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行業在經歷了80年代的輝煌之後,到了90年代迅速的走向沒落,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郭德綱和姜昆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
八十年代娛樂方式比較匱乏,而相聲本身提供了一種絕佳的開心方式,這是相聲迅速風靡大江南北的根本原因。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娛樂方式的多元化,相聲受到關注的程度開始降低。
在姜昆看來,電視的普及對相聲行業的沒落起到了關鍵作用,相聲這百多年的歷史,流傳到今天的不過幾百段成熟作品。對於真正的相聲迷來講,很短的時間就能全部聽一遍,這樣傳統相聲的魅力很快就喪失殆盡。
現在網友質疑姜昆不會傳統相聲,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事實,畢竟很少見到姜昆在舞臺上說一些有難度的傳統作品。不過這件事再往深一層看,就更有意思了。
姜昆是馬季先生的得意弟子,不僅姜昆,其他的幾位著名相聲演員,比如馮鞏,劉偉等,好像都沒有表演過什麼傳統相聲。
比如曾經深受觀眾喜歡的馮鞏牛群組合,他們在春晚舞臺上受歡迎的程度僅次於小品王趙本山,但是觀眾們記住這對搭檔,是因為他們創作的新相聲作品。
正因為如此,所以姜昆在總結相聲沒落原因的時候,他認為是形勢逼的相聲演員,不得不創作大量的新相聲,因為這些傳統相聲作品,觀眾們已經耳熟能詳了。
最近郭德綱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對相聲沒落的原因做出了自己的解釋,在老郭看來,相聲的沒落不是因為什麼新相聲的普及之類,而是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懂相聲。
相聲行業的前輩李金鬥也曾經說過,培養一位能上臺表演的演員很簡單,幾個小時就足夠了,但是想讓他們具有成熟的舞臺表演能力,不下幾年的苦功夫是不可能的。
郭德綱表達過一個觀點,和李金鬥的這個說法出奇的一致,郭德綱也認為相聲的門檻非常低,但是臺階在門裡頭。
很多的相聲演員踏進門檻之後,大家都在臺階底下互相吹捧,你稱我「相聲大師」,我稱你「相聲名家」,大家都不辛苦爬臺階了,因此相聲演員的水平普遍很低。
實際上無論是姜昆認為的新相聲,還是郭德綱認為的相聲演員不會相聲,都有幾分道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八九十年代,一大批真正懂相聲的藝人,陸陸續續離開了人世,相聲行業人才青黃不接,也是相聲沒落的很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