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後傳》:經典劇和垃圾劇之間,還有一種「梗王劇」

2021-02-21 邵邵的私人書齋

(本文為約稿,首發於「觀察者網」專欄)

近日,導演曹榮在B站宣布,將應粉絲們的要求,把自己的作品《西遊記後傳》從頭至尾重新剪輯推出——尤其是針對廣受爭議的該劇「一個武打動作放三遍」的情況——「會把鬼畜的鏡頭去掉,給大家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


骨骼清奇、宜嗔宜喜

《西遊記後傳》,這部問世於2000年的「跨世紀古裝歷史神話大作」,素來飽含爭議。

有人說它荒誕不經、故事離奇、製作粗糲、不值一提。有人說它領先於時代,集先鋒、前衛、鬼畜、實驗、cult等諸多元素於一體。

不過,更多時候,網友們講起它的第一反應,還是「不禁莞爾、會心一喜」。 

請注意,不是「雙目放光、五體投地」,也不是「滿臉嫌棄、嗤之以鼻」,而是「不禁莞爾、會心一喜」。 

有些作品讓人奉若神明、多年膜拜頂禮,有些作品讓人一腳踢開、避之唯恐不及。

有些作品成為經典,有些作品供人批判,有些作品近似宗教,有些作品近似毒藥。 

但事情並非總那麼非此即彼。 

《西遊記後傳》不屬於上述任何一種極端。 

非要拿原作人物來類比的話,它肯定不是孫悟空、卻更接近豬八戒:誰都知道它不是英雄,誰都知道它有一身毛病可供調笑,但調笑不等同於討厭,調笑更像一種善意的揶揄、一種無傷大雅的逗趣。 

調笑未必就用於鄙夷和攻擊,也可以用於,寬容和寵溺。 

然後,揶揄和逗趣了許多年,你發現,它竟也具有了一份無法割捨的親和力、也成了一種群體記憶。 

「成為群體記憶」,在我們印象裡,這好像是只有央視86版《西遊記》才配享有的東西。 

一個詭異的現象是:僅僅五年前,《西遊記後傳》在豆瓣影視版獲得的評分,還只有低到發指的3.9,而如今,卻一路逆勢上升,已到達7.6。 

是歲月讓我們放下了曾經的苛刻,選擇與童年時的一場噩夢握手言和?還是時代進步文化多元帶來的觀念成長,催化了更加成熟的我們,不再吝惜一次重新估值與再發現? 

這就是《西遊記後傳》的「骨骼清奇」:你無法確切把握自己對它的態度和評價,你無法使用任何一種慣用標準去對其進行考量,因為它從立意到品相,天然地就遊於「正常」和「主流」之外。 

它的意義,幾乎不在內容和表現形式本身,而在於人們觀看、討論、傳播、消費它的方式。

它本身就是一種解構,大家卻陶醉於對它的再解構。 

它告訴我們:經典劇和垃圾劇之間,還有一種「梗王劇」。

一念凡塵,一念封神

認定《西遊記後傳》為一部爛劇,無疑是非常自然和順暢的事情,因為它「爛」的部分,全都一目了然、肉眼可見:

