了!如果說是大鵬捧紅了郭德綱,這可是一點也不為過,老郭都承認這點。大鵬的確是老郭的貴人。
第四位是于謙,這個不用說了吧。一對好搭檔就像一對夫妻,互相扶持,互相體貼。希望他們白頭偕老吧。
反正老郭就是這麼紅的,以上這些東西缺一不可。
我很慶幸能跟郭德綱這樣的相聲演員同時代。說實話,老郭這水平放到過去跟那些老藝人比也不次。可是隨著功成名就,老郭在一點點的改變了。我們希望老郭能不忘初心,堅持「根本」,最終成為相聲藝術家。也希望德雲社能堅持說「相聲」,而不是發展成一個四不像的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