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消失的傳統手工藝:背帶(咩帶)

2021-02-19 石龍街坊

     背帶在石龍地區叫做「咩帶」,是石龍人世代相傳的育嬰工具和民間工藝品。石龍繡花咩帶的創始人是蕭貴華、黃美玉夫婦,後來培養出兩個女兒蕭玉蘭、蕭錫玲傳承了這種手藝。在上世紀50~80年代期間,石龍就有車縫社和手工業綜合社,手工業綜合社其中就有幾個婦女是專門從事織布、織背帶、手工刺繡等等的手工藝。她們以辛瑞銘、簫玉蘭、蕭錫玲、李少珍等等為首,專門刺繡出各種吉祥圖案的枕頭套、背帶心等等用品。

     簫玉蘭(1938-2004),壯族,石龍大街人,她自小受到父親蕭貴華、母親黃美玉的渲染傳承得壯錦背帶手藝,畢生從事紡紗、織布、織咩帶和繡花的手工藝,是石龍出了名的民間藝人。她在父母手藝的基礎上,又親自去杭州取經學習蘇繡,精益求精,使石龍咩帶顯得錦上添花。以下圖片是她和妹妹蕭錫玲年輕時候的手工作品,一張白布和五色絲線,在她百般心思,一針一線刺繡出來的精美作品,可見她在背帶上花了很大的心思,匯聚了民俗內涵和對美的追求,也凝結了石龍人民的智慧與精神力量。

《狗牙五彩壯錦》

《蓮生貴子荷花紅》

《玫紅網織壯錦》

《雙飛蝴蝶繞桃花》

《五彩壯錦》

《喜鵲唱春牡丹開》

《喜鵲鴛鴦牡丹圖》

《梅蘭菊竹吉祥圖》

辛瑞銘,女,(1930年---2015年)是石龍民間著名的刺繡藝人,1965年繡出《蝴蝶牡丹圖》,真品已經不知去向,現僅存一張設計草圖和一張壯錦背帶。

辛瑞銘常用的編織工藝手法有:蜘蛛結網繡法,很多蜘蛛集中在一起,形成一朵美麗的牡丹花,茉莉花。

蜈蚣型繡法:像一條長長的蜈蚣凸出型,組成一個美麗的花籃。

梳頭髮辨型繡法:能繡出一條美麗的花帶扎在花籃上,而又凸出攀在花籃上,好像風吹竹籮帶迎風飄動。

底線上針,面線拉針繡花法:繡出梅花,木棉花,像波籮果丁一樣凸出。(金魚芙蓉花圖等的繡法已經失傳)。

陸立義,1962年出生,從小跟隨母親辛瑞銘學習繡花工藝,主要作品有:壯錦《錦上添花》,《山茶花與白鴿子圖》,1978年繡,採用布接凸花型繡法。《戴花帽的人》1982年繡,採用轉圈平針型繡法。《孔雀牡丹圖》2008年繡。

《錦上添花》

《山茶花與白鴿子圖》

《孔雀牡丹圖》

《戴花帽的人》

背帶是接著在男婚女嫁之後的必不可少的,每當結婚生育兒女,娘家一定要買背帶來送給外孫,這就是石龍人說的「做婆媽」,是一種傳統風俗文化。

石龍傳統的背帶是呈長「丁」字形,以「添丁發財」寓意。橫在兩邊背帶手一般是黑白條紋為主,是全手工織成的;也有用深紅色布來做背帶手,但是這種沒多少人喜歡。背帶中間是一個正方形的「背帶心」圖案,圖案內容以花果、蝴蝶、鳥類等為主,花的種類形形色色甚為豐富,牡丹、石榴、梅花、蓮花等圖案,再配上「添丁發財」、「百子千孫」、「健康活潑」等等吉祥文字,這些圖案都是手工刺繡出來。背帶心的方框都用「狗牙」來襯託裝飾,也是手工刺繡的。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不一樣,年輕人的審美觀已經不嚮往這種傳統的手工藝背帶,可能認為傳統的背帶或許顯得有些「老土」,都追尋工廠出那種新穎的西式背帶。