孫悟空肢體動作的僵硬到底,和一路面癱的表情管理,且不說六小齡童老師珠玉在前,就算頗受爭議的周星馳、陳浩民、張衛健,至少也比他靈動幾許。 

武打場面潦草簡單的重複,清一色慢放、快放、左三圈、右三圈的注水處理。據說是因為前期拍攝鏡頭不夠,後期因為種種原因非要拖長集數,只能湊上不厭其煩的重複剪輯。 

大魔頭無天的暗黑造型,構成許多孩子的童年陰影。 

如來佛祖圓寂後以轉世靈童身份再生,竟成了眉清目秀美少年,還和白蓮花與碧遊仙子曖昧不清,眼睜睜要展開一段三角苦戀來刷新三觀。

更勿論那些「街頭手工作坊」級別的、難以直視的布景和造型:花果山群猴耍起金箍棒,大家驚呼,滿屏都是 「Crtl C+Crtl V」。

可是時移勢易,當你逐漸放下第一印象裡的感官不適,細嚼慢品,回歸內容本身,恍惚中好像覺得,它又很有一點接近神劇的東西。因為它「神」的部分,全都雲山霧罩、若隱若顯。

為名著續篇,算是中國文化一大光榮傳統。那西行之後該是什麼?一輩輩西遊愛好者,都在試圖想像這個問題。

大多數答案都是:又一次西行。 

僅以明代就出現的、最早也最重要的兩部《西遊記》續作為例:

《後西遊記》講述唐僧取回之經卷被世人歪解誤讀,於是玄奘師徒各自尋找後代,組成唐半偈、孫小聖、豬一戒、沙彌的全新四人團隊,再赴西天,求取「真解」。

《續西遊記》描寫唐僧師徒從靈山返回東土的故事,一路仍是災殃不斷、斬妖鬥魔,只不過核心任務從保護師父,變成了保護真經。

一個是以相似的模式把西行路再走一遍,一個是以相似的模式把西行路逆走一遍。

不難看出,《西遊記》的光環過於強大且深入人心,以至於後來的講述者,從起點上就無法逃出它的基本框架,沒有人能以相近的格局另開腦洞。

這才導致那些當代的求新求異者,只能躲開「相近的格局」這種要求,徹底放下身段惡搞,比如,讓悟空八戒和女妖怪去談場戀愛。

橫向比較之下,不難發現《西遊記後傳》的野心和新意。

佛祖圓寂、黑暗力量降世、三界遭逢滅頂之災,這在《西遊記》的「同人文」中是前所未見的設定。 

西行之後不是又一次西行,西行之後是一場浩劫。

《西遊記》龐大雄奇的架構被延續了下來:三界五行、四大部洲、儒釋道三教、神族人族妖族。

區別於一般現代戲仿型故事的小打小鬧,它和原著共同擁有著一個史詩級別的洪荒宇宙。 



《西遊記》的改編,有「故事忠實」,比如央視版,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原著的形貌,當然,也只是「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這個較為通俗和勵志的形貌;有「主題忠實」,比如《大話西遊》,雖然一度被詬病荒誕不經,但越來越多評論者指出,至尊寶「在自由和秩序之間的永恆博弈」之內核,其實無限契合曆代批評家對《西遊記》「求放心之喻也」這個最深層次的解讀。

那麼,《西遊記後傳》,大概可算作「氛圍忠實」和「世界觀忠實」的樣板。

於是,所有那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就嫁接到了一個全新的敘事時空當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人物的成長性(儘管在我們對此劇產生心理抗拒的年份裡,這種成長性只會被視作褻瀆性)。

孫悟空成佛之後的理性、克制、隱忍和自我犧牲,於是,他從大鬧天宮時的「破壞者」和取經路上的「保護者」,升華和定格為至大至剛的、無私無我的「救世者」。 

唐僧更是從面善心軟沒主意的怯懦老好人,進化為智勇雙全的旃檀功德佛,真正回歸了他無畏求法的高僧大德形象。 

八戒不再動不動就吵著回高老莊分行李,變得重情重義。 

沙和尚雖然深沉依舊卻會動不動就毒舌幾句,倒是符合西遊研究界對他「冷語可昧」的性格重定義。 

這種成長性很顛覆,卻也絕對吻合人物「成正果」之後的邏輯理路和大方向。 

反派無天一黨,雖然邪性,可仔細玩味,其對佛理的悖離,卻基於另一套哲學體系——對「一切皆是定數」的懷疑,作為一個暴戾又迷茫的破壞者,他像是如來內在的另一個自我、也像是成佛之前的悟空,隱喻了每個人靈魂裡,被放逐於外而終於失控的心魔。 

他的得勢與失敗裡,似能讀出緣起緣滅、因果循環、無限禪機、萬法歸一。 

就連前文談及的那個「身陷三角戀」的轉世佛祖,當其意識到自身更宏大的存在價值時,割捨紅塵慾念、斬斷情絲孽緣的決然,豈不也和當初釋伽牟尼(悉達多王子)放棄富貴、追求解脫的成道證悟之路,一體兩面、同根同源? 

