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這兩年郭德綱不僅僅上臺的時間少了,即便說相聲很多段子都沒有以前有意思了?
這個問題想必一直關注德雲社的朋友多少都有些感觸,那倒是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對此,郭麒麟說了他自己的見解,他說這麼多年,自己父親在商演市場上已經鮮有對手,在這個行業裡如果到了這個程度,水平退步也是很正常的。
對於郭麒麟的說法,也有一定道理。確實說起來不管是郭德綱還是德雲社,這些年算是相聲界的中流砥柱。關於這點,不管別人同不同意,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德雲社在給相聲注入活力,這個行當可能都要去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其實也不用多看,把時間退回到10年前,那時候德雲社還沒有什麼名氣,單單從春晚上對小品和相聲節目的安排就能看出,有百年傳承的相聲已經明顯不敵小品。而這一情況也是在德雲社興起之後才有所緩解。
因此平心而論,郭德綱對於相聲的貢獻是看得見的。
而這兩年他水平下降也是事實,郭麒麟說的那也是一方面的因素。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原因。
比如說,德雲社現在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就削弱了郭德綱的水平。因為他現在有這麼多徒弟,不管是管理還是對各分隊的扶持都要佔用他大量的精力。即便他真的有了什麼新的想法,也不能都自己用了,也要給徒弟們些機會。
而他在各地開館子的做法其實也是無奈之舉,除了盈利更重要的就是要養活徒弟,畢竟這麼多人學了相聲都要有一個說的地方。
不過這種大量開館的模式也讓其他相聲同行們不滿,畢竟現在聽相聲的人就不多。德雲社網上這麼有名,在相聲界就像名牌一樣,他這麼四處一開自然就會削弱當地相聲同行的生意。這就讓郭德綱少了很多與同行交流的機會。沒了交流光靠自己想,新的段子自然也不容易產生。
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喜歡聽相聲的朋友可能也都有所察覺。即便再好的相聲聽個3、5次也就膩了,可要創作這麼一條,郭德綱可能要打磨幾個月甚至一半年的時間。這樣一對比,當然就會是「產量不足」或「質量不高」。
而且多年之前,郭德綱經歷的事兒多,他為了生活被關在玻璃房子裡展覽過,沒錢的時候生活中種種的東西都是以後能夠寫成相聲的素材。正是因為這些東西才能激起聽眾的共鳴,相聲本來就是講述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如今郭德綱身份已經大變,他現在接觸的圈子、過的生活說實話和我們聽眾已經脫節,所以即便他覺得自己現在的新相聲不錯,也很難激起普通觀眾的共鳴。
一個好相聲素材的完成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心的打磨,從它的完成就已經與現在「求快」的生活格格不入。也許郭德綱正是看到了這點,才在說相聲的同時,把自己和徒弟們帶入娛樂圈,至少這樣能夠讓他們的未來多添一些可能。
每日職場原創內容,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