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tuo 陽平)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將軍解戰袍!
讀一遍這首定場詩,您的感受如何?有沒有一種大氣磅礴,很有氣勢的感覺?而且讀出來的語氣明顯不是一個說書先生的口吻啊?特別是最後一句,明明好像是皇上希望這位能平安歸來,好替他接風洗塵的意思啊。於是我查了查,好傢夥!您猜怎麼著,這首詩居然是明朝第十一個皇帝朱厚熜(cong 陰平)寫給即將遠徵安南(現在越南)的大臣毛伯溫的。名字就叫《送毛伯溫》,乖乖隆地咚,誰說相聲演員沒文化?看人家選的這詩,不錯啊!個人感覺這首送別詩是能排在所有帝王詩的前幾名了。對了,說朱厚熜您夠嗆知道是誰,我說他是明朝的嘉靖皇上您就知道了吧?
(小註:語文音調四種,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各位,聽相聲也能長知識,對吧。培養一下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喜歡相聲吧,相聲自有顏如玉,相聲自有黃金屋。嘿嘿。
說完定場詩,我們繼續說郭德綱,前文書我們說到有人說郭德綱就是受害妄想症,因為我們總是聽見他在相聲裡面說同行是如何擠兌他,如何迫害他,我們也經常會在他的相聲裡面聽見「同行之間的仇恨才是赤裸裸的仇恨。」這句話。
其實好多人說他是受害妄想症和藉此炒作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打擊了同行就是抬高自己嘛。但是我們畢竟不是他,我們沒有經歷過他的生活,我們現在看到的不過是郭德綱或者是媒體想讓我們看見的,這個是不是真實的情況,真是不好說。
但我們有個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別人的行為。有時候我們老是講一定要要將心比心啦,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啦,要互相理解啦,其實真正做起來,何其難也。
多年的人生體驗,我深深的感受到,現在最難的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的道理去說服別人。因為你說的話入了別人的耳,你辦的事進了別人的眼,再由他傳出去,加上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就變成了什麼樣。所謂「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就是這麼個道理吧。
比如說,郭德綱有一次在演出中說,德雲社目前挖掘了許多傳統藝術,經過統計,現在演出的單口、對口、群口相聲,以及傳統的快板書、還有曲藝類的大鼓啊、民間小調之類的加起來有六百多段。可是被別有用心的同行傳到老藝術家耳朵裡面,就成了德雲社居然敢誇口能演出六百段相聲!其實傳統相聲不過兩百多段而已,可悲的是老藝術家們並沒有去核實郭德綱的原話,就聽信了自己的徒弟,就大罵郭德綱,真是有點可悲。正如郭德綱所說:這幾位老藝術家們就像一個盲人卻又被徒弟們扶上了一匹瞎馬,在殘陽如血的背景下,大罵著走向了懸崖……
如果說有相聲老藝人如此評價郭德綱,「郭德綱太壞了。為什麼?沒有他,相聲死了就死了,我們可以安靜的安樂死。但是現在不行了,通過他,觀眾知道了什麼是真相聲了,那我們怎麼辦?」您信嗎?
想來確實如此,以前聽廣播裡的相聲,後來看電視裡面的相聲,如果相聲後來死了,我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是定場詩、什麼是返場、什麼是太平歌詞…………
如果再說,有相聲老藝人有段時間為了告德雲社的黑狀,居然每天喬裝改扮,混進觀眾裡面,在臺下聽郭德綱的相聲,一有認為不好的語言,掏出小本就寫下來,出門就去告狀。您信嗎?
這事兒用郭德綱的話講,「就沒有人告訴你,文革已經結束了嗎?」
如果還說,居然有相聲藝人為了取締郭德綱,居然串聯別的演員要去天安門靜坐。您信嗎?
當然,這事兒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即便是有人願意去,原因很簡單,你以為廣場現在是隨便去的嗎?哈哈
上圖是馬季先生為德雲社題寫的社名,據說就在寫這幅字的時候,馬先生剛巧接了一個電話,說郭德綱和德雲社的這麼不好那麼不好,馬先生笑言,相聲界要團結,德雲社現在做的事兒,是對相聲的發展有好處的。馬先生是高人,讚一個。
有人去天津的茶館裡面聽了幾段相聲,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演員們的段子十段裡面至少有三段是罵郭德綱的,但是剩下的好笑的段子卻又都是郭德綱原創的。是不是很有意思啊,現在好多相聲演員其實和我們喜歡德雲社的一樣,一邊恨得牙痒痒,但一邊又在網上等著德雲社的新段子出來,自己好模仿,這是什麼心態?
上面所有這些就是為什麼總有人說郭德綱的相聲總是圍繞屎尿屁,越來越沒意思了的原因。因為有這麼多的人揣著壞心眼惦記你,你敢說別的嗎?現在德雲社攤子鋪的這麼大,養活幾百人,萬一出點什麼事兒,可是山崩地裂啊。所以,必須謹慎。
臺灣相聲瓦舍主要演員:馮翊綱 宋少卿
其實呢,傳統相聲是可以諷刺政治人物、社會醜惡現象以及小人物,但是後來慢慢的你就聽不到對政治的諷刺了,原因你懂的。這方面你可以找臺灣相聲聽一聽,臺灣最著名的相聲團體--相聲瓦舍演出的相聲作品好多都是諷刺挖苦臺灣政壇人物的,效果非常好,不用擔心被什麼人舉報,這是民主社會言論自由的體現,就像美國的媒體可以拿總統等政客隨便開玩笑一樣,可是在國內你敢嗎?