佛有佛的不堪,魔有魔的不甘,還有什麼樣的人設,能比這更加豐滿? 

更不必說劇情本身的完成度、邏輯性、紮實感、對懸念的經營和保持——它的編劇是錢雁秋,家學淵源深厚的、錢鍾書的同宗後裔,名滿天下的《神探狄仁傑》系列就出自他的手筆。

更不必說那兩首傳唱至今的滿分主題歌:《我欲成仙》瀟灑豪邁、心遊太玄,「最肯忘卻古人詩,最不屑一顧是相思」更是百轉千回,讓人神思無限。

「眾皆一心 唯使二心

黑衣釋伽 領轄三界  

真性靈投 入釋凡家  

唯子唯系 方解此厄  

乾坤清朗 二心歸一」

今天又還有幾部國產劇,寫得出這樣的對白?

我欲成仙,快樂齊天

新世紀之初,中國電視劇,乃至整個中國電視文化,恰好處於一個特別分裂的節點上,用那句爛大街的形容,「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一方面,公眾審美訴求的不斷覺醒與提升,對剛剛成熟的市場形成了有效倒逼,來自上一個時代裡的「由文化精英主導大眾傳媒」的遺風則仍保有相當可觀的話語權,二者幾乎裡應外合完成了「要做就做精品」、「哪怕是為了賺錢也得做出精品去賺錢」的思維方式共謀,賺快錢、耍寶比賤、流量變現,這些詞語還不見容於電視這個強勢媒體的道德詞典當中。 

另一方面,置景、燈光、特技、服化道,一系列技術環節的轉型升級卻還剛剛起步,資金也尚未大規模進入,於是,物質層面的製作水平,就常常無法跟住觀念層面的創造水平,出現了「心比天高、山寨視效」的「德不配位」(「位不配德」?)之斷層。 

此二者的分裂,恰恰是《西遊記後傳》的分裂,也是我們理解《西遊記後傳》遭遇之口碑斷層的最佳角度。

它幾近於後現代「社會搖」風格的視覺路數,過於流行化、洗腦化、網絡神曲化、表情包化的質感,提前阻斷了人們進入其中暗藏的悲天憫人之佛性、和愛恨情仇之人性,與「名著續作」、「國民級大IP」、「民族神話史詩」的諸多天然標籤之間,產生了嚴重的不對等。 

 更別說和它同年出現的,是《大明宮詞》、《雍正王朝》、《鐵齒銅牙紀曉嵐》和《永不瞑目》。 

偏偏《西遊記後傳》又誕生在一個對電視的無條件迷信趨於瓦解的階段,老百姓第一次發現,自己也可以擁有對節目品頭論足的資格,並且可以從中得到無限快樂。 

這就造成了,你渴望的傳播氣質,和接受者賦予你的接受氣質之間,常常是謬以千裡的。 


今天回看86版《西遊記》的時候,我們也會為那種「孫悟空飛在天上就像塊狗皮膏藥」的粗糙摳像技術倍感遺憾,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把它視作神一樣的存在,因為它的初始定位,就很政治正確、就很法相莊嚴 。

但《西遊記後傳》肯定不屬於這種天然帶有神聖性的東西,它的娛樂感太重了,拿它開開玩笑,才更讓大家喜聞樂見。

它「山寨視效」的部分,在初始定位上和第一印象裡,就地消解了它的上升可能。

也就是說,在「語境」和「語態」上,它始終沒能實現自洽。 

這就又回到了本文開頭的那條娛樂新聞上,二十年後還有信心重新剪輯推出,這個重新推出還能成為熱議話題,本身就說明了,大家已經早不再把它當作爛劇打入另冊、萬劫不復。

可剪掉了所有「鬼畜鏡頭」的、全新版的《西遊記後傳》,就真的能登堂入室地確證自己在華語電視劇史上的全新位置,完成對「神劇」的自證嗎?

