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知道要拍那個"和慶雞"片子的時候,其實我是拒絕的。
因為我覺得你不能叫我拍馬上拍,第一我要試一下,我又不想說,你拍一個廣告拍完以後加了很多特技,那雞;Duang,Duang,很香,很爽,很滑!
結果食客出來一定罵我,根本沒有這種雞!這證明上面那個是真的。
我說先要給我試一下,後來我經過也知道他們是純放養的,而且沒有那種激素的。
那試過之後,起碼我吃了很好吃。現在每天幾乎都在吃,我還給了我們廣大食客吃,來,來,來!大家吃吃看!
那我跟導演講,拍的時候就拍,拍完之後,這個雞就是和慶的雞,就不要再加特技上去,加到沒有就是這樣子。
我要給食客吃到,我吃的是這樣子,你們吃的,也是這樣子。
分店地址:東莞大朗鎮富民大道中段1號 和慶大酒樓
推薦理由:一個曾經風靡一時的奇蹟,街知巷聞的美食,曾經吸引不少莞城人都有坐上近一個小時車或騎摩託車去石龍吃雞的經歷。說起石龍鎮的民間小食,一數麥芽糖柚皮,二數豆皮雞。
如果提到石龍,第一時間你就會聽到「豆皮雞」,陌生人剛來,沒嘗過和慶雞的話,還以為是一家普通的食店,當你走進一看就會發現,店內賓客滿堂坐滿各地而來的食客。位於石龍老街百花北路的和慶食店,已經經營接近20年,在這附近早已是街知巷聞,找不到的朋友,隨便問問街坊就打聽到。
豆皮雞,源於80年代初,由一位名叫葉渦的人創作的獨門美食,創始人以前長過天花,病好後臉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疤痕,大家就稱他為「豆皮臉」,而這款雞就叫「豆皮雞」。1987年的全運會舉重項目在石龍隆重舉行,舉重運動員何灼強打破世界紀錄後一嘗「豆皮雞」,這則新聞傳開後,便使「豆皮雞」一夜成名。後來由於各種原因,豆皮雞的製作方法失傳,而當時人們誤以為隔壁的「奇香雞」便是豆皮雞,久而久之,便成為豆皮雞的化身。
「豆皮雞」屬於白切雞
其實,和慶雞的做法是粵菜雞餚中白切雞最普通的一種,屬於浸雞類。由於雞肉的原汁原味,浸雞的環節也非常重要。 將宰淨的雞,放入90度微沸的沸水鍋浸沒,浸時用鐵鉤將雞每5分鐘提出一次,倒出腔內水,以保持雞腔內外溫度一致;約浸15分鐘雞便熟,用鐵鉤勾起,迅速將雞放入冷開水中浸沒冷卻。據介紹,原來的和慶雞最佳做法是「肉熟骨不熟」、「肉不帶血,骨中帶血」,後來為確保衛生健康等問題,煮雞的程序稍作調整,「以其製作簡易,剛熟不爛,不加配料也能保持原味為特點。」佳叔表示,這樣雞的爽嫩程度是最佳,肉嫩骨香,十分可口。「因為吃的是雞肉的原汁原味,所以雞的品種和火候,還有醬料的不同,也是白切雞是否好吃的關鍵;雞皮能否與白嫩的雞肉緊密相連,是煮雞成功標準。」
和慶雞的烹飪技巧是一重選雞,二重煮雞,三重配味,再配上自己調配的調料和農家香蔥,清淡鮮美,主角嫩滑爽口,配角添味增香,相得益彰。「老少皆宜,連雞胸肉也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