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葉偉信執導的《葉問》系列最後一部——《葉問4:完結篇》賀歲上映,首周末票房超越3億元,且取得較好的觀眾口碑。
作為一個較為成功的國產電影系列品牌的創作核心,葉偉信是如何去延續葉問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如何去處理繼承和創新,以及平衡藝術表達和市場需求的?
本報日前專訪了導演葉偉信。
►《中國電影報》:基於前三部的口碑讚譽以及《葉問》系列作為十多年來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最成功的功夫片品牌之一,請問在《葉問4》中,您是如何選擇和取捨故事的?
► 葉偉信:《葉問3》中,葉問的妻子去世,從情感線的處理,我在《葉問4》延展出一個男人如何與青春期的兒子相處的故事。儘管故事發生在60年代,但我是希望拍出當下觀眾也有共識的故事。為孩子找學區,是家長都很重視的事。
在我成長的時期,很多家庭把小孩送到國外讀書,尤其是處於青春期叛逆、頑皮的孩子,家人希望他們在國外能夠得到鍛鍊和獨立起來,李小龍也是這樣的。
「葉問去到美國會發生什麼?」是我們電影裡虛構出來的情節,但我要找到可能性去做出來,換個環境最重要的是製造人物衝突,給出「打」的理由——種族歧視和民族偏見。
►《中國電影報》:《葉問》系列的核心人物葉問,從第一部就定調為一個新好男人形象。貫穿於葉問生命時間的軸線,我們看到了他作為師傅、師父、丈夫、父親的階段演繹。《葉問4》裡,您拍葉問最後生命那段,是不是會格外珍惜?因為不會再拍……
► 葉偉信:我覺得,不應為拍而拍。如果不是讓葉問離世,我也肯定會想到點子繼續拍下去(笑)。對於觀眾而言,葉問的鐵漢柔情是動容之處。對現實的觀照,是我們作為人能共情共鳴的基礎。這個項目,畢竟也走過十二年,很感恩投資人對我的信任和團隊對我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喜歡《葉問》的觀眾,這一路來的陪伴,讓我在完結篇的準備上也很充分。
►《中國電影報》:父親對孩子愛的表達,在這部戲中做得很飽滿。兩位父親最終都支持了孩子的喜好和選擇。請問,您認為的好父親是怎樣的?
► 葉偉信:沒有標準的答案。父親,是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挺身而出去保護家人。孩子喜歡的父親,就是好的父親吧。在《葉問4》裡,父子情和父女情的設計,是一組互文的關係——萬師傅的女兒認為葉問是個好爸爸,葉問也從萬若男身上更多理解了兒子。
►《中國電影報》:李小龍,可以被視為華語甚至世界功夫片的一個大IP,對於這個人物出現在《葉問》系列電影裡,尤其是在《葉問4》裡葉問為李小龍的正名,是您的一種致敬嗎?
► 葉偉信:我小時候看李小龍的電影,感受最深的就是華人在海外遭遇的種族歧視。歷史上李小龍在美國參加空手道比賽的真實經歷是1967年,我把這部電影開篇設置在1964年,是我出生的年份,其實是將自己成長的感受放在裡面。最主要是李小龍的歷史影響力非常了得,改變了外國人怎樣看待中國人。我認為,他不僅僅是個電影明星,他通過電影這個媒介把我們的中國功夫和人文精神傳播出去了。
►《中國電影報》:《葉問4》中,在葉問和萬宗華的詠春對戰太極中加入「地震」,讓動作邏輯轉換為人物邏輯,似乎不符合傳統功夫片的類型模式,這樣看似文藝的處理,是為什麼?
► 葉偉信:在我自己的電影裡,每場「打」,除去套路、門派的表演張力,我在處理的就是「為什麼要打」。這場戲「打」得其實還不夠充分,既然需要找理由讓它停下來,那就沒必要分勝負了。
►《中國電影報》:在劇本發展過程中,有沒有考慮李小龍和葉問同時聯手上陣的戲?或者有試想過平行蒙太奇做他們兩人的打戲?