別忘了,直到今天 ,它被津津樂道的最常見形態,依然是無處不在的表情包和短視頻,以及車載鬥量的彈幕。 

它更像一種契機和發端,在「娛樂至死」這個詞還遠沒降臨之前,為前網際網路時代的眾生,開啟了第一場狂歡的由頭。而它的吐槽價值在當下如魚得水地被施展與成全,為受眾們奉若奇珍地、欣喜若狂地用作材料加工再生產。 

這種背景下,你要它丟掉自己身上最有娛樂感的標籤,回歸典正的精英文本,單以情懷為名和大家互愛互敬,又有誰會甘心與同意?

它終究只是一部「梗王劇」。

用它自己的片頭曲來形容吧:

在你宣布「我欲成仙」之前,網友們早已拿它「快樂齊天」,好在,不必煩惱,你有你特殊的存在價值與存在意義,畢竟,「天降我在天地之間,總該有故事給後人看「。

感謝您閱讀「邵邵的私人書齋」為您推送的所有文字。

可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歡迎留言,歡迎打賞。

如有轉載或約稿需求,可通過後臺回復直接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重溫Cult神劇《西遊記後傳》
    十幾年過去,人們只記得它們五分錢的渣外表(幸運的還有幾個表情包),卻始終沒人用心鑑賞這些精彩的作品本身,畢竟那些天馬行空的人設和劇情才是國產劇的真·傳承。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朋友歪樓(公眾號:esay1414),致力於在渣渣裡挖掘價值,不是那麼一本正經,又不完全胡說八道地,帶你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的醜陋與粗糙。
  • 良心好劇《西遊記後傳》,有血有肉的情節和人物
    第一次看《西遊記後傳》,是在02年的時候,那時的我讀小學5年級,在廣州,那個時候沒有微信,沒有網劇,和爸媽每晚的消遣就是看電視,記得那個時候電視劇比較火的有《少年包青天》《亂世英雄呂不韋》《外來媳婦本地郎》,每一部都堪稱收視熱劇,爸媽尤其愛看《外來媳婦兒本地郎》,而我獨愛《西遊記後傳》!
  • 國產鬼畜鼻祖,20年前的神劇:西遊記後傳
    第九期他選了一首毛阿敏的《相思》,很多人不知道,這首歌其實是《西遊記後傳》的片尾曲。我小時候那會兒看的津津有味的,每當片尾曲響起,曹榮版的孫悟空形象就浮現在眼前。提到西遊記後傳,大家的反應都是,最早的國產鬼畜嘛。但我想說,除了鬼畜,它其實挺有看頭的。
  • 《西遊記後傳》:20年前的一部「神」劇,不遑多讓的經典
    導讀:「改版不是胡編」,《西遊記後傳》20年來因為動作戲重複,成為了鬼畜的素材而備受吐槽,然而,其內容和人物的設置卻是國產劇中不遑多讓的經典。在改編的過程中,師徒四人取經路上以及悟空大鬧天宮等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橋段。而關於取經之後的故事,卻甚少提及,比如,這一部《西遊記後傳》。那可是2000年播出的一部「神劇」啊!
  • 《西遊記後傳》播出20年,曹榮被吐槽,他卻成了抗日劇演員
    大家看到小編的這個標題是不是就會想到《西遊記》,《西遊記》就是電視劇裡面的經典,好多版本都沒有最開始的那一個經典,而且雖然有很多電視劇都根據《西遊記》翻拍,但是好多電視劇都沒有《西遊記》好看,好多觀眾還不是特別能接受的。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西遊記後傳》。
  • 曾被視為爛劇的《西遊記後傳》, 如今被封神了,評分一路飆升
