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帶在石龍地區叫做「咩帶」,是石龍人世代相傳的育嬰工具和民間工藝品。石龍繡花咩帶的創始人是蕭貴華、黃美玉夫婦,後來培養出兩個女兒蕭玉蘭、蕭錫玲傳承了這種手藝。在上世紀50~80年代期間,石龍就有車縫社和手工業綜合社,手工業綜合社其中就有幾個婦女是專門從事織布、織背帶、手工刺繡等等的手工藝。她們以辛瑞銘、簫玉蘭、蕭錫玲、李少珍等等為首,專門刺繡出各種吉祥圖案的枕頭套、背帶心等等用品。
簫玉蘭(1938-2004),壯族,石龍大街人,她自小受到父親蕭貴華、母親黃美玉的渲染傳承得壯錦背帶手藝,畢生從事紡紗、織布、織咩帶和繡花的手工藝,是石龍出了名的民間藝人。她在父母手藝的基礎上,又親自去杭州取經學習蘇繡,精益求精,使石龍咩帶顯得錦上添花。以下圖片是她和妹妹蕭錫玲年輕時候的手工作品,一張白布和五色絲線,在她百般心思,一針一線刺繡出來的精美作品,可見她在背帶上花了很大的心思,匯聚了民俗內涵和對美的追求,也凝結了石龍人民的智慧與精神力量。
《狗牙五彩壯錦》
《蓮生貴子荷花紅》
《玫紅網織壯錦》
《雙飛蝴蝶繞桃花》
《五彩壯錦》
《喜鵲唱春牡丹開》
《喜鵲鴛鴦牡丹圖》
《梅蘭菊竹吉祥圖》
辛瑞銘,女,(1930年---2015年)是石龍民間著名的刺繡藝人,1965年繡出《蝴蝶牡丹圖》,真品已經不知去向,現僅存一張設計草圖和一張壯錦背帶。
辛瑞銘常用的編織工藝手法有:蜘蛛結網繡法,很多蜘蛛集中在一起,形成一朵美麗的牡丹花,茉莉花。
蜈蚣型繡法:像一條長長的蜈蚣凸出型,組成一個美麗的花籃。
梳頭髮辨型繡法:能繡出一條美麗的花帶扎在花籃上,而又凸出攀在花籃上,好像風吹竹籮帶迎風飄動。
底線上針,面線拉針繡花法:繡出梅花,木棉花,像波籮果丁一樣凸出。(金魚芙蓉花圖等的繡法已經失傳)。
陸立義,1962年出生,從小跟隨母親辛瑞銘學習繡花工藝,主要作品有:壯錦《錦上添花》,《山茶花與白鴿子圖》,1978年繡,採用布接凸花型繡法。《戴花帽的人》1982年繡,採用轉圈平針型繡法。《孔雀牡丹圖》2008年繡。
《錦上添花》
《山茶花與白鴿子圖》
《孔雀牡丹圖》
《戴花帽的人》
背帶是接著在男婚女嫁之後的必不可少的,每當結婚生育兒女,娘家一定要買背帶來送給外孫,這就是石龍人說的「做婆媽」,是一種傳統風俗文化。
石龍傳統的背帶是呈長「丁」字形,以「添丁發財」寓意。橫在兩邊背帶手一般是黑白條紋為主,是全手工織成的;也有用深紅色布來做背帶手,但是這種沒多少人喜歡。背帶中間是一個正方形的「背帶心」圖案,圖案內容以花果、蝴蝶、鳥類等為主,花的種類形形色色甚為豐富,牡丹、石榴、梅花、蓮花等圖案,再配上「添丁發財」、「百子千孫」、「健康活潑」等等吉祥文字,這些圖案都是手工刺繡出來。背帶心的方框都用「狗牙」來襯託裝飾,也是手工刺繡的。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不一樣,年輕人的審美觀已經不嚮往這種傳統的手工藝背帶,可能認為傳統的背帶或許顯得有些「老土」,都追尋工廠出那種新穎的西式背帶。
因此背帶的製作與使用也因此而不斷減少。如今還會製作傳統背帶的人已經屈指可數,而這些傳統手工背帶就越來越應該挖掘出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