所以郭德綱現在的創作確實有困難,只能在市井小人物的塑造上用力,再有就是挖掘傳統以及提攜小嶽嶽這樣新風格演員的路子上面下功夫,確實不易。
一個相聲民間團體,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居然能壟斷全國的相聲商業演出市場,分社還越開越多,現在甚至還開拓了海外的相聲商演市場,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郭德綱很清醒,他說德雲社的火爆不能代表整個相聲市場的繁榮,他說,德雲社紅了,不能說整個相聲事業就復甦了,最多是相聲晚死了五十年,德雲社沒有翻天覆地那麼大的動靜,充其量只能算是振動,還是手機放在桌子上的那種振動。
他還說,「德雲社之所以顯得很優秀,主要是同行的襯託。」相聲自從進了廣播、上了電視,就遠離了觀眾;演員們自從開始掙工資、不再為衣食發愁,相聲技藝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就是,我個人認為,這個行業和許多行業一樣,為什麼出現「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現象?不得不說和那段長達十年的浩劫,文化大革命是有關係的,十年浩劫,被毀掉的人、被毀掉的東西很多很多。
以相聲為例,為什麼馬季和侯氏家族關係不好,前面我還留了一個扣子,為什麼侯耀文收徒不見馬季的徒弟姜昆等一派的出現?其實主要是姜昆沒去,馬季的徒弟比如王謙祥和李增瑞還是出席了的。這裡面主要的原因就是傳言在文革的時候,在批判老藝術家的時候,據說馬季先生除了是用語言批判老先生之外,還是動了手,打了侯寶林大師的。
其實馬季先生在後來接受《魯豫有約》的採訪時,澄清過一次,很可惜,現在網上只有節目的前半段,說到文革的一段,怎麼找也找不到,甚是奇怪。
其實文革時候這種事兒還少嗎?學生批鬥老師,員工批判領導,文公武鬥大字報,形式多了去了。
但是現在許多人都在反省,不信您上網搜搜陳毅的兒子陳小魯向八中老師道歉等新聞,都是在為那時候的錯誤在反思。
老舍等文學大師在文革中自殺我們是清楚的,但是你知道相聲圈也沒能倖免嗎?相聲大師劉寶瑞最後被迫害致死甚至只留下了衣冠冢,屍骨至今都不知道在哪裡啊!年僅53歲啊!現在誰看過劉寶瑞的影像?一段沒有,只有音頻,巨大的遺憾啊……與之相比相聲大師馬三立等人在文革期間下放勞改,餓得只能偷蘿蔔吃都不算什麼事兒了。
可惜,我們沒有見到哪一個相聲演員對那段歷史有什麼反思。反而是他們繼承了文革的整人手段,在整治德雲社方面不所不用其極。「反三俗」運動就是典型的例子,2006年,北京曲藝界召開了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名字叫做北京曲藝演員聯手倡議抵制「三俗」大會,所謂三俗就是庸俗、低俗和媚俗,名義上是全北京演員一起抵制舞臺上面出現的「三俗」現象,還不如說是都在抵制德雲社,為什麼?因為別的那些所謂的藝術家們,一年有幾次的演出機會啊?德雲社可是天天火爆異常,其他人如坐針氈,就好像德雲社紅了,他們收到了莫大的委屈一樣,所以大家的矛頭都是直指郭德綱。
他們以為用這樣的形式就可以打壓德雲社。殊不知德雲社彼時已經不怕這個了,它不是一個國家演出團體,只要演出場地和手續合法,就可以正常演出;最重要的是德雲社有著堅強的後盾,那就是它的衣食父母--廣大的觀眾,正因為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德雲社才能躲過那些明槍暗箭,泰山崩於前不變色,麋鹿行於左而不瞬。
郭德綱說,說相聲就像過日子,得今天買個電視,明天添個洗衣機,日子才能越過越好;不能今天拆個廚房,明天賣了院子,那還怎麼發展?
說到這裡,我再說我不是郭德綱的擁躉,說我不是郭德綱的堅定支持者已經沒有人相信了。對,我就是老郭的堅定支持者,但我的理念一直是,所有明星其實都一樣,與你我一樣,就是一個普通人,喝多也吐,挨打也疼,縱然有人認為他在為人處世方面有諸多不是,但是他對相聲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再說,我們有時候看到媒體的報導未必就是真實的,我認為,郭德綱有些事兒辦的還是非常漂亮,非常仁義的。
那麼,他到底做了些什麼讓我很是佩服呢?哈哈,黑貓警長說:請看下集,郭德綱和侯耀文的遺產案。
---
紛繁天下,感謝有你。
真心希望您點擊下面的二維碼關注單立人的【單眼看天下】,這裡將不定期的發布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
當然,必須是我感興趣的。
我也儘量爭取是您感興趣的。
我們共同努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