    相信對於在座的不少朋友們來說,提起童年神劇《西遊記》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吧,正是因為這部電視劇,給我們的童年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神話世界,而在當時,也因為《西遊記》的熱播,不少剛入行的導演也對這部劇進行了翻拍和改版,比如說看過《西遊記》的朋友們肯定都看過這樣的一部神劇,那就是《西遊記後傳》
  • 「西遊記後傳」:一部被嚴重低估的童年神劇
    稱它為童年神劇,一點都不過分,當年這部作品因有些cult的劇情和太過鬼畜的動作設計而飽受爭議,在豆瓣上也只獲得了6.6分。但是回頭再來看,《西遊記後傳》應當是被嚴重低估了。今天我們邀請到了知乎達人@韓梅梅,從《西遊記後傳》中的孫悟空形象入手,回味一下這部童年神劇的精彩和遺憾。
  • 當年被視為爛劇的《西遊記後傳》,後來被封神了,評分一路飆升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後傳》這部電視劇?它在剛播出的時候,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吐槽。當時很多的人都說這部劇的劇情,實在是讓人感到非常的不真實。還有很多的網友,在網上抨擊這部劇的演員和導演。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劇也漸漸的被人們所認可。
  • 《西遊記後傳》19年了、喬靈兒外貌不變,他成知名抗日劇演員
    《西遊記後傳》19年了、喬靈兒外貌不變,他成知名抗日劇演員 每次一提起我國經典的名著作品的影視化的時候,肯定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上個世紀的那些最經典的版本,雖然後來也拍攝了很多畫面清晰並且造型精良的版本,但就是永遠無法超越觀眾心中認定的經典。
  • 《西遊記後傳》:剛播出被評為爛片,10幾年後歸來卻成經典
    無獨有偶,也是西遊記這個題材,《西遊記後傳》這部劇在當時剛播出的時候,豆瓣評分只有6.6,當時網絡吐槽達人紛紛稱其為爛片中的戰鬥機。《西遊記後傳》:剛播出被評為爛片,10幾年後歸來卻成經典!而唐僧也是實話實說,也許我會和大僧一樣。
  • 《西遊記後傳》20年,喬靈兒容顏未老,他成了抗日劇演員
    談起童年神劇,我想大家一定記得這麼一部劇,在這部劇中有不一樣的孫悟空,也有不一樣的西行路,而它的名字就是《西遊記後傳》,對於這部劇來說,那真是百看不厭,甚至在如今,筆者還是總會在劇荒的時候,把它找出來看一看,那種感覺,真的不是如今的這些口水劇能夠找到的。
  • 《西遊記後傳》20年了,喬靈兒外貌不變,他成了知名抗日劇演員
    一部劇足夠經典的話,就會被不斷地翻拍,原著經典,翻拍的自然會被拿出來作比較,86版的《西遊記》足夠經典了吧?後面翻拍了很多個版本,雖然各有特色,但是都沒原版那麼受歡迎,儘管原版當時各方麵條件都不是很出色,卻偏偏創造了一個收視率奇蹟,到現在也沒被打破的奇蹟。《西遊記》不僅被翻拍過,還被安排過續集、後傳之類的,不知道大家還記得當初的《西遊記後傳》嗎?
  • 《西遊記後傳》:被罵了20年的劇,特效減分,然而,內容卻成功出圈
    被罵了20年的好劇,男反派成為最帥的演員,女主角驚為天人 導讀:「改版不是胡編」,《西遊記後傳》20年來因為動作戲重複,成為了鬼畜的素材而備受吐槽,然而,其內容和人物的設置卻是國產劇中不遑多讓的經典。
  • 《西遊記後傳》重剪播出?全面解析這部劇到底有多牛掰