因此背帶的製作與使用也因此而不斷減少。如今還會製作傳統背帶的人已經屈指可數,而這些傳統手工背帶就越來越應該挖掘出來收藏。

相關焦點

  • 一碗石龍吃唔到的「竹升雲吞麵」!
    微博@石龍團 公眾號!小編常被仿冒困擾,請認準金色龍頭像!
  • 中國八大傳統手工藝
    中國傳統手工藝有哪些,是什麼樣子的呢?今天就帶大家看看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手藝。
  • 北京畫室傳統手工藝設計:傳承中華之美
    北京畫室全體系教學,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北京畫室傳統手工藝設計乾貨,讓我們一起傳承中華文化瑰寶,感受中華之美。主題:中國傳統手工藝——一本剪紙集(2019年央美設計設計基礎單科第一,馮欣然的作品)手工藝與裝飾藝術是大眾日常生活和審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的必要組成部分。他與科學技術保持聯繫,但卻獨立於技術文明之外。它不是人類物質需求的結果,而是審美需求的結果,並不伴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而隨之發生改變。
  • 中國人不可丟棄的十大傳統手工藝
    中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手工藝可想而知有多少,個個都能堪稱極品,每一種老手藝都值得我們去保護與傳承。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不可丟棄的傳統手工藝。中國漆器還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福州的脫胎漆器是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之一。竹編竹編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最開始是為了用來存放食物,到了明清時期,竹編工藝得到了全面發展。到現在竹編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富有很強的觀賞性。剪紙剪紙在唐代最為盛行,南宋時期發展成為一種職業,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
  • 特色推廣工匠傳承 義大利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
    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從政府到行業聯盟,從企業、學校到民間,義大利多方發力,讓傳統的「義大利製造」不斷延續發展,繼續保持了生機和活力 提供財政、勞務、商業推廣等諸多服務 在威尼斯穆拉諾島,玻璃手工藝自公元10世紀起便有記載。直到今天,島上仍保留著不少玻璃工坊。
  • 刷爆B站,飆升9.9,傳統手工藝該如何「出圈」?
    因為在他「粗糙」的鏡頭下,我們看到了傳統手工藝最真實的生存狀態。都已經2020了,AI無人駕駛都上路了,為什麼還會有人堅持做「傳統手工藝」?這也是《尋找手藝》通篇都在回答的問題,而每個手藝人都有不同的目的。幾年前,村裡傳統做油紙傘的工藝被大眾媒體發現的時候,還有4位老人在做,隨著三位老人的故去,只剩他一個人了。
  • 傳承突破: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美學的意義,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
    當代設計在傳統手工藝上的應用,有可能使傳統手工藝發生質的改變。本文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通過對成都銀花絲工藝技藝傳承及文化變遷的研究,探討當代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從而尋求有利於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之道。
  • 祖籍石龍的六大明星!排名第一竟然不是郭富城!
    咁我地石龍!!又有咩明星呢??第一名又會系邊個?馬上去片!第六位嚴慧明(米雪妹妹)2012年時陳磊忽然微博求助石龍的網友,說他是蒲溪村陳氏北漂後人,想索取一份家譜!為自己的孩子取名字!但最後可能未能如願!陳磊,河北唐山人,12歲開始彈吉他。
  • 「中國傳統手工藝玻璃燈工作品展」首演活動
    【總第二五八期】透明書籤---傳遞玻璃藝術「中國傳統手工藝玻璃燈工作品展交流會現場 2016新年伊始,由國家藝術基金支持;北京中改之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北京吉利華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傳統手工藝玻璃燈工作品展」首演活動,於1月9日在北京青雲國際文化藝術園區成功舉辦
  • 這場傳統手工藝培訓課,織就了一道藍白相間的風景線...
    這場傳統手工藝培訓課,織就了一道藍白相間的風景線...這些作品,都是扎染手工藝培訓課的學員 自由創作的,而這堂手工藝培訓課,由三灶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
