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13家電視臺不要的紀錄片,在B站上火了。
每一部的評分都是9.9分,在B站綜合類排行高居第三!這部紀錄片同樣在豆瓣上也收穫了很好的口碑,三部平均8.87分。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賣掉了北京一套房去拍片,他的團隊都是臨時搭的,用了
129天,跨越
23個省,尋訪了
199位手藝人,記錄了
144個項傳統手藝。
花了三年,《尋找手藝》第一部才終於製作完成,但卻被近20家電視臺拒絕了,原因是這部紀錄片:土得掉渣,外加「非主流」。
但卻在網絡平臺上一炮而紅。
有評論認為:這在中國紀錄片歷史上,絕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因為在他「粗糙」的鏡頭下,我們看到了傳統手工藝最真實的生存狀態。
都已經2020了,AI無人駕駛都上路了,為什麼還會有人堅持做「傳統手工藝」?這也是《尋找手藝》通篇都在回答的問題,而每個手藝人都有不同的目的。幾年前,村裡傳統做油紙傘的工藝被大眾媒體發現的時候,還有4位老人在做,隨著三位老人的故去,只剩他一個人了。做一把油傘,需要8種植物、14件工具、32道工序,用時2天完成,整個製作環節
沒有半點現代工業的痕跡。土旦說,他們家世世代代造佛像、捐佛像,父親也不斷教育他不要為了錢而造佛像。所以即便他技藝高超,作品很受歡迎,也過著普通人的日子,不缺錢也不富有,
但凡有些盈餘,就會自己花錢鍛造佛像,送給一些偏遠較窮的寺廟。土旦準備捐給寺廟的鍍金蓮花生佛像,成本造價在30多萬元就像捨不得賣自己任何一件楓香染的張蠟四大姐,每一件作品都是她對親人濃濃的寄託。
鏡頭呈現出來的真實感打動了觀眾,《尋找手藝》第一部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這讓導演張景有了拍攝第二部的想法。《尋找手藝2》更像是對第一部的一次回訪,它不僅
撕碎了《尋找手藝》編織的
美夢,也讓張景看到了手藝人更困窘的一面:那位村裡唯一一位做油紙傘的坎溫老人去世了,這也許就意味著,傣族的油紙傘手藝就此隨著老人而去了。在新疆喀什,做傳統樂器巴拉曼的
胡大拜爾地大叔,因為
發生車禍意外去世,而老人的兒子並沒有跟著父輩學習樂器,這項手藝
真的失傳了。傳統手工藝並沒有因為一部在網上熱議的紀錄片得到改善,反而暴露了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現狀:
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764個傳統工藝項目中,
瀕臨失傳的比例已經高達52.49%。首先,傳統手工藝的
傳承方式多以血緣、師承的小作坊形式,如果掌握某種手工藝技術的人驟然離世,就會「帶走」這項技術,從而導致失傳。另外,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大都分布在農村,且日益出現
老齡化趨勢。據2015年《中國傳統手工現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
86%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分布
在農村,55%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年齡在
50歲以上,近
6成尚未找到繼承人,近
7成受訪者對傳統手工的學習意願不高,傳承存在
斷層危機。再加上大部分傳統手工藝人都不願背井離鄉,從而導致手工藝產品與現代年輕人的
喜好脫節的現象,失去了廣大的市場。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我國在科技與工業完全落後,輕、重工業品在國際上都處於滯銷狀態,只有具有精湛工藝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深受東南亞乃至歐美國家的歡迎,成為當時國家換取外匯的重要來源,傳統手工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據數據顯示,手工藝行業在1952-1956年間,換匯從900萬美元猛增到2800萬美元,為我國工業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直到20世紀80年代,傳統手工藝仍是出口創匯的重要內容。然而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加快,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國,靠傳統手工藝換匯逐漸成為歷史,失去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傳統手工業逐漸被邊緣化,日漸凋敝。既然傳統手工藝生存的如此慘澹,為什麼不讓它直面消亡,反而最近越來越多的聲音在討論如何保護呢?藏族的遊牧文化裡有一種流傳了千年的藏族皮靴手工藝。因為高原地區冬天寒冷,藏民就用犛牛皮手工縫製各種皮靴,再用羊毛墊在靴子裡以起到保暖效果。但皮革不具備良好的防水性,遇水又容易裂開,所以在具有防水和保暖功能良好的機器加工靴陸續進入藏族市場後,這項手工藝因為社會需求的缺失,逐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於這一部分手工藝的保護,可以通過視頻、資料、實物保存等方式,收錄在博物館。當然還有很多人會認為,相比於批量的機器生產,手工藝人的作品似乎更有人文溫度,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文化情懷。19世紀下半葉,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讓大批量工藝品投放到市場,然而設計水準卻急劇下降。在他們看來,在工業化和先進科技的浪潮下,傳統手工藝不僅不應該被消滅,反而應該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所以,以