    監製:ROOT童年神劇《西遊記後傳》要在B站重剪播出啦!「我還沒出力,你就倒了」,在我腦海裡又不斷複製黏貼,這引發了我的一個世紀迷思——《西遊記後傳》的鬼畜明明很雷,但兒時的我們為什麼還屁顛兒屁顛兒追著看?除了鬼畜,這部劇還講了什麼?那時還不懂,直到現在我才發現,《西遊記後傳》充滿了後現代混搭、顛覆性解構,以為前人所不為的革命式態度呈現了一代神劇。
  • 重溫《西遊記後傳》才發現:這部神劇竟被詆毀了整整20年
    》的豆瓣評分始終像過山車般:從爛片的3.9最終定格為如今的7.8;而這部劇也因誇張的特效剪輯,被評價為「鬼畜始祖」!最肯忘卻古人詩,最不屑一顧是相思;守著愛怕人笑、還怕人看清…這句歌詞第一次在耳邊響起時,只覺得驚豔,甚至還有些磅礴大氣的感覺;可真正經歷過愛情,有過落寞和遺憾後,才發現這其中哪有什麼磅礴啊,有的儘是痴男怨女的愛而不得!
  • 最肯忘卻古人詩,20年後重溫西遊記後傳,你絕對低估這部神劇!
    上周歌手中,周深一首蘇州評彈+《相思》的結合,「最肯忘卻故人詩,最不屑一顧是相思」又把君君帶回了20年前看西遊記後傳的時候,小時候看西遊記後傳的時候,更多的是覺得這個電視劇有點恐怖,無天這一身黑的裝扮,簡直成了童年陰影,只希望孫悟空早點降妖除魔!
  • 《西遊記後傳》20年了,喬靈兒顏值不改,他卻成為了抗日劇演員
    可能很多90後對於西遊記後傳這部電視劇並不會陌生,當年這部劇還是很受觀眾喜歡的。那時候也是這作品並不像現在這麼多,影視劇的種類也是比較少的,隨便一部作品估計觀眾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當年的西遊記後傳也不少觀眾都看過,大家對於這部劇中的一些角色肯定也是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
  • 《西遊記後傳》20年了,喬靈兒外貌沒變,他成了知名抗日劇演員
    《西遊記》這部劇一直都是比較受歡迎的,被翻拍的幾個版本收視率也都是比較高的,就比如《西遊記後傳》。這部劇在當時的熱度也是很高的,相信很多90後對這部劇的印象也是比較深的。跟經典版本相比這個版本的題材比較新穎,講的是唐僧師徒取經完成修煉成佛之後的故事,在這之前大家沒有看過這種劇情,所以很自然就收穫了非常高的關注。
  • 《後傳》是神劇也很有意思,無天和手下都死了,孫悟空等只死1人
    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就是《神探狄仁傑》和「燕雙鷹」等電視劇,當然這些也很有「錢雁秋」的創意在裡面。同時這兩部系列電視劇,也是「錢雁秋」的「代表作」。 其實《西遊記後傳》,也是「錢雁秋」的一個代表作。另外「錢雁秋」2014年導演的電視劇《石敢當之雄峙天東》,其實和《西遊記後傳》的故事情節差不多。
  • 《西遊記後傳》改成電影《西遊記之鬥戰勝佛》,曹榮能否再創經典
    提起《西遊記》相信在在國內無人不知,作為「四大名著」中的神魔小說,《西遊記》比起《三國》《紅樓夢》和《水滸傳》更具娛樂性和趣味性,也因此更受影視製作人的親睞,被無數次改編成影視片品搬上熒幕。由《西遊記》改編成的影視作品有許多,但均是圍繞「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來展開劇情,卻鮮有講述四人取經後的故事。在文學上作品中雖有《後西遊記》這等經典續作,但卻鮮為人知,也未曾被改編成影視。而在影視作品中有關唐僧師徒取經後的故事也僅僅只在《寶蓮燈》《東遊記》等少數劇集中出現過罷了。真正來講述這段故事的影視劇只有曹榮主演的《西遊記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