  • 石龍開啟花海直播間 鎮長帶你淘好貨
    ▲石龍花海直播間極具特色  巴南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曉琳  攝本網訊  (巴南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曉琳)  6月16日上午,「醉美是家鄉」——巴南區鎮街文旅推介活動之「鎮長(主任)帶你購」迎來石龍專場,石龍鎮鎮長劉開遠走進花海直播間
  • 中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看完這些,讓人驚嘆不已!
    中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看完這些,讓人驚嘆不已!中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千年以來的綿延曆史,民間所產生的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並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扎紙花扎紙花這種傳統手工藝文化己在我們寧紹平原上流傳很久,這古老手工藝在紹興每個角落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每當人們做壽、喜宴、嫁娶時在紹興傳統糕點上如,饅頭、壽麵、印糕等都插著一朵朵彩紙手扎的禮花。手扎紙花能扎出各式各樣花卉如牡丹、月季、海棠等等,形態各異,五顏六色,層次分明。甚至連每種花的花蕊都扎的別具一格,插上手工紙花使各種傳統糕點賦予了一種靈動和喜慶。
  • 中國600種對日本235種,閒聊中日傳統手工藝
    今天,我們就聊聊日本的傳統手工藝。一、中日傳統手工藝對比1、日本手工藝總覽在日本的235種傳統手工藝中,織物有38種,印染13種,繩、包之類的其它紡織品5種,陶瓷器31種,漆器某燒2、中國手工藝總覽早在1996年,中國科學院就開啟了中國傳統工藝保護開發項目,整個項目前後歷時20年,最後匯總成一部20冊的《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 巴南石龍鎮長繡球花海直播 帶你淘好貨
    16日上午,「醉美是家鄉」——巴南區鎮街文旅推介活動之「鎮長(主任)帶你購」直播現場,石龍鎮鎮長劉開遠當起了「網絡主播」,在繡球花海之中邊唱邊說,為石龍美景、美食代言。直播一開始,劉開遠在鏡頭前熱情地向大家介紹石龍鎮,「石龍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平均海拔500至900米,內有森林近10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8%,平均氣溫16至18℃,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 防疫結合傳統工藝 日本手工藝口罩成為人氣商品
    因該國衝繩縣知事玉城丹尼等人都曾配戴當地傳統工藝口罩出席記者會,傳統手工口罩逐漸成為人氣商品。據報導,衝繩縣的布料製作老店近日開始利用當地傳統染色工藝製作口罩,這種頗具地方特色的口罩不僅讓民眾感到新奇,也受到了知事玉城丹尼的青睞。近來,玉城丹尼在出席記者會時,頻頻佩戴手工藝口罩,更是引發關注。
  • 63歲中國木匠成海外網紅:借視頻傳承傳統手工藝
    年輕時,他靠著給別人做房梁,打門窗維持生計,至今,王德文還保留著用傳統榫卯工藝製作木件的習慣。在他視頻中,也很少能看見高科技工具的影子。鑿子、刨子,鋸子再加上直尺和鉛筆,這就是他最趁手的工具。在他看來,學習榫卯工藝並不複雜,主要是靠堅持與細心。 【同期】「阿木爺爺」 王德文 榫卯工藝,它是長期的,耐用的。現在有些個家具,有些個小東西基本上都是釘子釘的,膠粘的,它不耐用。
  • 作為一個飯桶,豈能錯過石龍這碟"銷魂滷味飯"!!
    在石龍有一位30年餐飲經驗香港大廚全叔曾被國外報紙報導在國外期間,接待過哥倫比亞總統
  • 國粹匠心|中國十大傳統手工藝,驚豔世人
    中國傳統手工藝,門類繁多,精巧美觀,歷史悠久而燦爛,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價值、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我國傳統的陶瓷工藝美術品,質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聞名於世界。2、刺繡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
  • 消失的傳統職業「修理雨傘」看職場變化,一個時代的背影
    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聲音早已經消失了。無論是在城市中還是在鄉野小路,這種聲音的消失也說明,很多老的傳統職業漸漸的走出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機械化,不僅衝淡了我們記憶中的聲音和職業,而且對職場上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那麼今天我就來說說,記憶裡的職業變遷和時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