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郭德綱一路走來,受盡了白眼與嘲笑,但沒有讓他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
因為他對相聲有至高的熱愛。
但讓他真正寒心的,從來不是外界的質疑,而是圈內人對自己的「不認可」。
其實想想也是,老前輩們不知道歷經了多少困難,才將民間藝人討飯吃的手藝推上了電視熒幕。
如今郭德綱立誓要把相聲變成原本模樣,帶回到小劇場商演,也不怪一些人反對。
一些人打著「主流相聲」的旗號,不止一次的對郭德綱進行「打壓」,甚至不惜借用「媒體」的東風。
曾幾何時,德雲社也一度被打壓到瀕臨倒閉的地步,如果不是郭德綱的媳婦,還不知德雲社的現狀如何呢。
不過郭德綱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不止一次的表示:德雲社不會摒棄在小劇場演出。
但顯然有人並不同意他的做法。
11月2日,跟郭德綱有頗多恩怨的苗阜,在個人的社交帳號上曬出了「非遺相聲大會」的合照以及演出名單。
「一年一度非遺相聲大會。」
合照上密密麻麻的面孔仿佛是無聲的驕傲,在述說著此次大會的聲勢浩大。
其中也不缺乏我們耳熟能詳的相聲名人。
最前面的三位分別是馮鞏、李金鬥與姜昆。
其實李金鬥能出現我還是有些意外的。
雖然他在相聲界的地位不容小覷,但早年前因為一些不好的緋聞,也讓他的名聲在民間大降。
而此次能在「主流相聲」中亮相,也確實有些匪夷所思。
在他們之後也有一些熟悉的面孔,像李菁、何雲偉等人也都是我們相對熟悉的相聲演員。
言而總之,你能想到所有西裝革履說相聲的演員,基本上照片上都能找到他們的名字。
不過民間呼聲最高的相聲團體「德雲社」,卻沒有一個演員出現,哪怕在第一季也沒有見過他們的身影。
倒是退出德雲社的何雲偉、李菁等人每年都參加,而且地位也都非常高。
非遺相聲大會搞得如火如荼,另一邊郭德綱也不甘落後。
同天,他在社交平臺上發出了一張自己入選「央視金牌導師」的照片。
屆時,他將與陳佩斯、英達攜手,一起亮相央視的綜藝節目《金牌喜劇班》。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的話,也算是央視對郭德綱的一種認可。
其實如果要按郭德綱的實力,擔當某綜藝節目的導師,絕對毋庸置疑,他也非常受觀眾喜歡。
但卻一直被自詡為是「主流相聲」的人所嫌棄,並且還聲稱:為了藝術,反對低俗,拒絕一些人將相聲劇場化、綜藝化、商業化。
而此次德雲社被「拒之門外」,更說明了兩者之間的矛盾至今都還沒有被化解。
那摒棄了德雲社的「主流相聲」,就一定純粹了嗎?
其實喊了這麼多年「反俗」,我始終不能明白反的到底是什麼俗。
郭德綱不止一次的承認過:德雲社的相聲確實「俗」,不過不是低俗,而是通俗。
想想也是,相聲本就是來自民間,它的受眾本就是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
彼時說相聲的人,無非就是憑藉這種手藝來養家餬口。
也正是來自民間,早年間的段子也都是取之民間,段子、包袱也都通俗易懂。
如果硬加上晦澀難懂的詞句,整體是高雅了不少,但說相聲的人可能就得「餓死」了。
要說純粹,那說相聲的人應該就是底層的百姓,而不是如今的藝人、明星、甚至是帶著頭銜的人。
其實郭德綱從來沒有想過,要在相聲界中「拉幫結派」,同都是說相聲的,誰能發揚光大都一樣。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儘管郭德綱不想自找麻煩,但經不住麻煩找上門。
也就形成了相聲界如今的「俗」與「雅」的對峙。
這難道就是先輩們喜歡看到的?
德雲社相聲俗與不俗,先不做討論,但他的相聲卻讓很多觀眾的喜愛。
而「主流相聲」因為站位不同,已經脫離了群眾,沒了群眾的相聲還能算相聲嗎?
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算舉辦100年的相聲大會,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本就是一種民間藝術,又何必非往「高雅」上帶呢?
本就是同出一脈,又何必證明孰對孰錯、誰高誰低呢?
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郭德綱也學習他們一樣,穿著西裝革履,在臺上一本正經地說著相聲,成就也一定不會比他們任何一個人差。
但如果真有那時候,想必他也早就將主流與非主流融合到了一起,也早已統一了整個相聲江湖了吧?
不管主流不主流,最後都要接受觀眾的「檢閱」,只要觀眾喜歡看,那主流不主流又有什麼關係呢?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