威廉·莫裡斯為代表的藝術家群體,積極提倡復興歐洲中世紀藝術與手工業運動
,反對大機器生產,企圖逃避現實,用片面的懷舊精神對抗工業化。這也說明,
如果一件瀕臨死亡的事物需要用拯救來保護,那它離消亡也不遠了。而有些傳統手工藝從誕生開始就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不斷地改變著。後來,茶壺、茶碗、花瓶、擺件等傳統的陶瓷製品走進日常生活,到了當代社會,陶瓷又因為它的特殊材料性能,被廣泛應用於現代工業生產中,再次滿足人們對生活需求。所以,傳統手工藝如果有市場需要,自然會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歷史不記得那些維持現狀的人。」想要更好地盤活傳統手工藝,與其靠情懷
,不如藉助商業市場的活力。2013年羅浮宮刺繡展覽上,一幅名為《白描觀音圖》的
顧繡作品,被以33.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訂購,這是松江現代顧繡作品接到的第一份海外訂單。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傳統手工藝如果能夠打通商業化道路,會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顧繡又稱「露香園顧繡」,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顧繡因起源於明代松江地區的顧名世家而得名
所以,當我們在談保護傳統手工藝時,思考的應該是讓傳統手工藝
具有經濟性,成為
有用的東西,而不是躺在保護下睡大覺。對傳統手工藝來說,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能賣得掉的手工藝品才有最好的生命力,賣不掉,談何傳承?所以,走向現代市場,重新
恢復原有的商品性質,可能是傳統手工藝唯一的出路。據《2020中國手工藝消費市場調研報告》數據顯示,隨著80後、90後步入社會,手工藝的消費主力人群
日趨年輕化。傳統手工藝品的購買需求從更看重其作為高端藝術品投資與收藏的經濟屬性,逐漸變為
注重傳統工藝品的功能性和文化性。在消費者看來,
手工藝的本質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服務於大眾。所以,
如何在傳承中設計創新,是傳統手工藝者需要思考的。
圖:2020中國手工藝消費市場調研報告
據調查數據顯示,漢服消費群體的平
均年齡在18-24歲,
62.1%的漢服消費者傾向於
保持漢服的基本形制,但仍有
19.7%的消費者更傾向於漢服應
加入現代元素,迎合當代審美,而且這部分消費者群體正在
逐步壯大。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
漢服的愛好者已經從2014年的
32萬人發展到2019年的
356.1萬人。雖然這個團體規模較小,但在2019年天貓雙十一期間,漢服的銷售額超過
1.8億元,其中90後消費者群體消費超
9065萬元。其實,市場對傳統手工藝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
缺少與之匹配的商品。學者傑·薩米特在《不顛覆,就會被淘汰》中說過一句話令阿信印象深刻:
「顛覆性創新者在不幸中發現機遇和利益。」每個威脅都是偽裝起來的機會,要想不被人忘記,就得抓住每一個改變的機會。
傳統手工藝也是如此。靠情懷和紀錄片是永遠走不出困境的。商業化、迎合年輕人的使用需求和場景、同時還得兼具美學價值,可能這才是傳統手藝「破圈」的正確解題方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阿信將pick2名幸運兒贈送中信好書一本。
參考資料:
[1]朱以青.傳統技藝的生產保護與生活傳承[J].民俗研究,2015.
[2]中華手工雜誌社.中國手工藝生態調查報告[M].中華手工,2018.
[3]中華手工雜誌社,淘寶手藝人.2020中國手工藝消費市場調研報告[M],2020.
[4]徐永麗.傳統工藝如何走進現代生活——兼論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D] .南京大學,1994.
[5]傑·薩米特. 不顛覆,就會被淘汰[M]. 北京 : 中信出版集團, 2018.
上下六千年大歷史
祖孫三代人小春秋
八十九件瑰麗國寶
串起數千年中華文明
-End-
編輯:M
2020.12.14
歡迎添加「不知道姐姐」的個人微信
獲取更多新書資訊、圖書測評、大咖分享等優質內容
讓我們共同陪伴,一起讀書!
點
「在看」,給阿信加雞腿