► 葉偉信:從來沒想過。也許有些觀眾有這樣的心理期待,但因為我自己是有喜歡葉問、李小龍的角度,在我的電影裡,「跟誰為什麼打」,才是我負責的重點。
►《中國電影報》:四部《葉問》,洪金寶、袁和平分別擔綱動作指導,跟他們的合作,有什麼異同?
► 葉偉信:詠春,也是《葉問》系列的主角嘛。靈活迅猛的連拳,在四部不同的情境場景中,需要「打」得過癮漂亮。這是大部分觀眾關注和期待《葉問》系列的地方,而我從故事的構建、劇本的發展上要給到動作指導需要處理的理由。大哥(洪金寶)和八爺(袁和平),是行尊級的人物,很開心和興奮能夠有機會跟他們合作。八爺的風格犀利,在動作完成上要求衝擊力;大哥既是演員,又是導演,他賦予動作演員更多的表演張力和感染力。
►《中國電影報》:中國功夫的輝煌,似乎更多留存於歷史的記錄中。作為十多年間拍了《葉問》系列功夫片的導演,您自己有沒有關注詠春的現狀?
► 葉偉信:沒有專門去關注這個問題。我自己拍動作片,重點還是在故事邏輯和細節處理。比如《葉問4》裡,葉問的出拳,需要符合人物暮年的身心狀態,比如「捏拳活動手關節」的細節處理。
►《中國電影報》:《葉問4》裡,情感把控豐富內斂、人物塑造到位精準。您曾說「把《葉問》當成文藝片來拍」,請問這部完結篇是您最滿意的表達嗎?
► 葉偉信:我對每一部電影都有自己喜歡的處理方法,但那僅僅是我當時的想法。我一直是從過去的經驗中去修改、調整並搭建起與下一次的可能性,不停去思考講述故事、設計人物以及人物行為的「理由」。如果這次的效果還不錯,對我以及未來的創作而言,就是又多了一個很好的經驗而已。
►《中國電影報》:隨著電影新市場環境的變化,科幻、懸疑、動畫等爆款的登場,使得動作片的投拍風險和難度更大了,請問您是如何堅守動作片拍攝並取得成功的?《殺破狼》系列在城市動作片方面,您做得也不錯。
► 葉偉信:對我而言,我觀看和拍動作片的感受並沒有變。相比較於動作片的鼎盛時期,我也並不覺得以後就不會有好看的動作片了。好比一道菜,十年後還存在,主要看由誰在做這道菜而已。觀眾和製作者肯定是有區別的,也許我認為不好看的動作片,觀眾覺得很好看。
好的動作片,需要好的動作演員,甄子丹和電影裡的葉問,是彼此成就。遇到甄子丹,是我的幸運。我和他也合作過《殺破狼》。
►《中國電影報》:《葉問》《竊聽風雲》《戰狼》《唐人街探案》《繡春刀》等系列品牌之作的成功,對中國電影的類型化發展助力不小。在電影品牌的維護、延續和創新方面,您自己有面對市場和觀眾的壓力嗎?
► 葉偉信:《葉問4》時隔三年後才出來,期間不是我不想拍。事實上,《葉問4》的投資不比《葉問3》小,我沒有刻意想過有什麼保障因素去做所謂的品牌維護,老闆願意投資,我就拍。而且,動作片的完成,需要一招一式、一拳一腳,什麼叫「創新」呢?我一直就是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戲能否拍以及怎樣去拍。當然也會想是否會低於觀眾的期待。
►《中國電影報》:近年來,《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片的熱映,引發了對「新主流大片」的熱議。講好中國故事,已經不是刻意地去灌輸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英雄是更飽滿的血肉之軀。葉問就是這樣一個成功的銀幕形象。請問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您在《葉問4:完結篇》中有什麼思考?
► 葉偉信:《葉問4》裡,海外華人面對的種族歧視和欺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我們練武之人遇到不公義的事就要站出來」,是《葉問》系列一直延續的命題。你可以說它是歷史人物傳記、或是「老友記」,其中細節的考證或是虛構,我都盡力做到在故事的邏輯上講得通,人物的出現都立得住,包括對「打」的對手的處理。對於葉問,我沒有把他處理為一個民族英雄。當個體被賦予使命感,他在獨特環境和際遇中走出來,並能為社會和他人承擔責任,我覺得就是適合電影的表達。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商務合作微信:21474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